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治改革小组的第一次会议,在吏部偏厅举行。
陆昭走进屋时,里面已经坐满了人。他一眼就看到了张巡——那个在监察御史任上以刚正不阿闻名的官员,正坐在角落里翻看卷宗。两人目光相对,张巡朝他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
“人都到齐了,咱们开始吧。”裴光庭坐在主位上,开门见山,“陛下要推行‘分层考核法’,今日的任务,就是确定考核的具体流程和监督机制。”
话音刚落,一个身穿紫色官袍的官员就率先开口:“裴尚书,这‘分层考核法’看似公平,实则是偏袒寒门子弟!勋贵子弟出身优渥,何须靠‘政绩’加分?依我看,基础项应占八成,加分项只占两成!”
说话的是李林甫的亲信,吏部侍郎王珙。他一开口,几个勋贵派的官员立刻附和:“王大人说得对!考核当以资历为先!”
张巡立刻反驳:“若是只看资历,那些纨绔子弟就算一事无成,也能晋升,这难道就是公平?”
“你……”王珙怒视张巡,却被裴光庭打断:“都别吵了。陆昭,你是‘分层考核法’的提出者,说说你的想法。”
陆昭站起身,语气平静:“下官认为,基础项占六成,加分项占四成,最为合适。基础项保‘规矩’,确保勋贵子弟的基本权益;加分项促‘实干’,给寒门子弟机会。至于监督机制,可由监察御史牵头,吏部配合,地方官员互评——三方制衡,才能杜绝徇私。”
这番话既给了勋贵派台阶,又坚持了改革的核心,正好击中了双方的软肋。裴光庭点了点头:“就按陆昭说的办。张巡,监督的事,交给你;陆昭,你负责细化加分项的量化标准。”
散会后,陆昭刚走出偏厅,就被一个身材高大的将军拦住了。那人身穿明光铠,面容刚毅,眼神锐利如鹰——正是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刚从西域回京述职。
“你就是陆昭?”高仙芝开口,声音洪亮,“听说你提出的‘分层考核法’,把‘军功’也纳入了加分项?”
陆昭愣了愣,随即躬身:“正是下官。边疆将士浴血奋战,军功理应成为考核的重要标准。”
高仙芝哈哈大笑:“好!说得好!现在的文官,大多只懂纸上谈兵,难得有人记得边疆的将士!以后若是有机会,咱们好好聊聊——我看你这小子,是个懂实务的人。”
说完,高仙芝拍了拍他的肩膀,转身离去。陆昭看着他的背影,心里一喜——高仙芝是唐玄宗倚重的大将,能得到他的青睐,无疑是多了一个强大的盟友。
“陆兄,不错啊,刚进改革小组,就得了高将军的赏识。”张巡走了过来,笑着说。
“都是运气,”陆昭谦虚道,“倒是张兄,刚才反驳王珙的时候,真是一身正气。”
“我不过是说了句实话,”张巡叹了口气,“可惜,李林甫的人势力太大,往后的改革,怕是不会顺利。”
陆昭点了点头。他知道,这只是改革的开始,真正的交锋,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