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镇的恐慌是从派出所户籍室开始的。
王户籍员在整理档案时,发现镇长的户口簿突然变得空白。原本印着"李建国"三个字的地方,只剩下道浅浅的印痕,像被橡皮反复擦过。更诡异的是,电脑系统里的记录也同时消失,仿佛这个当了十年镇长的人,从未在镇上存在过。
"老眼昏花了。"她揉着太阳穴重新打印,可新的户口簿上,镇长的名字依旧是片空白。这时镇长恰好推门进来,手里攥着张褪色的奖状:"小王,帮我看看这上面的名字咋没了?"奖状上"先进工作者"后面的署名处,同样是片刺目的空白。
恐慌像藤蔓般迅速蔓延。先是政府文件,接着是银行存单,最后连居民身份证上的名字都开始淡化。镇上的老裁缝第一个出事,他的营业执照突然变成白纸,当他慌张地跑到街头时,竟发现没人能叫出他的名字——包括相处了四十年的老伴。三天后,人们在河边发现了他的尸体,脸上带着茫然的表情,口袋里揣着张写满"我是谁"的纸条。
主角陈默是镇上的语文老师,他的名字消失得最晚。当学生作业本上的"陈默"二字变成模糊的墨团时,他注意到个规律:消失的名字都与二十年前那场图书馆火灾有关。老裁缝当年是消防员,镇长是现场指挥,而那座被烧毁的图书馆,正是现在镇边缘那座爬满爬山虎的废墟。
"肯定和那本禁书有关。"陈默在父亲的日记里找到线索。父亲曾是图书馆管理员,日记里反复提到本叫《除名录》的古籍,据说能"抹去过往,消弭存在"。火灾当晚,父亲在日记里画了个奇怪的符号,旁边写着:"他们想烧掉它,可它已经记下来了。"
记忆消散的速度越来越快。陈默开始忘记自己的生日,忘记同事的长相,甚至有次在课堂上,竟想不起"黑板"两个字怎么写。他知道必须在完全失忆前找到禁书,于是在一个月夜潜入图书馆废墟。
废墟里弥漫着焦糊味,阳光透过破窗照在地板上,映出无数灰尘的轨迹。在当年的古籍区,陈默发现了块松动的地砖,下面藏着个铁皮盒。盒里没有禁书,只有半张烧焦的纸,上面用朱砂写着串名字——正是现在已经消失的人,最后一个名字是"陈默"。
这时,身后传来脚步声。陈默回头,看见镇长和几个老人站在门口,他们的额头都画着和日记里一样的符号。"你不该来的。"镇长的声音带着诡异的平静,"二十年前,我们烧了图书馆,就是为了销毁那些被记下来的罪恶。"
真相像冰锥般刺入陈默的心脏。原来二十年前,镇上的几个干部为了侵占图书馆的土地,放火烧毁了建筑,而父亲因为试图阻止,被他们锁在里面活活烧死。《除名录》记录下了这一切,它的怨气化作诅咒,开始逐个抹去凶手的存在。
"它在等你。"镇长突然指向墙壁,那里的焦痕正慢慢组成文字,"只有你能结束这一切——用你的名字换他们的存在,或者让诅咒继续下去。"
陈默看着自己正在淡化的手掌,突然想起父亲日记的最后一句:"名字会消失,但真相永远活着。"他抓起地上的木炭,在墙上写下当年的真相,每个字都用力到指甲渗血。当最后一笔落下时,墙壁剧烈震动起来,焦痕组成的《除名录》开始燃烧,化作无数火星飞向天空。
第二天清晨,陈默在医院醒来。学生们围在床边,齐声喊着他的名字,作业本上的"陈默"二字清晰可见。镇上消失的名字都回来了,只是人们的记忆里多了段关于火灾的真相,镇长和老人们在祠堂里长跪不起。
只有陈默知道,图书馆的废墟里,那块地砖下的铁皮盒还在。他打开时,里面放着本崭新的《除名录》,第一页写着他的名字,旁边画着个微笑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