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夕工程”的项目书摊在桌上,像一块沉重的砖。齐小康翻着那些关于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宏大目标和细致指标,指尖划过“助餐”、“医养结合”、“精神慰藉”这些字眼,胃里像坠了块冰。副局长的话还在耳边响:“小康啊,这是市里重点督办的民生实事,时间紧,任务重。你有点基层经验,这个担子还得你来挑。”
他几乎能想象出各个社区养老站将来可能遇到的麻烦:饭菜口味众口难调,医疗服务和卫生所扯皮,老人活动组织不起来……每一个问题后面都是具体的人,具体的情绪。
手机在桌上震,是试点楼微信群的消息,有人@他,问电梯运行电费分摊的细则什么时候能发。他扫了一眼,没立刻回。另一个手机,工作号,又有一个陌生来电执着地响着。
他吸了口气,先接了工作电话。是南苑社区的书记,声音火急火燎:“齐科长!‘暖夕工程’配发的那个健康监测手环,好多老人不会用啊!说明书字太小,我们社区就两个小姑娘,根本跑不过来!能不能让供应商派技术人员下来指导一下?”
“说明书电子版我发您,先让家属帮着弄弄?技术人员我尽量协调……”齐小康一边应付,一边在便签纸上记下“南苑社区 - 手环使用问题”。
电话刚挂,又一个进来。红光街道养老站的,抱怨送餐公司送的饭盒塑料味太重,有老人吃了拉肚子。
便签纸上又多一行:“红光街道 - 餐盒质量”。
电话一个接一个,便签纸很快写满一小张。他感觉自己像个漏勺,四面八方的问题涌过来,从缝隙里滴滴答答往下掉。
中间抽空,他给试点楼群里回了条语音:“电费分摊细则正在走流程,下周肯定公示。大家放心,绝对公平公开。”
发完,他盯着那厚厚一沓“暖夕工程”项目书,半晌没动。然后他拿起笔,在项目书扉页空白处,用力写下一行字:
“问题导向:先找坑,再修路。”
写完,他把项目书推到一边,打开电脑,开始列清单。不是工作计划,而是“预判问题清单”。根据之前跑社区的经验,他能想到的所有可能出幺蛾子的地方:设备不会用、服务不合意、供应商扯皮、老人有顾虑、社区人手不足……
列了整整两页纸。
然后,他开始打电话。不是打给诉苦的社区,而是直接打给“暖夕工程”几个中标供应商的负责人。
“李总吗?我区政策落地督导组齐小康。‘暖夕工程’马上要全面铺开,关于设备使用培训和后续维护,你们能不能提前做个全区巡回指导计划?对,每个站点跑一遍,现场教……”
“张经理?配餐的饭盒和食材标准,必须严格把关。我们会组织随机抽查,出了问题,按合同严厉追责……”
“王工?养老站的适老化改造,图纸我再跟你对一遍。卫生间这个扶手位置,还得调,必须以老人实际使用方便为准……”
语气强硬,不留余地。供应商那边起初还叫苦,说成本高、人手紧,被他拿合同条款和后续合作前景硬顶了回去。
打完一圈电话,他稍微松了口气,但心里那根弦还绷着。他知道,光压供应商没用,最终落实还在社区。
他又打开全区地图,盯着那几个首批试点的社区。沉吟片刻,他拿起内线电话,打给科室里新来的两个年轻人:“小赵,小钱,把手头工作放一放。接下来一周,你俩分头蹲点到南苑和红光社区去,‘暖夕工程’落地遇到的所有问题,现场能解决的现场解决,解决不了的,每天下班前报给我。”
安排完,他才重新拿起那份“预判问题清单”,开始起草一份给各街道和社区的《“暖夕工程”落地实施常见问题应对指引(第一版)》,把他能想到的解决方案先列上去。
下班时,天又黑了。他拖着步子走出办公楼,手机嗡嗡震了两下。一条是林小雨的:「明天我去北岭社区检查养老站场地,听说你接了“暖夕”?一起?」
另一条是方老发的,就一张图片:一本翻旧了的《孙子兵法》,摊开的那页写着——“谋定而后动”。
他看着那条短信,愣了一下,随即失笑。回复林小雨:「好。八点单位门口见。」
回复方老:「正在谋。」
第二天,跟着林小雨跑北岭社区。养老站设在一个旧居委会办公楼里,正在改造装修,气味刺鼻。社区主任陪着他们看,大倒苦水:场地不够用,改造资金没到位,老人来回打听什么时候能搞活动。
林小雨一边检查消防设施,一边怼回去:“场地区里统一协调的,资金流程正在走,活动没人来?你们不会先组织几个积极分子?”
齐小康没多话,主要在看墙角线、电源插座高度、卫生间防滑措施这些细节,拿着本子记。出来时,他对社区主任说:“电源插座普遍矮了,老人弯腰不方便,得改。防滑垫的预算,我回去再帮你催催。”
社区主任连声道谢。
中午两人在路边面馆吃面。林小雨问:“‘暖夕工程’,感觉比电梯还难?”
“不一样。”齐小康搅着碗里的面,“电梯是硬件,砸钱能搞定。这是服务,是人,变数太多。”
“那你列那一堆清单有用?”
“不知道。”他实话实说,“但总比等问题冒出来抓瞎强。”
下午回单位,小赵和小钱已经回来了,正凑在一起嘀咕。见他进来,赶紧汇报。
“齐科,南苑社区那边,手环问题不大,主要是很多独居老人,没家属帮弄。我们教了社区工作人员,但他们也忙不过来。”
“红光街道送餐口味问题,我们随机尝了几家,确实不行,已经让送餐公司整改了。”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说了不少具体问题。齐小康听着,把要点补充进那份《指引》里。
快下班时,副局长秘书打电话来,让他去一趟。
进门,副局长脸色不太好看,桌上放着一份投诉信。
“看看!‘暖夕工程’还没正式启动,投诉就先来了!说你们督导组官僚主义,瞎指挥,给社区增加负担!”
齐小康拿起投诉信扫了一眼,是某个社区工作人员匿名写的,抱怨他要求的日报太多,问题清单太细,搞得人手忙脚乱。
他心里一股火窜上来,又压下去:“副局长,提前排查问题是为了避免后期更大麻烦。日报是了解进展的必要手段……”
“我知道你用心!”副局长打断他,“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基层有基层的难处!不能好心办坏事!”
从副局长办公室出来,齐小康胸口发闷。他回到工位,看着电脑屏幕上那份还没写完的《指引》,有点泄气。
手机亮了,是试点楼微信群。有人发了张照片,电梯里的绿萝长得很好,翠绿欲滴。下面跟着一句:「感谢齐干部,上下楼方便多了,心情都好啦!」
他盯着那张照片看了很久。
然后,他重新坐直,打开那份投诉信,又看了一遍。拿起笔,在上面划出几个关键词:“日报繁琐”、“清单不实用”、“增加负担”。
他想了想,开始修改那份《指引》,把语言改得更通俗,更贴近社区实际操作。又把每日汇报改为每周两次,重点突出急需协调的问题。
做完这些,他拿起电话,打给那个投诉信来源的街道办主任,没提投诉信,只说自己前期考虑不周,调整了汇报方式,希望多沟通支持。
对方语气意外,连说没问题。
挂了电话,窗外又下起了雨。他整理好桌面,准备下班。
手机又震,是组织部副部长秘书发来的短信:「齐科长,领导看了你上次的报告,觉得很有参考价值。近期可能组织一次相关部门的专题研讨会,邀请你参加发言。」
他看着短信,雨点敲在窗户上,噼啪作响。
路还长,坑还多。但至少,有人愿意听听挖坑的声音了。
他回复:「收到。谢谢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