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四十八象 风烛泪易尽
书名:推背图起源篇 作者:星启之路 本章字数:2191字 发布时间:2025-09-15


咸阳城的暮色总带着点草木灰的味道。夕阳擦过"芯传坊"的黑瓦飞檐时,最后一缕光恰好落在作坊门前的铜炉上,炉身"百年芯传"四个阳文篆字被照得发亮——这是吴家祖辈传下的烛坊,以蜡质醇厚、烛光明亮闻名关中。


坊主吴发际年过半百,父亲在世前请了张诚来当烛坊掌柜。张诚四十出头,眉眼沉稳。他跑遍周边州县,寻来上好的牛油、蜂蜡,还在蜡里掺了点松烟末,造出的蜡烛不仅燃烧时烟少,烛焰还带着温润的橘色,比寻常蜡烛燃得更久。


"张掌柜,您这方子真神了!"老匠人王二柱捏着新浇的烛坯,对着光看,蜡质细腻得像冻住的蜜。


张诚正核对着蜡料账目,闻言抬头笑了笑:"不是方子神,是用料得实在。牛油要炼三遍去杂质,蜂蜡得是新割的春蜡,一点糊弄不得。"他拿起一支成品蜡烛,在指间转了转,"咱们芯传坊靠的就是'芯正蜡纯',丢了这个,就砸了招牌。"


那时的芯传坊,就像作坊后院那盏长明灯,烛焰稳稳当当,照亮了整个院子。谁也没料到,一场"邪风"正顺着巷口,悄悄往坊里钻。


初夏的雨下得黏糊糊的。张诚正在核对新到的蜂蜡,忽听见门口一阵喧哗。出门一看,只见吴发际领着个穿锦缎短褂的年轻汉子站在院里,那汉子手里把玩着个玉扳指,眼神吊儿郎当,正用脚踢着墙角的蜡渣。


"张掌柜,来,我给你介绍。"吴发际脸上堆着笑,"这是我内弟,李二。往后就在坊里帮衬你,学学管理。"


张诚心里"咯噔"一下。他早听说吴坊主的小舅子是个游手好闲的主,只是没料到会塞进作坊来。


头几日,李二倒还安分。可没过半月,就开始指手画脚:"张掌柜,我看这牛油炼三遍太费火,两遍就行。省下的柴钱,够打两壶好酒了。"


张诚停下手里的活:"李兄弟,牛油不炼透,蜡烛烧起来会冒黑烟,砸招牌的事不能干。"


李二撇撇嘴,趁张诚转身,偷偷让烧火的伙计少添了半捆柴。结果那批蜡烛送到酒楼,点了没半个时辰就黑烟滚滚,把一桌宴席人呛跑了大半。


张诚气得脸色发青,把李二叫到账房:"李兄弟,这是做生意,不是耍小聪明!你知道这一趟损失多少?"


李二却满不在乎:"多大点事?再送几对好的赔罪不就完了?再说,我是东家的小舅子,你一个掌柜,管得着我?"


这话像根刺,扎得张诚心口发闷。


李二见管不了蜡料,就把主意打到了工匠的工钱上。以往张诚都是"计件算钱",多劳多得。李二却改成"固定月钱",还借口"坊里资金紧张",扣了两成。


王二柱第一个来找张诚:"张掌柜,这哪行啊?我上个月做了三百对烛,比往常多了一倍,怎么工钱反倒少了?"


工匠们七嘴八舌,抱怨声差点掀了账房的顶。张诚转身去找李二理论,两人在院子里吵了起来。


"工匠们流血流汗,你凭什么扣工钱?"张诚的声音都在发抖。


"我是东家亲戚,我说了算!"李二梗着脖子,"你再啰嗦,我让姐夫把你辞了!"


吴发际闻讯赶来,却只是打圆场:"都是自家人,别伤了和气。李二年轻,不懂事,张掌柜多担待。"


张诚看着吴发际躲闪的眼神,忽然明白了——这股"邪风",原是东家默许的。


入秋后,后院的那盏长明灯忽明忽暗。李二扣了工钱,又纵容亲信偷拿蜡料出去卖,作坊里的人心彻底散了。王二柱带着三个徒弟辞了工,临走时红着眼说:"张掌柜,不是我们想走,是这地方待不下去了。"


张诚转身回了账房,翻开账本,上面的字迹被泪水晕开了一片——那是他连夜核算的,李二偷卖蜡料的账目,清清楚楚。


李二见他碍眼,竟开始四处散播谣言,说他"私吞坊里的钱"。有不明就里的新伙计信了,见了他都躲着走。


一天夜里,他在仓库核对蜡料,忽然一阵头晕,栽倒在蜡块堆里。醒来时,王三丰守在床边,老泪纵横:"掌柜的,你这是何苦?"


张诚咳了两声,声音沙哑:"我守的不是坊子,是'芯传坊'这三个字……是当年吴老坊主托付的本分……"


门外传来李二的嗤笑声:"还本分呢?我看是舍不得这掌柜的位置吧?"


王三丰叹了口气:"我听说,城里聚文斋的陈砚先生懂《推背图》,能断吉凶,要不……您去问问?"


聚文斋的墨香让张诚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快。陈砚先生听完,只取过一张宣纸,提笔作画。


寥寥几笔,《推背图》第四十八象"风烛泪易尽"便在纸上显了形:木案上,一支蜡烛歪斜着,烛焰被风吹得偏向一侧,蜡泪像串珠子似的往下淌。旁边题着四句诗:


"风调雨顺丰田户,烛向偏时暗路阻。

芯泪长垂年渐逝,强燃仍自作坊出。"


"张掌柜,"陈砚指着画,"你是这烛,正直有光,本可照亮一方。可这股'邪风'不断,烛焰已歪,蜡泪将尽,再燃下去,只会连烛芯都烧透了。"


张诚沉默良久,像是终于想通了什么。


第二天一早,他没去作坊,直接出了城门。路过巷口时,听见芯传坊的方向传来争吵声,他脚步没停,只是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


芯传坊的生意一落千丈。李二胡乱折腾,牛油只炼两遍,蜂蜡也换成了廉价的旧蜡。很快,关于"芯传坊"蜡烛质量下降的传言就在咸阳城里传开了。


吴发际看着空荡荡的仓库和日益冷清的作坊,终于悔了。他想把张诚请回来,可派人打听了许久,只知道张诚在邻县开了家小小的烛铺,名叫"新芯坊",生意好得很,听说那里的蜡烛,亮得跟芯传坊当年一样。


这篇小说表面是“择亲重用”的家族悲剧,实则是一场关于“道”与“术”的较量。

 

陈砚先生和他的《推背图》第四十八象“风烛泪易尽”,是整部作品的灵魂和转折点。他没有给出复杂的建议,只用一幅歪斜烛焰、蜡泪将尽的画面,便道破了张诚“强燃”的困境。

 

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精准预言,更是对所有“正直有光”者的普世警示:当环境的“邪风”不可抗时,坚守不等于硬撑,适时止损才是对初心最好的守护。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推背图起源篇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