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张小鱼很快适应了采买行走太监的角色。他手脚麻利,学东西快,嘴巴也甜,很快赢得了王太监些许的认可,外出采办的次数也逐渐增多。
每次出宫,对他而言都像是一次短暂的放风,一次呼吸自由空气的机会。他贪婪地观察着宫外的一切:街道的布局,往来的行人,店铺的种类,货物的流通……这一切对他这个现代灵魂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他并未忘记宫内的险恶,但宫外的广阔天地和相对宽松的环境,让他那颗被压抑已久、习惯于规划和效率的大脑重新活跃起来。
他注意到,宫里的采买虽然固定了几家皇商和大货栈,但对于一些时令性极强、需求量又不算太大的特色小吃、民间手艺品,往往依赖太监们外出时“顺便”发现和推荐。这其中就存在着巨大的操作空间和利益。
一个大胆的念头开始在他心中萌生:能否利用这偶尔出宫的机会,重新启动他的“商业网络”?不是宫内那种提心吊胆的“外卖”,而是在宫外建立一条相对安全、能够为他提供信息、资金甚至外界援助的隐秘渠道?
他开始有意识地利用采买的便利,在与宫外店铺伙计、运货脚夫甚至守门侍卫的闲聊中, subtly地打听各种消息,了解市井行情,物色可能合作的人选。
他需要的是足够机灵、嘴巴严实、并且有一定活动能力的人。最好是在市井中摸爬滚打、熟悉三教九流、却又不是那么起眼的人物。
机会出现在一次采购蜜饯的时候。那是一家老字号蜜饯铺子,口味很好,但位置有些偏僻,生意似乎只是一般。接待他的是铺子老板的儿子,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名叫石小七,眼神活络,手脚勤快,透着股机灵劲儿。
在等待伙计装货的间隙,张小鱼随口与他聊了起来,夸他家蜜饯味道正宗。石小七见是宫里来的公公,本就带着几分敬畏和讨好,见对方态度随和,便也打开了话匣子,抱怨如今生意难做,好货也卖不上价,还不如那些会吆喝的新铺子。
张小鱼心中一动,状似无意地道:“是啊,好东西也得让人知道才行。就比如你们家这梅子,若是能赶在宫里头哪位主子想尝鲜的时候送进去,那名声不就一下子打响了?”
石小七眼睛一亮,随即又黯淡下去:“公公说笑了,我们这种小门小户,哪有什么门路能往宫里送货……”
“门路嘛,都是人找出来的。”张小鱼压低声音,意味深长地笑了笑,“就看有没有那份心思和胆量了。”
他留下一个模糊的暗示,付了钱,便带着货物离开了。他知道,种子已经撒下,就看那种子能不能发芽了。
几天后,他再次路过那蜜饯铺子时,故意放慢了脚步。果然,那石小七瞅准机会,塞给他一小包试吃的新品,趁人不注意,极快地低声道:“公公上次提点的是……小的愚钝,还请公公指点条明路?”
张小鱼知道,鱼上钩了。他没有立刻回应,只是意味深长地看了石小七一眼,收下了那包蜜饯。
回到宫中,他仔细检查了那包蜜饯,确认没有问题后,才尝了一口。味道确实不错。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石小七的“诚意”和“胆量”。
他开始通过极其隐秘的方式(比如利用下次采买时指定要石家铺子的某样东西,并在货单上做极隐蔽的记号),与石小七建立了单线的联系。他并不急于让石小七做什么具体的事,只是先让他留意收集一些市井消息,尤其是关于各类新奇货物、各地商旅动向的信息。
他像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开始在宫外布下第一颗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至关重要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