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四十七象 古筝韵盛世
书名:推背图起源篇 作者:星启之路 本章字数:2323字 发布时间:2025-09-14

 

 

贞观十四年中秋时节咸阳城外。槐树村,村口的老槐树下,人声鼎沸。

“你凭什么占我家的地!”张二愣脸红脖子粗,一把揪住了李长顺的衣领。

“谁占你家地了?那是我祖上传下来的!”李长顺也不甘示弱,手里还攥着一把镰刀,两人剑拔弩张,眼看就要动手。

围观的村民议论纷纷,王寡妇站在人群里,急得直喊:“别打!别打!”但没人听得进去。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清朗的声音响起:“住手!”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风尘仆仆的中年人走来,衣着朴素,肩上却背着一个长长的木匣。他目光如炬,却语气平和:“乡里乡亲的,有什么事不能好好说?”

 

“你谁啊?”张二愣上下打量着他,怒气未消。

 

“我是赵清和,刚从长安回来。”他微微一笑,“咱们是一个村的。”

劝开了架,身边的人就跟他说这都是村里的常事了。赵清和却犯了愁,乡里乡亲的住着就不能和谐相处吗?他也知道靠几句话是劝说不住的,他就想是不是这个村子的风水不好?找个人看看吧。

他听人说咸阳城里聚文斋的陈砚、陈守拙先生的《推背图》很是出名。于是,他来到聚文斋找到了陈砚。

 

 

 

推开聚文斋的木门,门上的铜环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店内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纸张的气息,几缕阳光透过窗棂,在满是灰尘的空气中形成一道道光柱。赵清和掸了掸身上的尘土,目光在书架间流转,最终落在柜台后那位正在抚案沉思的中年人身上。

 

赵清和登门拜访,先是介绍了自己是从长安回乡的一个琴师。又将村里的乱象一一道来,恳请指点如何能让村里人和睦相处。

陈砚听完,沉吟片刻,转身入内,取出自创《推背图》,翻到第四十七象,古筝韵盛世。但只见书页上:

一架古筝立于天地间,清音化作蝌蚪文/古汉字,自弦上四散。左侧残鼓断剑,右侧书院明灯。天际紫微星明。

 

- 【颂曰】

炫音轻启兵戈静,雅韵高翔九州红。

博览古书开智慧,通晓今夕顺前程。

 

赵清和看完图和诗后,一脸疑惑,眉头紧皱,显然不太理解其中的含义,于是抬头看向陈砚,等待他的解答。

 

陈砚微微一笑,缓缓说道:“你看这图中,一架古筝立于天地间,清音化作蝌蚪文四散,这寓意着以文化艺术来化解纷争。左侧残鼓断剑,代表着过去的战乱和矛盾,右侧书院明灯,则象征着通过教育和知识来开启智慧,照亮前程。天际紫微星明,紫微星乃是帝星,代表着天下太平、盛世降临的征兆。”

 

陈砚顿了顿,接着说:“再看这颂曰,‘炫音轻启兵戈静,雅韵高翔九州红’,意思是优雅的音乐响起,能够平息兵戈之争,让整个村子都充满祥和繁荣的景象。‘博览古书开智慧,通晓今夕顺前程’,则是说要多读古书,汲取古人的智慧,了解古今之事,这样才能明礼仪通情理。让家在一起看到前程的光明和顺畅。你们村子里的乱象,就如同这左侧的残鼓断剑,需要用右侧书院明灯所代表的知识和文化来化解。你就是这里的紫微星用你的琴音去感染村民,让他们放下纷争,和睦相处。”

 

赵清和似有所悟,沉吟道:“你的意思是,让我用琴声去化解他们的戾气?”

 

陈砚点头,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正是。武力只能压服一时,唯有琴音,才能感化人心。你要用古筝,去征服这个村子。”

 

 

 

当天傍晚,村口的老槐树下,放着一张古筝,赵清和坐在旁边的凳子上,轻轻一拨,清脆的“铮”声便像泉水一样,绕着老槐树徐徐飘起。

正准备为一捆柴吵起来的张二愣和李长顺,闻声都愣住了,不由自主地围了过来。

“这叫古筝,”赵清和笑着解释,“讲究的是心平气和。”

 

李长顺凑上前:“清和哥,这玩意儿好学不?”

“不难,”赵清和递给他一根拨片,“你试试,轻点,就像摸自家的猫。”

李长顺小心翼翼地拨了一下,发出一个生涩的音,惹得众人一阵笑。

爱说闲话的王寡妇也来了,端着针线活问:“清和啊,这琴声真好听,能教我家闺女吗?”

“当然,”赵清和点点头,“女孩子学这个,心会更细。”

 

 

 

从那天起,村口老槐树下就热闹起来了。傍晚的风带着些许凉意,从田野间吹来。老槐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像是在为琴声伴奏。孩子们围成一圈,眼睛亮晶晶地看着赵清和的手指在琴弦上灵活跳跃。白天,他教孩子们识谱。傍晚吃过晚饭人们就来这里聚合,老槐树下成了这个村子最开心的地方。

 

张二愣学着用手指按弦,学得满头大汗:“这比锄地还累!”

赵清和笑道:“你这脾气啊,就得用这弦磨一磨。”

 

有一次,张二愣和卖豆腐的又差点吵起来。赵清和走过去,在他肩膀上点了点:“二愣,按弦。”

张二愣下意识地深吸一口气,把手按在自己的腿上,火气竟慢慢消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村里的争吵声少了,即使有什么问题大家也爱在这里说明白,人多了自然就会有个公断。慢慢的这个村子笑声多了。孩子们放学路上会哼着新学的曲子,大人们干活时也会互相帮忙。

眼看入冬了,大家都舍不得失去这种气氛,有人提议在赵清和家盖个房子。大家一致赞成。纷纷出工出力的,人多好干活,不到一个月一间泥墙草顶的大屋,矗立在赵清和家院子中。门窗是村子里张大户家的旧物,房盖的檩木也是东家一根木头,西家两棵树凑的。村子里的老秀才还给这房子起了个名字:”集贤乐坊”。有人拿来一块旧门板。刘木匠把门板锯成牌匾大小,刻上”集贤乐坊”四字钉在门的上方。

看看年关将近,王寡妇提议:“清和,咱是不是该请请乡亲们,亮亮自己的本事?”

于是,一场小小的迎新年晚会在”集贤乐坊”举行。

 

 

 

“集贤乐坊”内灯火通明,几盏油灯将墙上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屋子中央摆着那架古筝,琴身上映着温暖的光。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张二愣负责烧水,李长顺搬来凳子,王寡妇的闺女则害羞地弹了一曲《秋风辞》。轮到赵清和时,他弹了一首自创的曲子,名为《和》。

趁着兴致有唱段子的,有说笑话的。直到深夜人们才在悠扬的琴声中离开。久久伴随回家路上的是这个村庄的变化。这个村庄的和谐气氛。

夜深了。月光洒在槐树村的每一家的窗户纸上。槐树和柳树的影子在窗纸上晃动,仿佛给睡梦中的槐树村人演艺吹眠的乐章。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推背图起源篇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