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一个月,陆昭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履历核查上。他发现,唐代的官吏考核制度虽有“四善二十七最”的框架,但“二十七最”的标准过于模糊,比如“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正好给了勋贵子弟造假的空子。
“必须制定‘量化评分细则’,”陆昭对着张巡说,“把‘资历’拆成‘任职年限、任职类型、考核等级’三个维度,每个维度都给出具体分值——比如‘实职任职一年得2分,候补任职一年得0.5分;科举出身加5分,捐官出身不加分’,这样一来,虚报资历的人一查一个准。”
张巡眼前一亮:“这个办法好!量化之后,谁真谁假,一目了然。”
可就在陆昭起草细则时,家里忽然来了个不速之客——李林甫的幕僚,带着一盒金铤和一封书信。
“陆御史,”幕僚语气傲慢,“宰相大人说了,履历核查适可而止,这些金铤是给你的‘辛苦费’。若是你肯放过那些勋贵子弟,宰相大人保你三年内升为五品少卿。”
陆昭看着金铤,冷笑一声:“告诉李宰相,下官只按陛下的旨意办事,不敢收这份‘辛苦费’。”
幕僚脸色一沉:“陆御史,别给脸不要脸!你以为扳倒了王珙就了不起了?得罪了宰相大人,你在长安寸步难行!”
“那就试试看。”陆昭毫不退让,把幕僚赶了出去。
幕僚走后,苏婉匆匆赶来,脸色苍白:“陆兄,我听说李林甫的人去找你了?你没事吧?”
“没事,”陆昭安慰道,“只是来威胁我罢了。”
“他们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苏婉担忧道,“我听哥哥说,李林甫正在暗中收集你的‘罪证’,想诬陷你‘勾结太子’——内府调档的事,他已经知道是太子身边的人帮忙了。”
陆昭心里一沉。“勾结太子”是大忌,李林甫这是要置他于死地!
“放心吧,”陆昭强装镇定,“我有陛下的圣旨,还有原始档案做证据,他构陷不了我。而且,我这‘量化评分细则’,正好能证明我只忠于皇权,和任何派系都没关系。”
当晚,陆昭加快速度,把“量化评分细则”写完。他在细则的开头特意加上一句:“所有评分标准均以《唐六典》和陛下旨意为准,不偏不倚,唯皇权是从。”
第二天,他把细则递给裴光庭。裴尚书看了,满意地点头:“好!这句话加得好!既堵住了李林甫的嘴,又向陛下表明了你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