推广会的材料,齐小康熬了两个通宵。他把电梯试点里踩过的坑、绕过的弯、磨出来的那点经验,掰开了揉碎了,做成PPT,每一页都塞满了干货。参会名单很长,各街道、社区、相关局委的人都来了,会议室里烟雾缭绕。
他讲的时候,台下还算安静,不少人低头记笔记。但提问环节,味道就变了。
“齐科长,你们试点楼有区里专项资金撑着,我们普通小区哪要得来这么多钱?” “绿色通道?那是你们试点特有!我们按正常流程走,没半年下不来!” “低层补贴?你这额度看着不高,但开了口子,后面所有楼都来要,我们街道哪垫得起?” 问题像钉子,一个个砸过来,带着基层特有的疲惫和质疑。齐小康尽量解释,说可以申请纳入区里下一批计划,说正在推动流程简化,说补贴只是个案探索……但他的话像是扔进深潭的小石子,没激起多大涟漪。
副局长最后总结,强调要学习试点经验,积极申报,克服困难。场面话说完,人群散得很快。
齐小康收拾电脑,感觉比连着盯一个月工地还累。副局长走过来,拍拍他肩膀:“讲得不错,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慢慢来。”
慢慢来?他看着副局长走远的背影,把后面的话咽了回去。
回到办公室,电话已经在响。是另一个小区的居委会主任,咨询电梯申请的事,问题比会上那些更具体、更琐碎。他耐着性子解答,那边却突然叹口气:“齐科长,不瞒你说,我们楼里也吵了好几轮了。听说你们试点搞成了,大家才有点盼头。可一看这手续,这麻烦劲,又都蔫了。你们上面……能不能再多派点人下来指导指导?光发文件,我们看不懂,也搞不定啊。”
电话挂了。齐小康看着电脑屏幕上那份精心准备的PPT,忽然觉得有点可笑。经验总结得再漂亮,落不到下面去,就是一堆废纸。
他烦躁地推开键盘,起身倒水。同办公室的小年轻正在刷手机,啧啧有声:“齐哥,你看这新闻,‘某市干部因对群众诉求推诿扯皮被处分’,哎呦,还是个小领导呢……”
齐小康瞥了一眼屏幕,心里莫名一刺。
下午,他被叫去参加一个区里关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务虚会。椭圆桌边坐满了人,发言一个比一个高屋建瓴,从数字化讲到网格化,从党建引领讲到多元共治。齐小康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笔记本上划着道道。
轮到他发言,他顿了顿,没按准备好的稿子念。
“我没什么大道理可讲。”他开口,声音有点干,“就说一点实际的。咱们现在各种系统、各种平台、各种机制不少,但落到最后,老百姓一个电话打过来,问题能不能解决,还是看具体办事的人有没有心,有没有力。”
他举了电梯试点的例子,举了那个深夜问他空调外机能不能挪的电话。“事情很小,但对那户人家来说,就是天大的麻烦。我们出个文件容易,开个会也容易,但能不能把这些小事、具体事办好,才是关键。我觉得,效能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少点花架子,多点实功夫。”
他说完,会场有点安静。主持会议的领导咳嗽两声,说了句“小康同志讲的很实在”,就把话题引回了宏观层面。
散会后,几个相熟的街道干部围过来,冲他挤眼:“齐科,敢说啊!大实话!”
“实话顶什么用。”齐小康苦笑。
“怎么没用?起码我们听着痛快!”
晚上加班,他把会上没念的稿子扔进垃圾桶,重新写了一份关于建立老旧小区电梯加装常态化帮扶机制的建议,核心就一条:组建一个区级层面的流动技术指导组,下沉到各个申报小区,现场答疑解惑,协助跑手续。写得直白,甚至有点粗糙。
写完,他直接发给了副局长和组织部那位副部长的秘书。没指望立刻有回音,只是觉得,该说点什么。
发完邮件,窗外已是灯火阑珊。他关电脑,下楼。自行车棚门口,意外地看见林小雨靠着墙玩手机。
“你怎么来了?”他愣了一下。
“路过,看你灯还亮着。”林小雨收起手机,递过来一个烤红薯,“喏,晚饭。”
热乎乎的红薯捂在手里,驱散了一点夜里的凉气。两人推着车,沿街慢慢走。
“听说你今天开会放炮了?”林小雨问。
“传这么快?”
“基层没别的事,就传话快。”林小雨笑,“说的挺好。就是得罪人。”
“不得罪人,事情也办不成。”齐小康啃着红薯,含糊道。
“下一步怎么办?真搞流动指导组?”
“不知道。看上面吧。”他叹了口气,“可能也就是白忙活。”
走到岔路口,林小雨要往左拐。她停下脚步,看着他:“齐小康,你知道你最大的毛病是什么吗?”
“什么?”
“总想一下子把所有事都办好。”林小雨说,“一口吃不成胖子。试点成了,就是成功。能推广一栋楼是一栋楼,能解决一个问题是一个问题。别老想着撬动地球,累不累?”
她说完,摆摆手,骑上车走了。
齐小康站在原地,手里还拿着半个烤红薯。路灯的光晕染开夜色,空气里有淡淡的白玉兰香味。
是啊,一口吃不成胖子。
他推车继续往前走。手机在兜里震了一下,是试点楼微信群的消息,吴工程师发了一张照片:几个老人坐在新电梯口的长椅上,乐呵呵地聊天。下面跟着一句:「大家商量着,凑钱给电梯间买盆绿萝。」
他看着那张照片,停下了脚步。
也许,林小雨是对的。撬不动地球,但至少,让这几盆绿萝有个地方放。
下一个路口的红灯亮着,他停下车,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