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光庭的葬礼过后,长安的朝堂陷入了微妙的平衡。
李林甫被关在天牢,他的旧部群龙无首,只能依附杨国忠;杨国忠虽然掌控了部分相权,但缺乏基层官员和边疆将领的支持,不敢贸然动手;太子被软禁在东宫,势力被削弱;而陆昭的“实务派”,凭借考功司和边疆将领的支持,成为了朝堂上的“第三方势力”。
唐玄宗看着眼前的局势,心里清楚——只有扶持陆昭,才能平衡杨国忠的势力,防止他成为第二个李林甫。
这天早朝,唐玄宗坐在御座上,看着下面的官员,开口道:“裴光庭病逝,吏部考功司事务不能无人主持。陆昭在考核改革和防备安禄山的事务中,表现突出,朕决定,擢升他为正五品御史中丞,正式掌管吏部考功司,同时兼任‘节度使权力制衡’提案的推行官。”
话音刚落,朝堂上一片寂静。杨国忠脸色铁青,却不敢反驳——他知道,皇帝这是在平衡派系,若是他反对,只会惹得陛下不满。
陆昭躬身谢恩:“谢陛下恩典!臣定不负陛下信任,好好掌管考功司,推行‘节度使权力制衡’提案,为大唐的吏治和边疆稳定,鞠躬尽瘁!”
走出紫宸殿时,阳光洒在身上,陆昭的心情格外复杂。他终于进入了大唐的权力核心,成为了能与杨国忠抗衡的官员。但他也知道,这只是开始——杨国忠不会善罢甘休,李林甫还在天牢里虎视眈眈,安禄山的谋反越来越近,前路依旧布满荆棘。
张巡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恭喜你,陆兄。现在,我们终于有了与杨国忠抗衡的资本。”
“是啊,”陆昭点头,“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杨国忠肯定会在‘节度使权力制衡’提案上动手脚,安禄山那边,也得尽快防备。”
两人正说着,苏婉和苏明走了过来。苏婉手里拿着一件新做的官袍,笑着说:“陆兄,听说你升了御史中丞,我特意给你做了件新官袍,你试试合不合身。”
陆昭接过官袍,穿上一试,大小正好。他看着苏婉,心里充满了暖意:“多谢婉妹。等我忙完这阵子,就请媒人去苏家提亲。”
苏婉的脸颊微红,点了点头。苏明笑着说:“陆兄,你现在是御史中丞了,可得好好照顾婉妹。不过,你也得小心杨国忠——他肯定不会放过你。”
陆昭点头:“我知道。但我现在有考功司,有张巡,有高仙芝,还有你们,我不怕他。”
当天晚上,陆昭在御史台的书房里,看着“节度使权力制衡提案”,陷入了沉思。他知道,这个提案不仅是制衡藩镇的工具,也是他在朝堂上立足的根基。只要能顺利推行,他就能拉拢更多的实务派官员,彻底站稳脚跟。
可就在这时,手下送来消息——安禄山在范阳杀害了崔乾祐,理由是“通敌”;同时,他开始大规模征兵,三镇的兵力已经超过了二十万。
陆昭心里一沉。安禄山要动手了。
他立刻拿起笔,写下一份奏折,请求唐玄宗立刻命高仙芝加强潼关防务,同时派使者去范阳,安抚安禄山,拖延时间。
写完奏折,陆昭站在窗前,看着长安的夜景。他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而他,已经站在了风暴的中心。
苏婉的声音从门口传来:“陆兄,很晚了,该休息了。”
陆昭回头,看见苏婉端着一碗热茶,站在门口。他走过去,接过热茶,握住她的手:“婉妹,等这场风暴过去,我们就成亲,好不好?”
苏婉点头,眼眶泛红:“好。我等你,不管多久,我都等你。”
两人相拥在窗前,月光温柔,却照不进即将到来的黑暗。安禄山的谋反,杨国忠的算计,李林甫的阴谋,还有大唐的命运,都压在了陆昭的肩上。而他知道,他别无选择,只能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