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名
“地理竞赛?”
午休时,冯梓趴在桌子上,眼睛亮晶晶地看着林染,“你确定要报?那可是全年级选拔的,听说挺难的。”
林染把报名表摊在桌上,用黑笔在“姓名”一栏写下自己的名字,动作干脆利落:“难才有意思。”
冯梓“啧啧”两声:“我就喜欢你这股劲儿。”
报名截止前一天,林染把表交到了地理组办公室。推门进去的时候,正好碰到顾白。
他正和地理老师讨论什么,看到她进来,愣了一下,然后笑了笑:“你也报名了?”
“嗯。”林染点点头,把表递到老师手里,“试试。”
老师看了看她的名字,满意地点头:“不错,最近你的地理进步很大。好好准备。”
走出办公室,冯梓已经在走廊等她,一脸八卦:“怎么样?他有没有说什么?”
“就问我是不是也报名了。”林染轻描淡写。
“没了?”冯梓一脸失望。
“没了。”林染笑了笑,“走吧,回去做题。”
二、准备
接下来的一周,林染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投入到地理复习中。
每天早读前,她会用十分钟看一张地图,从等高线到洋流分布,从板块构造到气候类型,一张张地图在她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
晚自习后,她会留在教室做一套历年竞赛题。遇到不会的题,她不再像以前那样死磕,而是主动去问苏柚或地理课代表。
“你这题思路太绕了。”苏柚一边画示意图一边说,“你看,这道题考的是三圈环流,记住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答案就出来了。”
林染认真地听着,时不时点头。她发现,当她真正沉下心来,地理不再是那些看不懂的线条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有逻辑的系统。
三、初赛
竞赛那天,考场设在实验楼的多媒体教室。窗外下着小雨,雨点敲在玻璃上,发出轻轻的“嗒嗒”声。
试卷发下来的那一刻,林染深吸一口气。第一题是等高线判读,第二题是气候类型判断,第三题是世界洋流分布……
她的笔尖在纸上飞快地移动,脑子里像有一张立体地图,洋流、风向、地形在她眼前一一展开。
交卷的时候,她的手心微微出汗,但心里很平静。
三天后,结果公布——她以年级第十的成绩进入复赛。
“哇!你太厉害了!”冯梓激动地抱住她,“年级前十啊!”
林染笑了笑:“这才刚开始。”
四、复赛
复赛的题目更难,不仅有选择题,还有综合分析题。最后一道大题是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理环境分析,需要结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
林染仔细阅读材料,先在草稿纸上画了一张简易地图,标出主要国家和地形区,然后分析气候、资源、交通等因素。
写到最后,她甚至加了一段自己的观点:“地理不仅是科学,更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
交卷时,她看到顾白正站在走廊上等成绩。两人的目光短暂相遇,顾白冲她点了点头,眼神里有明显的赞许。
五、结果与收获
一周后,学校公告栏上贴出了复赛结果——林染获得了三等奖。
“三等奖已经很厉害了!”冯梓比她还激动,“你才学了多久啊!”
林染看着公告栏上自己的名字,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满足。
她知道,这个奖项不是终点,而是她成长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那天下午,她在日记里写下:
“喜欢一个人,不是为了停下脚步,而是为了跑得更快。”
六、颁奖礼
颁奖礼那天,礼堂里坐满了人。阳光透过高高的玻璃窗洒进来,在舞台上铺上一层金色的光。
主持人念到“地理竞赛三等奖——高二(3)班,林染”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林染站起身,脚步沉稳地走向舞台。她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和深色百褶裙,长发利落地扎成高马尾,整个人像一束光,干净而锋利。
校长亲自为她颁奖,把证书递到她手里,笑着说:“继续加油。”
“谢谢校长。”她的声音不高,却清晰有力。
主持人把话筒递给她:“林染同学,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林染接过话筒,目光扫过台下一张张年轻的脸,唇角微扬:“我想说,地理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它不仅是试卷上的等高线和洋流,更是我们脚下的土地、呼吸的空气、跨越国界的文化与故事。”
她顿了顿,语气坚定:“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热爱的领域,然后全力以赴去追。因为——世界很大,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探索。”
话音落下,礼堂里再次响起掌声,比刚才更热烈。有人在台下喊:“林染,好样的!”
她走下舞台时,正好和顾白擦肩而过。他低声说了一句:“你刚刚,很耀眼。”
林染微微一笑,没说话,只是抬了抬手里的证书,像是在说——这,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