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半个月,陆昭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细化加分项的量化标准上。
他把“政绩”分成“民生、军事、吏治、工程”四大类,每一类都列出具体的加分细则——比如“修复水利工程一处,惠及农田千亩以上,加十分”“平定地方叛乱,斩首百人以上,加十五分”“查处贪官一人,追回赃款万贯以上,加八分”。
为了确保标准的公平,他还特意走访了户部、工部、兵部,收集历年的官员政绩数据,作为参考。可即便如此,勋贵派的官员还是处处刁难。
“陆昭,你这标准不行!”王珙拿着细则,拍着桌子怒吼,“‘查处贪官’凭什么加分?难道要鼓励官员互相倾轧?还有‘平定叛乱’,边疆将士浴血奋战,岂是一个‘加分’就能衡量的?”
陆昭平静地反驳:“王大人,查处贪官是为了吏治清明,平定叛乱是为了国泰民安,这两项为何不能加分?至于边疆将士的军功,高仙芝将军已经看过细则,他表示认可。”
提到高仙芝,王珙的语气顿时软了下来。他冷哼一声:“就算高将军认可,这细则也得改!‘修复水利’加十分太多,改成五分!”
“五分太少,不足以体现官员的功劳,”陆昭寸步不让,“八分,不能再少了。”
两人僵持不下,裴光庭只好出来打圆场:“就按八分算。王侍郎,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不同意见可以提,但不能意气用事。”
王珙脸色铁青,却不敢再反驳。
晚上,陆昭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官舍,刚坐下,就听见敲门声。打开门,见苏婉站在门口,手里提着一个食盒,还有一摞卷宗。
“陆兄,我听哥哥说你最近很忙,特意给你做了些宵夜,”苏婉把食盒递过来,又拿起卷宗,“还有,这些是家父整理的历年地方官员政绩记录,里面有很多修复水利、查处贪官的案例,或许能帮你完善细则。”
陆昭心里一暖。他接过卷宗,翻开一看,里面密密麻麻写着苏明的批注,标注了每个案例的“难度”“成效”“影响范围”——这些都是难得的一手资料。
“多谢苏姑娘,你真是帮了我大忙了。”陆昭感激道。
“不用谢,”苏婉脸颊微红,“我只是觉得,你做的事是为了百姓,为了朝廷,我能帮上一点忙,很高兴。”
看着苏婉真诚的眼神,陆昭忽然觉得,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他邀请苏婉进屋坐下,给她倒了杯茶,两人聊起了万年县的往事——苏婉说起她跟着哥哥去河堤看陆昭加固堤坝的场景,陆昭说起他第一次吃苏婉做的枣泥糕的味道,气氛温馨而美好。
夜深了,苏婉起身告辞。陆昭送她到门口,看着她的身影消失在夜色中,心里泛起一丝异样的情愫。他知道,在这冰冷的官场中,他似乎找到了一份可以温暖心灵的情感。
第二天,陆昭拿着苏明提供的案例,完善了细则。当他把新的细则放在王珙面前时,王珙看着里面详实的案例和数据,再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裴光庭看着完善后的细则,满意地点了点头:“很好,这下没人能挑出毛病了。明日,咱们就把细则上报陛下,准备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