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里,新班子推行的改革举措,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舆论的涟漪。
一些人坦率直白,当面为我抱不平:“陈校长,您瞅瞅这新班子,莫不是吃饱了撑得慌?以往咱们执行得顺风顺水、广受赞誉的制度,他们偏要大张旗鼓地搞什么优化改革。依我看呐,他们分明是想从您身上挑刺儿,存心破坏您的声誉,好借机抬高自己。”
另有一些人则在私下里轻声议论,满是同情:“唉,想来陈校长心里必定不好受。他耗费心血制定的管理制度,这才多久,就被轻易推翻。换做任何人,恐怕都难以释怀。咱们得找个合适时机,多宽慰宽慰他。”
还有些人纯粹是爱凑热闹、煽风点火的好事之徒,他们凑到我跟前怂恿道:“陈校长,您可不能就这么忍气吞声,咱们支持您去跟他们理论一番。乐和镇中心小学要是没有您那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哪能有今日这般辉煌的局面?
他们这帮人呐,就是忘恩负义,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您放心,我们铁定站在您这边!” 然而,这些话听听也就罢了,切不可当真。真到关键时刻,他们变脸比翻书还快,绝对是见风使舵的典型。
面对这些动机各异、嘈杂纷扰的声音,我的内心却平静得宛如一泓清泉,毫无波澜。我再次选择以沉默应对,秉持 “沉默是金” 的原则。
因为我深知,此刻无论发表何种言论,都可能陷入被动。若赞同校长的改革,旁人会指责我毫无原则立场,一大把年纪了,还胆小怕事,只会攀附权势,做人做事毫无底线可言。
可要是反对校长的改革,那些好事者必定会添油加醋,蓄意挑拨离间,致使我与新校长之间产生对立,他们便可隔岸观火,坐收渔翁之利。
正如《道德经》所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正是凭借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的处世哲学,那些纷扰的流言蜚语逐渐偃旗息鼓。我也始终与新班子维持着和谐融洽的关系。
刘校长是个通情达理、格局宏大、胸怀宽广之人。在深入了解我的为人处世之道后,对我愈发钦佩有加。
他和领导班子常常主动且谦逊地向我征求意见,希望我为他们的决策 “诊断把脉”。
我也坦诚相待,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倾囊相授,供他们参考,期望能助力他们减少失误,少走弯路。
正是我们真诚无间的合作,让乐和镇中心小学这艘 “教育航母”,沿着正确的航线,乘风破浪,加速前行。
卸下校长的重任后,我得以拥有更多时光回归家庭,尽情沉浸在温馨的天伦之乐中。
我的父亲已逾八旬,曾经作为家庭的中流砥柱,为家庭撑起一片天空的他,如今已步入风烛残年。
父母皆是平凡朴实的农民,虽未能给予我富足的物质生活,但他们在精神层面给予我的滋养,让我受益终身。
我的父亲,虽从未荣获任何 “劳模” 称号,但在我心中,他无疑是实至名归的 “无冕之王”。
父亲出生于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在日寇铁蹄的肆虐下,幸运地逃过一劫。
此后,历经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历史时期,亲眼见证了祖国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到百废待兴、万象更新,再到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直至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
父亲的一生,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在风云变幻、跌宕起伏的时代洪流中,父亲始终凭借勤劳的双手,顽强地扼住命运的咽喉,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如坚韧的野草般顽强地生活着。他虽平凡渺小,却是千千万万勤劳善良的中国劳动人民的缩影。
自幼在田间辛勤劳作的父亲,早早便熟练掌握了种植庄稼的各类技能,堪称庄稼地里的行家里手。
父亲对农事的每一个环节都了如指掌,精通 “伺候” 庄稼的十八般武艺。
他驾驭水牛的技艺炉火纯青,哪怕是最为暴躁、膘肥体壮的公牛,在他面前也会乖乖听话,顺从地听从指挥。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航海家,驾驭着耕牛在广袤的土地上纵横驰骋。
父亲对农时的把握精准无误,与神机妙算的 “神算子” 相比毫不逊色。翻土、播种、施肥、除草、灌溉、杀虫、收割、储藏,每一个农事环节的时间节点,他都拿捏得恰到好处,仿佛能与大自然的节律完美契合。
父亲在播种插秧、施肥喷药、收割脱粒等方面的操作得心应手,家中近十亩的耕地,在他和母亲的精心照料下,总是打理得井然有序,丝毫不输他人。
正是因为父亲这位庄稼能手的辛勤付出,我们兄妹三人才能衣食无忧,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业。
农闲之际,父亲便拿起砖刀,摇身一变,成为众人竞相邀请的泥瓦匠。
父亲砌墙的技艺精湛绝伦,随着手中砖刀上下舞动,仿佛在演奏一曲优美的圆舞曲,一堵笔直如线的墙便在眼前奇迹般地拔地而起。
他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积木大师,总能精准迅速地将每一块砖头放置到最合适的位置。
父亲不仅砌墙技艺高超,打灶的功夫更是一绝。在天然气尚未普及的年代,柴火灶是家家户户的必备设施。
人们都渴望拥有一个既节省柴草,又火力旺盛,排烟性能良好的灶,以避免煮饭烧水时烟熏火燎的困扰。因此,在聘请打灶匠时,大家都会依据十里八村的口碑,精心挑选。
而父亲打出的灶,完美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自然而然成为远近闻名的 “香饽饽”。若不提前数日预约,且以好酒好菜相待,根本请不动他。
父亲不仅擅长打灶,厨艺更是令人称赞。
或许是为了验证自己打灶的手艺,或许是出于对妻子的尊重,或许是源于对子女的疼爱,又或许是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总之,父亲总是主动承担起厨房的工作。
他烹制的菜肴色香味俱全,即使是最为普通的食材,在他的妙手下也能变得香滑可口,让我们大快朵颐。
如今,尽管父亲已至耄耋之年,但依然每天精心为我们准备美食。
父亲自学成才,虽无厨师证书,却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 “大厨”。
村里的红白喜事,酒席几乎都由他操办。年轻时,不少饭店还曾以高薪聘请他担任厨师。
父亲年少时,因家境贫寒,时常连学费都难以凑齐。
因此,他只能辗转于周边的多所小学,在这所学校读一年,那所学校读半个学期,历经周折,才勉强完成小学学业。
别看父亲仅有小学学历,但其文化知识水平不容小觑。他不仅读写俱佳,更擅长计算,尤其是打算盘,手法娴熟,如行云流水般顺畅,清脆的算盘声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只见他手指在算盘珠子间轻快跳动,待声音停歇,便能准确无误地得出计算结果。我曾用计算器与父亲比试打算盘,最终也只能自愧不如。
由于父亲能读会算,且勤劳本分,分田到户后,他连续担任了近二十年的村长,直至年事已高才卸任。
老一辈的村民们至今仍对父亲担任村长的时光念念不忘,称赞他处事公正、作风正派,为人清正廉洁、大公无私,且热心助人。
父亲还精通看通胜、看皇历、选日子,不少村民常请他帮忙挑选办喜事等重大日子,以求趋吉避凶。
如今,父亲虽已步入暮年,身体大不如前,许多农活已力不从心,但他依然保持着热爱劳动的习惯,坚守着他的厨房 “领地”。
每当我下班回到家中,总能第一时间品尝到父亲烹制的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饭菜。这种被父爱萦绕的幸福,常常让旁人羡慕不已。
我时常思索,若不是时代的局限,父亲必定会成为一名杰出的数学家,或是一名优秀的厨师,亦或是一位卓越的农业专家。但无论如何,父亲永远是我心中无可替代的 “无冕之王”。
从父亲身上,我对《论语》中的这段话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父亲之所以勤劳多能,与他年少时的艰苦经历息息相关。
同时,我也想借此告诫天下父母:无论身处何种时代,都切勿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因为这是 “劳模” 父亲用一生给予我的宝贵 “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