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前朝旧事 尽是风雨
书名:墨渊 作者:淑公子 本章字数:3324字 发布时间:2025-09-17

第94章 前朝旧事 尽是风雨

李中阳站在远处观察了一会儿,然后走上前打招呼:“阿祖,你来了?这两位是你的客人吗?”

见到李中阳,王效祖心里咯噔一下,唯恐双方识破彼此身份。他不知道,李中阳早就猜到了霍家人的真实身份。

霍千山虽然知道前太子陈昊阳的事情,但是他不知道眼前的李中阳就是前太子陈昊阳。

霍千山望向王效祖,等着他来做介绍。

王效祖慢吞吞说道:“师父,这是我的好朋友,他叫李中阳。”霍千山对李中阳点头算是打招呼。

李中阳装作不知情,傻乎乎问王效祖:“又来一个师父?阿祖,你究竟有多少个师父?”

王效祖尴尬笑着,说了句:“三人行,必有我师嘛,师父多了是好事啊,说明我是个好学之人。”

这一番话惹得霍千山哈哈大笑,旁人也跟着笑起来,尴尬的气氛缓解了不少。

王效祖笑的不痛快,他是个心里藏不住事的人,对于双方的身份,以及可能引发的矛盾,就像是一块大石头压在心口,难受的很。

其实,霍千山并不知道霍听雪早就把霍家的秘密告诉了王效祖,他还以为自己隐藏的很好。

从茶馆回去以后,王效祖干什么事情都心不在焉,他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和盘托出。

他来到师父房间,有一搭没一搭闲聊着,霍千山何其老练,一眼就看出了王效祖的小心思,于是问道:“你是不是有话对我说?”

王效祖牙一咬心一横,当即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全部讲了出来。

霍千山得知霍听雪把自家秘密讲给外人听,确实挺生气:“听雪这个丫头,真是没规矩!”

王效祖一听这话,吓得赶紧跪下:“师父,你千万不要怪听雪,她也是无意中说起的,我发誓,这个秘密我从未对外人说过。”

霍千山长叹一口气,说道:“罢了!都成历史了,我估计也不会有人对我们感兴趣的。”

对于李中阳就是陈昊阳这件事,霍千山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惊讶,他淡淡说道:“其实,我早就知道了,只是先前还没对上号而已,现在能对上了。”

“师父怎么知道的?”王效祖惊讶地问道。

霍千山呵呵一笑:“我刚进安县地界,就收到了匿名信,里面详细罗列了安县城内每个人的资料。”

“匿名信?是谁写的?”王效祖疑惑道。

霍千山哈哈大笑:“都说了匿名信,我哪里知道是谁写的?你这傻小子……”

其实,霍千山已经猜到是谁写的信了,他不说,是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与那人之间有瓜葛。

王效祖将心中烦事统统说出来,目的只有一个,找传国玉玺。

他对师父说:“师父,有件事,我知道问了,您一定会生气,但是我还是要问。”

霍千山来了兴致:“哦?什么事?”

王效祖说道:“传国玉玺,在您手里吗?”

听到“传国玉玺”四个字,霍千山的表情一下子严肃起来,问道:“你想要传国玉玺?怎么?你想当皇帝?”

“不不不!”王效祖把头摇成拨浪鼓。

霍千山问道:“那你为何打听传国玉玺?”

王效祖也不再隐瞒:“师父可知道《暮春赋》?可知道王仁寿?”

霍千山点点头:“当然知道!”

王效祖接着说道:“那师父一定不知道,王仁寿是我的先祖吧?”

霍千山大吃一惊,这件事,他的确不知道。

于是王效祖就把自己的身世,以及为了改变自己家族命运与李中阳约定的协议,统统告诉了霍千山。

他说:“师父,我的意思是,如果传国玉玺在您手里,咱们能不能商量一下,把它送给陈家?有了那东西,他们就不会一直追着我们王家不放,我们就可以过上安稳日子了。”

霍千山说:“你们王家人真能躲啊,我们几代人都没找到你们。”

闻听此言,王效祖疑惑不解:“为何?”

霍千山说道:“当然也是为了传国玉玺啊,你说的没错,《暮春赋》与传国玉玺有关联,只有找到真迹,才能找到传国玉玺。”

王效祖才恍然大悟:“难道《暮春赋》是一幅藏宝图?”

霍千山点点头:“没错,王仁寿创作《暮春赋》的初衷就是为了将传国玉玺的下落告知李氏后人。只是世人不知真相,以为那幅画本身有多大价值,所以人人追捧。原本此事只有李、王两家人知晓,不知从何时起,这事就传到了陈氏一族耳中。”

王效祖这才知道他们王家与李家的渊源。

王仁寿当年是朝中的三品官员,只是生不逢时,赶上了一个没落的朝代。

那时候,李氏王朝最后一位皇帝李行知,能力不济,眼看着国力衰微却没有改革的勇气。

性格耿直的王仁寿接二连三上书主张改革,但是不受皇帝重视,反而因为某些改革措施触及了那些官僚大臣的利益,遭到了联名弹劾。

李行知本就不喜欢王仁寿,于是借着这个由头将他贬到荒凉的西山做县令。

从三品重臣降到七品芝麻官,这个打击使王仁寿萎靡不振好几年。

后来逐渐接受现实的王仁寿尝试着寄情于山水间,经常游山玩水,吟诗作画,其诗画逐渐被文人墨客追捧。

几年之后,镇国大将军陈佑明正在边关浴血奋战,岂料皇帝李行知竟然将其拼命守护的几座城池割让给敌方,以此求和。

气愤难忍的陈佑明一口一个昏君喊着,带领军队一路杀回皇宫,夺了皇位。

李行知眼见无力回天,便带着妃嫔、子嗣逃离皇宫。

他们一路西逃,来到了西山境内,人倦马乏,无力赶路。

得知西山县令是曾经被贬的王仁寿,李行知陷入了绝望,他以为王仁寿会像大多数地方官员一样,拥立新主。

万万没想到,王仁寿是个念旧恩的人,他不但没有出卖李行知,反而依旧尊称他为皇上,并且想尽一切办法助其藏匿。

在王仁寿的掩护下,李行知等人躲过了追兵。为了彻底摆脱追杀,王仁寿制造了一场意外。

不久之后,新帝陈佑明收到王仁寿上报的折子,称李行知等人在西山渡江时,船翻了,一众人全部溺亡。

皇帝派人去查看时,只见江边摆放着十余具被泡的不成人样的尸体,面容无法辨认,只能靠他们身上的衣物以及随身物品确认身份。

查验人员从一具尸体上发现了李行知的私人印章,便确定这些人就是外逃的李氏皇室众人。

陈佑明将李行知的死讯昭告天下,世人皆信以为真。

陈佑明遍寻皇宫找不到传国玉玺,便以为玉玺已经沉于江中。他也曾派人前去打捞,但是江中水流湍急,前去打捞人员因此丧命的有不少,后来也就不了了之。

此后,陈佑明找人另做了一枚玉玺,对外宣称是传国玉玺,也没人怀疑。

李行知在王仁寿的帮助下改名换姓,隐居于西山的深山之中。

虽是没落皇帝,但外逃时,也从宫中带出来不少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

一日,李行知将一部分珍宝和传国玉玺交给王仁寿,说道:“爱卿,现在你是朕唯一信得过的人,这些珍宝和传国玉玺交给你保管,朕放心。这西山也不是久留之地,朕还是要另寻安身之所。”

于是,王仁寿在李行知离开西山之前,找了一处隐秘的地方将珍宝和玉玺藏好,并将隐藏地画在一幅画上,这幅画便是《暮春赋》。

画上题诗,其中那几句“青锋剑冷,锈蚀龙渊之纹”“望京都烟树,渺如蜃市”“大鹏闲时梳翼,他日定有高飞之时!”看似是在倾诉王仁寿自己不得志的心情,其实描写的是没落皇帝李行知。

在王仁寿心中,还藏有一丝希望,也许某一天,李氏一族还能东山再起,重掌江山。那时候,就算自己已经不在世,也会交代子孙,将珍宝和玉玺交给他们,助其一臂之力。

那一晚,李行知在沧浪亭亲眼看见王仁寿将《暮春赋》作完,不禁感慨:“王爱卿,才华出众!”

王仁寿则指着画中那处藏有玉玺和珍宝的地方,说道:“得《暮春赋》者,得天下!”

当时,他们以为,知道此事的只有他们两个人,殊不知,在沧浪亭外的山坡上躺着一个贪睡的放牛娃。

那个放牛娃刚刚醒来,听见了王仁寿最后那句“得《暮春赋》者,得天下!”

这个当时啥也不懂的放牛娃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十年后他进宫做了太监,并且成了皇帝的贴身内侍,偶然跟皇帝聊起来,说起年幼时听到的这句话。

聪明的皇帝马上就联想到了传国玉玺,他意识到当年被王仁寿戏耍了。

关于传国玉玺的事情又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说,皇帝只能命人私下去捉拿王仁寿。

幸好王仁寿的朝中好友暗中通风报信,他们王家人才侥幸逃脱,自此踏上逃亡路。

也就是从那时起,王家与李家失去了联系。

后来,江湖上的某些人听到从宫中传出来“得《暮春赋》者,得天下!”便以为皇帝像那些文人墨客一样,喜欢王仁寿的字画,以为只要将《暮春赋》献给皇上,就会有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

而那些皇子们更是传言,将《暮春赋》献给父皇就会得到皇位。

自此之后,几代皇帝,几代皇子,都为了这个荒唐的传言,不惜一切代价,拉拢江湖门派,追杀王氏族人。

这一折腾,就是近两百年的时间。

到了昭明皇帝这一朝,依然有人相信“得《暮春赋》者,得天下!”这句话。

也难怪,关于《暮春赋》与传国玉玺之间的关系,只有历代皇帝才知道真相,皇子们是不知道的。

失踪的传国玉玺就像一把悬在头上的利刃,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落下,掀翻陈氏王朝。(未完待续)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墨渊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