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侍卫带来的肃杀之气,如同寒冬骤临,将慈宁宫小厨房彻底冻结。所有药材、器皿被贴上封条,张小鱼、严嬷嬷、老太医以及几名帮忙的宫女太监,被分别带往不同的偏殿看管起来,禁止交谈,禁止随意走动。
没有镣铐加身,没有厉声呵斥,但这种无声的隔离和等待,比直接的审问更令人心慌意乱。每个人都被单独留在空荡的房间里,只有窗外偶尔走过的侍卫脚步声,提醒着他们此刻的处境。
张小鱼坐在冰冷的凳子上,心跳如鼓。他知道,这是风暴开始的必然过程。长春宫(或者说皇帝)需要时间分别审讯,核对口供,找出漏洞,揪出真正的幕后黑手。他提供的“哑酸胶”证据,就像一把钥匙,插入了一把复杂的锁中,现在正需要一步步转动,才能打开最终的真相。
他并不太担心自己。他的说辞早已准备好:一个战战兢兢、偶然发现异常、不敢声张只得设法“意外”毁掉问题粥品的小太监。他的“失误”打翻药罐,反而成了他“无心”间避免了一场祸事的证明。至于证据如何到了长春宫手里,那与他何干?他只是一个被动卷入的、毫不知情的低等奴才。
他现在更关心的是,这场审讯会挖出多深?那个刘太医显然是被抛出来的第一个替罪羊。但他会是终点吗?严嬷嬷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她只是失察,还是也参与了其中?还有那两个被带走的药库宫女……
时间在死寂中缓慢流逝。不知过了多久,房门被推开,一名面无表情的乾清宫太监走了进来,示意张小鱼跟他走。
他被带到了另一处更为宽敞的偏殿。殿内坐着两位他从未见过的、身着深色官服、气质威严的官员,显然是内务府或者刑部派来协查的。旁边站着几位乾清宫的太监记录。气氛庄重而压抑。
审讯开始了。问题细致而缜密,从他何时入慈宁宫当差,每日流程,到上次熬制紫苏粥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失手”打翻药罐的前后经过,反复盘问,试图找出任何前后矛盾之处。
张小鱼早已将说辞在心中演练了无数遍,回答得滴水不漏,语气惶恐而卑微,将一个吓坏了的小太监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他重点强调了自己对严嬷嬷和太医吩咐的绝对服从,以及对“意外”打翻药罐的极度后悔和恐惧。
审讯官员的目光锐利,似乎想从他脸上找出任何一丝伪装的痕迹。但张小鱼来自信息爆炸的时代,心理素质远超常人,加之他说的九成都是实话,只是隐藏了最关键的信息传递环节,竟硬生生扛住了这巨大的压力。
盘问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官员们似乎没有找到什么破绽,最终让他按了手印,便让人将他带回了看管的房间。
接下来的两天,都是在类似的隔离和偶尔的提审中度过。每一次被提审,问题都会更加深入,涉及到他与其他人的关系,是否发现过任何异常等等。张小鱼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和那种恰到好处的惶恐。
他从审讯者偶尔透露的只言片语和态度的细微变化中,隐约感觉到,外面的调查正在取得突破。似乎有人招供了。
第三天下午,当他再次被带到审讯偏殿时,发现气氛有所不同。那两位官员的脸色更加凝重,旁边还多了一位身着高级太监服饰、面白无须、眼神阴鸷的中年人——张小鱼认得,那是司礼监随堂太监之一,皇帝的心腹!
真正的重头戏,似乎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