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三天,陆昭闭门谢客,把“分层考核法”的细则写了出来。他不仅列出了“基础项”和“加分项”的具体标准,还附上了“考核流程”——由吏部牵头,监察御史监督,地方官员互评,确保公平。
细则写完后,他先拿给陈默看。陈默翻了几页,忍不住赞道:“你这细则,考虑得太周全了——尤其是‘监察御史监督’这一条,把张巡他们拉了进来,等于给改革加了层‘护身符’,李林甫的人想动手脚,也得掂量掂量。”
陆昭笑了笑。这正是他的用意——改革要成功,光有办法不行,还得有“制衡”的力量。张巡的监察御史身份,就是最好的制衡。
当天下午,陆昭把细则交给了裴光庭。裴尚书看了,满意地点了点头:“很好,明日我就带着你和细则,去见陛下。”
陆昭心里一紧。面圣?这是他穿越到大唐后,第一次见到唐玄宗——那个开创了开元盛世,却也一手酿成安史之乱的皇帝。
第二天一早,陆昭跟着裴光庭,走进了大明宫。紫宸殿内,唐玄宗坐在龙椅上,身穿明黄色龙袍,面容威严,却难掩一丝倦意——显然,此时的他,已经不如开元初年那般励精图治。
“裴爱卿,这就是你说的‘分层考核法’?”唐玄宗拿起细则,翻了几页,语气平淡。
“是,”裴光庭躬身,“这是吏部主事陆昭提出的,细则也是他写的。”
唐玄宗的目光落在陆昭身上,带着审视:“你就是陆昭?从万年县来的?”
“回陛下,正是下官。”陆昭连忙跪下叩首,心跳得飞快。
“起来吧,”唐玄宗摆了摆手,“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要分‘基础项’和‘加分项’?”
陆昭定了定神,把自己的思路说了一遍,特意强调:“陛下,考核的根本,是为了选出‘能做事、肯做事’的官员。基础项保‘规矩’,加分项促‘实干’——只有这样,才能让朝廷上下,都把心思放在民生和社稷上。”
这番话,既拍了唐玄宗的马屁,又点出了“实干”的重要性,正好说到了他的心坎里。唐玄宗点了点头,语气缓和了些:“说得有道理。你在万年县,做过什么实事?”
“回陛下,下官在万年县时,整理过户籍,加固过河堤,还帮百姓追回了被乡绅强占的田亩。”陆昭如实回答,却没提自己的现代方法。
唐玄宗笑了:“不错,是个办实事的。裴爱卿,这个‘分层考核法’,就按陆昭的细则推行吧。陆昭,你从八品主事,升为七品殿中侍御史,负责监督考核的推行。”
陆昭愣了愣,随即大喜过望,连忙跪下叩首:“谢陛下恩典!”
走出紫宸殿,阳光洒在身上,陆昭的心情格外轻松。他不仅升了官,还得到了皇帝的认可——这是他在长安官场,迈出的最坚实的一步。
裴光庭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干,陛下很看重你。但记住,升了官,树敌也会更多——李林甫肯定不会放过你。”
陆昭点了点头。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回到考功司,他刚坐下,就见张巡走了过来,笑着拱手:“恭喜陆御史,高升了!以后咱们就是同僚了。”
“同喜,”陆昭回礼,“以后还要靠张兄多多帮忙。”
两人正聊着,就见李嵩走进来,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没说话,只狠狠瞪了陆昭一眼,转身进了内室。
陆昭看着他的背影,心里冷笑。他知道,李林甫的反击,很快就要来了——而他,已经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