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五十象 道亦非常道
书名:推背图起源篇 作者:星启之路 本章字数:2536字 发布时间:2025-09-17

月色映在咸阳城聚文斋后院小屋的窗纸上。陈砚未眠,卧于火炕,思及《推背图》前四十九象,以及平生所见所闻,忽有所悟:人生在世,万物皆非我有。钱财固不待言,至亲如子女兄弟,亦难免如隋炀帝之“仁寿宫之变”、唐太宗之“玄武门之变”。念及此,他转而思索灵魂的真正延续。


于是,陈砚始作《砚经》,立心法与修行之境,自此入于“砚境”。


砚者,书写文字之魂,文化传承之根,载万物而归于宗。

它是连接人入境的桥梁,承载灵魂的载体,实现灵魂长生的延续。


百姓是草。佛道如石砖大道覆盖于草面之上,又脱离不开草地。他们源于百姓,又在百姓中取得利益。而“砚”,乃草中之精华,深藏不露,质朴无华。其终极追求,非夺魂,非重生,而是用魂去与有缘人的融合,创造出长生的智慧的圣灵。

次日早起,他早早就到了聚文斋桌子前,拿出一本新的册子,刚想提笔在封面写上《砚经》,就被开门声打断了。

进来的是一个二十六七岁书生模样的人。王生穿着一件洗得发白、袖口磨毛的青布长衫,右襟还打了块补丁。腰间系了一条很旧的布腰带,脚下是双泛白的布鞋。来人自我介绍他叫王生。

他叹了口气,把自己落榜和求佛问道的事说了一遍,末了苦笑:“我看他们,都有所图。佛要香火,道要法器,倒是我这颗心,成了他们赚钱的由头。”

原来这是王生第三回落第后,独坐在大慈恩寺的台阶上心灰意冷。想着十年寒窗,砚台磨秃了几十块墨条,手指上的茧子比寺庙的铜铃还硬,可放榜那日,红纸上从头到尾,就是找不到“王生”两个字。回到租住的破屋,他把满箱的书全倒在地上,踩着纸页哭:“读这些有什么用?人生就是场空!”


这念头一冒出来,就像春草似的疯长。他看谁都觉得虚——卖胡饼的老汉笑盈盈递饼,是图他那几文钱;邻居家的姑娘见他总低头走路,是在笑话他考不上;连檐角的月亮,都像是块被人啃过的残饼,透着股说不出的荒凉。


“这是心魔。”茶馆里的算卦先生捻着胡子说,“得去求佛。”


大慈恩寺的高僧坐在蒲团上,佛光从他背后的窗棂照进来,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施主,”高僧的声音像庙里的铜钟,嗡嗡的,“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唯有四大皆空,放下执念,一切随缘,方能脱离苦海。”


王生盯着他袈裟上绣的金线:“那我活着,就是为了放下吗?”


“放下,便得自在。”高僧双手合十,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


临走时,小和尚捧着个功德箱跟过来,脸上堆着笑:“施主,添些香火钱吧,佛祖会保佑您的。”王生摸出怀里最后几枚铜钱,塞进箱子,铜钱碰撞的脆响,倒比高僧的话更实在。


他走出寺庙,烈日晃得人睁不开眼。心里的那团雾,不仅没散,反倒更浓了——空?那庙里的金身佛像,不也是金子堆出来的吗?


过了几日,王生又听说城外三清观的道长能驱心魔。他揣着从当铺赎回来的玉佩,踩着露水往观里赶。道长穿件紫道袍,手里的拂尘白得晃眼,给他画了三道符,黄纸朱砂,看着挺吓人。


“你这心魔根深蒂固,”道长捻着拂尘说,“得做法一场,我亲自给你净化。”


王生捏着那三道符,纸糙得刺手:“此法能解我心中之惑吗?”


“心魔一除,自然清明。”道长笑得高深,“只是做法需备法器,还望施主随缘。”


王生把玉佩递过去,那玉佩是他娘留给他的,温润的玉质上刻着朵莲花。道长接过玉佩,掂量了掂量,脸上的笑更浓了:“施主心诚,定能见效。”


可是做法那天,王生蹲在观门口的老槐树下,听着观里敲锣打鼓,心里却像揣了块冰。他看见小道童偷偷把供桌上的糕点往怀里塞,看见道长的道袍袖口磨出了毛边——这所谓的“净化”,倒像是场热闹的戏。


符烧了,法做了,王生的心魔不仅没散,反倒添了层新堵。他把剩下的两道符揉成纸团,扔进了护城河里,纸团打着旋儿沉下去,像他那点可怜的希望。

陈砚倒了碗热茶递给他:“你这不是病,是看透了。”他指着桌上的砚台,“你看这砚,它自己不会写字,但能承载墨。墨写出字,字记录思想。思想,才是人的灵魂。”

陈砚拿出《推背图》翻到第五十象:”道亦非常道”

画面上:

两条道路向远方延伸,左侧是由不规则石板铺就的小路,石板间的缝隙清晰可见,还点缀着些许草丝;右侧是规整的砖路,砖块排列整齐,砖的缝隙也有草丝。两条路中间夹着一条茅草小径,茅草呈现出自然的纹理。道路尽头是一片由流动线条构成的混沌状景象,线条如烟雾般扭曲、缠绕,充满了动感与神秘。

配诗写的是:

一朝失意入浑浊,石路砖道难选择。

砚经罕见初露头,绕过孟婆度奈河。

王生捧着茶碗,看着图与配诗,好像明白一点:“这上说的”砚经”指的是什么?可佛说要空,道说要除……”


陈砚微微一笑,指着窗外的月亮,为他解起了这《推背图》第五十象道亦非常道中的玄机。

 

 

“佛说要空,是为了帮你放下执念,看清世界的本质,如同让你跳出迷局看全局。”

“道说要除,是教你清除内心的杂念,顺应自然规律,像在打磨一块璞玉。”

“但它们都像是地图,告诉你‘彼岸’在哪里,却没给你过河的桥。”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桌上的砚台:

“而这‘砚’,就是那座桥。”

 

“砚”是什么?

 

“砚,不生产墨,也不自己写字,但它稳稳地承载着墨。墨写下字,字记录思想。思想,才是人的灵魂。”

 

“你看那图中的三条路:

 

石路与砖路,就像佛与道,是已经在草上铺好的大道,指引着众人。它们来至草地,凌驾于草地,指导草地,同时靠草地供养。

但真正的生机,在那草路之间。它是草中的精化,看透世事质朴无华,却连接着最真实的土地。”

 

《砚经》的心法

 

陈砚将桌上的册子推到王生面前,郑重地写下“砚经”二字,说出了心法的核心:

 

1. 载而不有:像砚台一样,承载万物(知识、情感、经历),但不执着于拥有。

2. 磨而不耗:不断磨砺自己(学习、思考),但内心的本源不被消耗。

3. 和而不同:能融合不同的思想(佛、道、儒等),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4. 传而不灭:将你的思想与智慧,通过文字或行动传递下去,修炼成灵魂的延续。

 

如何修行“砚境”?

 

陈砚为他指出了三条当下便可着手的修行之路:

 

读书:不仅是读圣贤书,更是带着思考去读,与古人对话,为自己的“砚台”添神。

抄经:不为求神拜佛,而是在一笔一划中,磨炼心性,感受“磨而不耗”的专注。

- 写日记:记录每日的感悟与得失,将自己的思想从无形化为有形,存入“砚台”。

 

“佛、道如灯,照你前路。”陈砚最后说,“砚如舟,渡你过河。灯要借,舟要造。你得先把自己的‘砚’造出来。”

 

王生听后,长久的迷茫如雾般散去,他郑重地向陈砚一拜,心中已有了方向。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推背图起源篇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