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离开后,陆昭闭门三日,写下了“安边十策”。
这十策涵盖了防务、粮草、情报、民心、将领调配等方方面面:第一策“潼关增兵三万,加固三重防线”;第二策“蒲津关驻军两万,阻断河东通道”;第三策“启用崔乾祐旧部,策反范阳守军”;第四策“从江南调粮五十万石,充实潼关粮仓”;第五策“派使者安抚契丹,切断安禄山外援”;第六策“提拔寒门将领,替换三镇中安禄山的亲信”;第七策“动员河北道百姓,组建民兵,配合官军”;第八策“加强长安防务,防备叛军突袭”;第九策“重用高仙芝、封常清等老将,统一兵权”;第十策“暂停对吐蕃的战事,调安西军回防中原”。
每一条策论,都针对安禄山谋反的弱点,也为叛乱爆发后的应对埋下了伏笔。陆昭知道,这十策若是能全部推行,就算安禄山起兵,大唐也有胜算。
他带着“安边十策”,再次闯进大明宫。此时的唐玄宗,已经收到了使者从范阳带回的消息——安禄山在范阳“大宴将士”,席间竟有人喊出“反唐称帝”的口号,虽然被安禄山当场斩杀,但谋反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
“陛下,”陆昭跪在地上,双手奉上“安边十策”,“安禄山谋反之心已明,若再不准备,悔之晚矣!这‘安边十策’,是臣结合考核数据和边疆情报写下的,只要陛下肯推行,定能挡住安禄山!”
唐玄宗接过十策,仔细看了起来。越看,他的脸色越凝重,手也开始发抖——这十策句句切中要害,比他想象的还要周全。“好!好!”皇帝猛地拍案,“就按你说的办!潼关增兵、江南调粮、安抚契丹,立刻执行!”
可就在这时,杨国忠再次闯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吐蕃入侵安西”的急报:“陛下!吐蕃趁安西军调回,入侵安西四镇,若是再调安西军回防中原,安西就保不住了!‘安边十策’里的第十策,绝不能推行!”
陆昭立刻反驳:“安西固然重要,但中原是大唐的根基!若是安禄山攻破潼关,长安失守,就算保住安西,又有什么用?”
“你懂什么!”杨国忠怒吼,“安西是我大唐的脸面,若是丢了,西域各国都会嘲笑我大唐!而且,安禄山只是一时糊涂,只要陛下再派使者安抚,他定会回心转意!”
唐玄宗又犹豫了。他看着“安边十策”,又看着杨国忠手里的急报,最终叹了口气:“第十策暂缓推行,先保住安西。其他九策,立刻执行。”
陆昭心里一沉。他知道,少了安西军的回防,潼关的兵力就少了最重要的支撑。但他也明白,皇帝已经做出了决定,再争辩也无用。
“臣遵旨。”陆昭躬身告退。
走出大明宫时,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长安的宫墙上,泛着血色的光。他抬头望去,远处的潼关方向,似乎已经传来了隐隐的鼓声——那是安禄山在操练兵马,是风暴来临前的预兆。
回到苏府,苏婉正在灯下绣着嫁衣。见他回来,连忙迎上前:“陛下同意你的‘安边十策’了吗?”
陆昭点头,却难掩疲惫:“同意了九策,只有调安西军回防的事,被杨国忠阻止了。”
苏婉握住他的手,轻声说:“没关系,至少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不管发生什么,我都会陪着你。”
陆昭看着她,心里充满了暖意。他知道,无论即将到来的风暴有多猛烈,只要有苏婉在,有张巡、高仙芝在,有那些忠于大唐的将士和百姓在,他就不会退缩。
当晚,苏明从范阳传来密信——安禄山已经下令,让史思明率胡骑营进驻博陵,距离潼关只有三百里;他还在范阳囤积了足够二十万大军一年的粮草,谋反的日期,定在三个月后的“七夕”。
陆昭将密信烧掉,站在窗前,望着范阳的方向。他知道,最后的平静即将结束,一场足以颠覆大唐的风暴,就要来了。而他,已经做好了准备——用“安边十策”为伏笔,用忠诚和勇气为剑,在这场风暴中,守护他所珍视的一切。
窗外的月光,清冷如水,照亮了他坚定的眼神。长安的夜,依旧宁静,但宁静之下,暗流涌动,兵戈已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