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清自身漏洞后,张小鱼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坐等别人来查,无异于束手就擒。他必须做点什么,来混淆视听,甚至主动制造一些“证据”来保护自己。
硬碰硬肯定不行,他没有任何资本。唯一能利用的,就是信息差和他那点急智。
他回想起李太妃的提醒——长春宫的赏识是“漩涡”。或许…他可以反过来利用这个“漩涡”?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脑中逐渐成形:既然有人可能通过调查“小栗子”的过去来攻击他,那他何不主动塑造一个“小栗子”的现在和未来?让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可能”是什么人上,而不是去追究他“原本”是什么人。
具体来说,他要充分利用自己“擅长新奇吃食”这个点,将其放大,放大到让人们觉得,他就是一个在这方面有特殊天赋和执着的人,从而自动为他的一些“异常”找到解释——比如,他懂得多,是因为心思都琢磨吃的去了;他说话偶尔奇怪,是沉迷厨艺不通世故;甚至他来历模糊,也可以被理解为某个落魄厨艺世家的传人,家道中落被迫入宫等等。
他要给自己打造一个“痴迷厨艺的天才小太监”的人设!
这个计划风险极大,相当于在刀尖上跳舞。但比起被动等待调查,至少多了一丝主动权。
第一步,他需要更多的“作品”来支撑这个人设。光靠水果点心和凉拌菜还不够,需要更多能让人眼前一亮、并且能流传开的新奇吃食。
他开始更加投入地向刘师傅学习点心制作,并在不引起怀疑的前提下,小心翼翼地“创新”。他借鉴现代知识,对传统的配方和做法进行一些微小的改良。
比如,在和面时偷偷加入少量榨取的蔬菜汁,做出不同颜色的面团,捏出造型更可爱的动物点心;比如,尝试用不同的油温来处理食材,获得更酥脆或更软糯的口感;又比如,在馅料中加入一些意想不到的搭配,如微辣的肉沫配甜豆沙(少量尝试),制造奇特的味觉体验。
这些“创新”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成功的,他会“无意间”让其他太监看到或尝到;失败的,则自己悄悄处理掉。渐渐地,“点心局的小栗子心思活络,总爱瞎琢磨”的名声慢慢传开了。
有人夸他手巧,也有人讥讽他哗众取宠。但无论如何,关注点开始集中在他的“厨艺”上。
第二步,他需要一些“伯乐”来认可和传播这个人设。刘师傅自然是第一人选。张小鱼对他更加恭敬勤快,将琢磨出的成功新点子毫不藏私地“汇报”给师傅,功劳都推给刘师傅的“教导有方”。刘师傅得了实惠和面子,自然更愿意维护和提携他,有时还会在其他师傅面前夸一句“我这徒弟虽然愣了点,但于吃食一道上确实有点痴性”。
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他需要应对来自长春宫的压力。容妃娘娘通过王公公,又传唤了他一次,依旧是点明要“新奇爽口”的吃食。
这一次,张小鱼做了更充分的准备。他制作了一道“莲花酥”——用油酥面团做出莲花造型,层层绽放,酥脆可口,中心用了酸甜的山楂馅料解腻。造型精美,味道也别致。
呈上去后,果然又得了夸奖和赏赐。
但在王公公传达容妃娘娘“以后常来”的意思时,张小鱼却故意露出几分惶恐和为难,小心翼翼地对王公公说:“承蒙娘娘厚爱,奴才感激不尽!只是…只是奴才愚笨,除了琢磨这点吃食,于规矩礼数上一窍不通,怕来得多了,万一哪次不慎冲撞了娘娘,那奴才万死难辞其咎…而且…而且御膳房的差事也重,刘师傅管得严,总怕耽误了正差…”
他这番话,半真半假,既表现了对容妃的敬畏,也暗示了自己“只懂做饭不通人情”的“痴傻”形象,同时还抬出了御膳房的规矩和刘师傅,给自己留了回旋余地。
王公公何等精明,看了他一眼,淡淡道:“娘娘自是体恤下人的。你只管用心当差,做出新巧玩意来,娘娘自然欢喜。其他的,不必多想。”
话虽如此,但张小鱼能感觉到,王公公似乎对他这番“不懂事”的表态并不反感,甚至可能觉得这样“单纯”更好掌控。
几次三番下来,长春宫那边似乎接受了他“一个有点厨艺天赋但不太通世故的小太监”的设定。召见的频率并没有特别频繁,更多的是通过王公公传递要求,让他做了东西送去。
张小鱼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既不过分亲近,也不完全拒绝,充分利用这份“赏识”作为护身符,却又尽量避免深入漩涡中心。
与此同时,他也留意到,御膳房里关于他的风言风语内容开始发生变化。从最初嫉妒他得赏,变成了议论他“整天就知道鼓捣吃的”、“怪主意多”、“走了狗屎运被娘娘看上”等等。
虽然依旧有非议,但关注的焦点,已经成功被他引导到了“厨艺”和“运气”上,很少有人再去探究他入宫前的来历了。
这一步险棋,初步看来,似乎是走对了。
然而,张小鱼深知,这只是权宜之计。真正的危机并未解除,只是被暂时延缓和转移了。那双在暗中调查的眼睛,或许从未离开过。
他就像在走钢丝,必须时刻保持平衡,不能有丝毫松懈。深宫迷局,他布下的这点小小迷阵,究竟能护他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