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四十六象 珠明鱼目暗
书名:推背图起源篇 作者:星启之路 本章字数:2332字 发布时间:2025-09-14

 

贞观年间,汴州书生李存真,天资聪颖,苦读十载,学识渊博。乡试、会试皆名列前茅,殿试却意外落榜。

 

这个打击如同晴天霹雳。他背着行囊,漫无目的地走出长安城。过了护城河,才发现走错了回汴州的路。

 

"既然错了,一个落第之人,回去又有何颜面面对家人与乡亲?"他苦笑着,索性不回头,继续前行。

 

次日,他来到咸阳城外,在一棵老柿子树下歇脚。口干舌燥之际,一位在旁喝茶的读书人向他招手。

 

"兄台看着像个读书人,来,同饮一杯。"那人自报家门,姓陈名砚。

 

李存真感激不尽,与他闲聊,倾诉了自己的境遇。陈砚听罢,邀他到城内的"聚文斋"一坐。

 

斋内,陈砚取出一册《推背图》,翻到第四十六象——"珠明鱼目暗"。

 

图像:锦盒内,鱼目混杂珍珠;一枚珍珠置于盘外,珠光如星,穿透微尘,直射鱼目。

 

配诗:鱼目代珠暂为珍,精光终会破微尘。不懈自有青云路,是非有定腐其身。

 

释义:真伪终可辨。鱼目虽能暂代珍珠,但珍珠的光华终将穿透一切遮蔽。

 

李存真看罢,心有所悟。虽对书中的笔墨不屑,但其中寓意让他心头一震。

 

"先生,这图的意思是……"他刚开口,便被陈砚抬手打断。

 

"看破不说破。总之,莫要气馁,继续读书,终有出头之日。"

 

李存真苦笑:"如今我慌不择路,连吃饭都成问题,何谈读书?"

 

陈砚沉吟片刻,道:"我有一朋友王掌柜,在咸阳开粮店,正缺个账房。你若不嫌弃,有吃有住,还能读书,如何?"

 

李存真连连点头:"如此甚好,多谢先生!"

 

自此,李存真白日帮工,夜晚苦读。三年后,他再次进京赶考。

 

 

 

贞观十七年春,长安金銮殿上。太宗皇帝手持李存真的策论,目光从"劝农桑、薄赋敛"的字句上移开,落在阶下那个身着青布长衫的举子身上。此人论及民生,不仅引经据典,还能说出关中粟米的亩产、江南漕运的损耗,连咸阳城去年的粮价波动都了如指掌,绝非空谈义理之辈。

 

"你叫李存真?"皇帝放下朱笔,语气里带着赞许,"朕记得三年前,有个同科举子也叫这个名字,文章写得极佳,可惜……"

 

李存真叩首,声音朗朗如钟:"正是臣。三年前落第后,臣在咸阳粮铺做账房,每日与农桑粮食打交道,才更明白'民为邦本'四字的分量。"

 

皇帝眼中闪过讶异,随即抚掌笑道:"好一个'从实践中悟道理'!朕看你的才学,远胜当年。这状元之位,你当得!"

 

当内侍高唱"李存真,第一甲第一名"时,站在阶下的吏部主事张子衡脸色骤变。他看着李存真接过皇帝亲授的状元簪,那簪子的金辉像针一样刺进眼里——这三年来,他靠着父亲的权势在官场钻营,早已把当年偷来的学问抛到了九霄云外,此刻面对李存真沉静的目光,只觉得浑身发冷。

 

琼林宴上,新科进士纷纷向李存真道贺,他却特意走到张子衡面前,举起酒杯:"张大人,别来无恙?当年长安一别,没想到今日能在此重逢。"

 

张子衡端着酒杯的手止不住发抖,酒液溅湿了官袍的前襟:"李……李大人……"

 

"在咸阳做账房时,"李存真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周围人耳中,"常想起张大人当年高中的风采,便觉自己学问不足,更要勤勉。如今看来,勤能补拙,诚不欺我。"

 

张子衡的脸瞬间变得惨白如纸,借口更衣,几乎是踉跄着逃离了宴席。

 

 

 

二年后,李存真官至监察御史,专司核查百官功过、清理陈年旧案。一日,他在整理吏部档案时,指尖触到一叠泛黄的卷宗,封皮上"贞观十四年殿试名录"几个字让他心头猛地一跳。拆开卷宗,最上面那份写着"张子衡"名字的答卷,文章内容竟与他记忆中自己的答卷分毫不差!此刻他便明了当年自己的落榜原因了,想起了陈砚的《推背图》,想起了"珠明鱼目暗"。不得不佩服陈砚的先见之明。

 

真相像被剥开的茧,终于露出了里面的龌龊。李存真捏着那份答卷,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三年粮铺的油灯、账册上的墨迹、王掌柜憨厚的笑容,此刻都化作了支撑他的力量。他没有立刻发作,而是在朝堂上启奏:"陛下,吏部主事张子衡乃前科第四名,臣观其才干出众,可委以重任,陛下可亲试其才,让张大人也能物尽其用。"

 

太宗皇帝正欲选拔贤能,当即准奏。第二日,张子衡怀着侥幸走进御书房,等待他的却是皇帝手中那份当年的殿试策论。

 

"张子衡,你且说说,这'民为邦本'当如何践行?"皇帝的目光如炬,落在他脸上。

 

张子衡脑子里"嗡"的一声,那些被他遗忘的经义、从未真正理解的字句此刻全成了空白。他支支吾吾,把"民为邦本"说成"君为邦本",甚至说错了《孟子》里的章节,引得皇帝眉头越皱越紧。

 

"够了!"皇帝将策论往案上一拍,龙颜大怒,"这般草包,也配做我朝官吏?来人,查!"

 

禁军迅速包围了张府,从密室里搜出了张大人与当年主考官的通信、贿赂的账本,还有那份被篡改的原始答卷。铁证如山,张大人瘫倒在地,张子衡也面如死灰,嘴里反复念叨着:"不可能……他怎么会有这般巧相……"

 

最终,张大人被罢官抄家,流放岭南;张子衡也被革去功名,永不得录用。消息传开,长安百姓拍手称快,都说李御史不仅有状元之才,更有辨鱼目、识真珠的慧眼。

 

 

 

那日,李存真回到府邸,从书箱里取出一叠纸,最上面那张正是陈砚当年写的诗笺。他提笔在后面添了一行字:"珠之精光,非因锦盒而亮,乃因本身自有光华,纵落尘泥,亦难掩也。"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字迹上,像极了咸阳粮铺小阁楼里那盏彻夜不熄的油灯。他忽然明白,陈砚当年让他去粮铺,哪里是只为找个营生?那满是麦香与尘埃的日子,原是让他在困顿中打磨心性,让那颗被遮蔽的珍珠,在时光里慢慢擦亮自己。

 

后来,李存真奉旨巡查关中,特意绕到咸阳,去看王家粮铺。王掌柜已把铺子扩了三倍,账房里的伙计都按着李存真教的法子记账,柜台上还摆着一块"诚信为本"的匾额。

 

"先生回来了!"王掌柜拉着他的手,笑得满脸皱纹,"我就知道,你这颗珍珠,迟早是要发光的!"

 

李存真望着粮铺里忙碌的身影,闻着熟悉的麦香,忽然笑了。原来真正的光芒,从不是靠旁人发现,而是自己在尘埃里,凭着一股韧劲,把日子过成了发光的模样。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推背图起源篇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