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殿中侍御史的第一个月,陆昭迎来了首次“月度面圣奏事”。
御书房里,唐玄宗指着桌上的地图,问道:“你在考核中发现,地方官员对‘节度使权力过大’多有抱怨,说说你的看法。”
陆昭心里一凛——这是个敏感的话题。李林甫向来主张“重用蕃将任节度使”,以此削弱太子势力;而太子一派则认为“节度使权力过盛,恐生祸端”。他若是偏向任何一方,都会卷入派系斗争。
“回陛下,”陆昭躬身,语气沉稳,“下官认为,节度使的问题,不在‘重用蕃将’,而在‘权力制衡’。如今节度使兼管军、政、财三权,地方官员根本无法监督,长此以往,难免尾大不掉。”
他没有提及任何派系,只从“制度漏洞”切入,正好说到了唐玄宗的心坎里。皇帝皱着眉:“你说得对。朕派去的监军使,要么被节度使收买,要么被架空,根本起不到作用。你有什么办法?”
“下官有两个建议,”陆昭说道,“第一,在考核中加入‘对节度使监督成效’的指标,地方官员若能如实上报节度使异动,可获加分;第二,派监察御史定期巡查边疆,直接向陛下奏报,绕开地方流程。”
这个办法既强化了皇权对节度使的控制,又不触及李林甫的“重用蕃将”主张,完美平衡了各方利益。唐玄宗眼前一亮:“好!就按你说的办。监察御史巡查的事,也交给你负责——你做事公正,朕信得过。”
面圣结束后,裴光庭在宫门外等着他,笑着说:“陛下刚才派人来说,你‘不涉派系,唯重实务’,比朝中那些只会站队的官员强多了。”
陆昭松了口气。他知道,这次面圣,不仅巩固了皇帝的信任,更让自己避开了“依附太子”或“投靠李林甫”的陷阱——“只忠于皇权”,才是他在中枢立足的最佳立场。
回到官舍,陆昭把面圣的事告诉了苏婉。她听后,既高兴又担忧:“陛下信任你是好事,但让你负责巡查节度使,肯定会得罪李林甫——那些节度使,大多是他的人。”
“我知道,”陆昭点头,“但这是陛下的旨意,我不能推。而且,巡查节度使,也是了解地方局势的好机会——我总觉得,边疆的平静,怕是维持不了多久了。”
苏婉握住他的手,眼神坚定:“不管你去做什么,我和哥哥都会支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