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抛砖引玉
江汉路步行街的尽头,上海三联书店的玻璃幕墙把熙攘人群揉成一团光怪陆离。陈军站在世纪大厦底下,望着旋转门里那些西装革履像走马灯样转来转去,突然瞅见个熟面孔 —— 穿香奈儿套装的娘们正对着手机发飙,栗色卷发在路灯下闪得跟打蜡的板栗似的。是大学隔壁班的林小婉,听说现在在公关公司当总监,架子比黄鹤楼的飞檐还翘。
"陈军?真是你个鬼!" 林小婉眼尖,红高跟鞋在地上敲得跟打快板样,"听说你滚回武汉了?莫不是受不了海口那鬼地方的快节奏?"
两人在大厦门口瞎聊的功夫,曲俊的车就到了。林小婉的眼神在曲俊身上溜了一圈,嘴角扯出个意味深长的笑:"看来你混得还可以嘛,新世纪文化传媒,我晓得名头,你们在汉街的办公室装得跟宫殿样。"
电梯里,曲俊瞅着陈军那副魂不守舍的样子,突然开口:"你跟林小婉认识?她现在在圈子里狠得很,去年给黄鹤楼景区搞的新媒体营销,还拿了个金狮奖,搞得跟真狮子样。"
陈军点头,脑子里闪过毕业晚会上林小婉穿白裙子弹钢琴的样子 —— 那时她手指在琴键上跳得跟蹦迪似的。"她一直都厉害。不过联创的王建国跟她老子是老同事,当年在湖北台搭班子,据说吵起架来能掀翻演播厅。"
联创传媒的会议室一股子老媒体人的酸腐味,胡桃木桌子擦得能照见人影,墙上挂的奖状和海报跟老姑娘的嫁妆样摆得整整齐齐。王建国穿件中山装,端着紫砂壶进来的时候,陈军注意到他袖口磨出的毛边,跟老子那件穿了十年的旧衬衫一个德性。
"曲总、陈副总,久仰。" 王建国握手的力道跟老钳子似的,眼睛在陈军脸上钉了两秒,"小陈看着面熟,以前在省台实习过?"
"王老师好记性。" 陈军递过名片,瞟见老王茶杯里的青砖茶 —— 跟武汉冬天的老棉袄样厚实,"四年前在纪录片中心跟张导混过,《长江文明》的前期调研我还掺过一脚。"
这话跟钥匙样捅开了王建国的话匣子。两人扯起当年在宜昌拍纤夫号子的事,曲俊趁机从公文包掏出策划案:"我们想把《江城秘事》的素材拆开来,搞成短视频矩阵瞎传播,每个历史事件整个互动 H5,让小年轻能扮成当年的角色瞎折腾。"
王建国的手指头在策划案上敲得跟打鼓样:"想法是不错,但老子更看重 IP 的长久饭票。现在市场上碎片化的东西跟武汉夏天的蚊子样多,观众的注意力跟沙漏里的沙,漏完就没球了。"
陈军瞥见王建国桌上的台历,5 月 26 日画着个红圈圈,旁边写着 "周丽芳忌日"。他突然想起在省台实习时听的八卦:王建国的老搭档周导,当年为了拍长江生态,在清江翻了船,而周导的忌日,就是今天。
"王老师," 陈军的声音放得跟猫步样轻,"我们打算在每个短视频结尾,加段当年拍摄的幕后花絮,就跟周导当年死磕的那样,让观众看看镜头后面的狗血。比如《江汉关钟声》那期,我们可以重现 1998 年抗洪时,您跟周导在关楼顶拍洪水的样子 —— 听说当时水都漫到脚脖子了?"
王建国的手突然僵住,紫砂壶里的茶水在杯口晃得跟打摆子样。曲俊眼尖,赶紧补了句:"我们还想在汉街搞个线下体验馆,把《江城秘事》的经典场景弄成沉浸式剧场,头一期就搞周导当年没拍完的《武汉记忆》系列。"
会议室的钟敲到九点,窗外的江汉路依旧亮得跟白天样。王建国站起来走到窗边,望着楼下的车水马龙叹了口气:"十年前,周老弟跟我说,搞传媒的要做时代的记账先生,不是流量的龟孙子。现在好多公司拿着数据报表来找我,说要搞爆款,却没人记得镜头后面还有温度。"
他转身的时候,眼里闪着点水光,跟长江边的露水似的:"曲总、陈副总,试合作协议可以签。但有个条件 —— 每个项目的策划案,必须留一页写拍摄背后的人和事,就跟周老弟当年的拍摄手记样。"
走出联创的大楼,夜风裹着长江的潮气扑过来,跟洗冷水澡似的。曲俊抬手看表:"没想到你把王建国的底细摸得这么清,连周导的事都晓得。"
陈军望着世纪大厦外墙上的 LED 屏,上面正播着联创的宣传片 —— 一群年轻人对着镜头傻笑,跟喝了假酒样。"昨晚查资料的时候,发现周导的忌日是今天,又想起省台的老杆子说过,王建国每年今天都要去江滩放风筝,风筝上写着 ' 周明义 ' 三个字,跟招魂幡样。"
曲俊突然停下脚步,眼里闪着赞许的光:"难怪你能当我的军师,细节决定能不能吃得上饭。对了,林小婉刚才在门口说的话,你听出么嘶味道没?她提我们办公室,语气跟查户口样。"
两人在路边等车,陈军看见个穿校服的姑娘抱着一摞书走过,书包上挂的奥特曼挂件在路灯下闪得跟星星样。那一瞬间,他又回到九岁那年的江汉路,老娘牵着他的手说:"小军,以后你要像奥特曼样狠,保护自己想保护的东西。"
手机震了震,是小李发来的消息:"陈副总,曲总让我查了林小婉的公司,他们最近在勾搭黄鹤楼景区,跟我们的文旅计划撞车了。"
出租车在路口停下,曲俊拍了拍陈军的肩膀:"明天上午的公司例会,你来讲《江城秘事》的后续打算。对了,把周导的拍摄手记找出来,我记得省图书馆有存档,我们需要那点老情怀当佐料。"
车驶离江汉路时,陈军望着后视镜里渐渐缩小的霓虹,突然想起王建国办公室里的那句话:"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而我们,是讲段子的人。" 他晓得,新世纪文化传媒的翻身仗,才刚打响;江汉路这场谈判,不过是长征路上的第一口热干面,后面还有无数碗等着他和曲俊去嗦。
陈军原是武重的人 —— 毛泽东主席那个年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武汉钦定的、中央批准搞起来的工业体系 "武字头":武钢,武汉钢铁公司;武重,武汉重型机床厂;武锅,武汉锅炉厂;武船,武昌造船厂;肉联,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还有些央企没算进来:铁道部大桥工程局 —— 为了修武汉长江大桥,从铁道部中铁局改过来的;铁道部武昌车辆厂,专门造中国绿皮火车车厢的。武汉铁路局,管着全国的铁路运输。
住在武昌中北路武汉重型机床厂的红砖宿舍时,陈军还是个小干部;后来搬去武重新小区,才算鸟枪换炮。回到武昌的家,陈军打开电脑整理谈判记录。窗外,东湖的夜风吹得跟小姑娘撒娇样,远处的楚河汉街依旧亮得跟白天样。他晓得,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新的麻烦在等着,但此刻心里头踏实得很 —— 跟曲俊搭伙,就没有过不去的长江大桥。
第二天上午,公司例会准时开锣。陈军站在会议室的投影前,唾沫横飞地讲《江城秘事》的规划,底下的员工听得跟看楚剧样入迷。当他提到周导的拍摄手记时,会议室里响起一片轻轻的叹息,那是对老一辈传媒人的敬意 —— 跟武汉人对热干面的感情样,深藏不露。
散会后,曲俊拍了拍陈军的肩膀:"搞得到位。接下来就看你的了。" 陈军笑了笑,晓得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但乐意扛 —— 他们现在干的事,不光是为了公司翻身,更是为了把这座城市的记忆传下去,让更多人晓得江城的段子。
接下来的日子,陈军和曲俊扎进《江城秘事》的项目里,跟潜水员样。他们走访了好多老武汉,收集了一箩筐珍贵资料,每个故事都听得人鼻子发酸。同时,跟林小婉的公司也较上了劲,在黄鹤楼景区的项目上,双方跟斗蛐蛐样,谁都不服谁。
一次碰巧,陈军和林小婉在江汉路又撞上了。这次没了上次的虚情假意,直接开干商业谈判。林小婉的犀利跟陈军的沉稳撞得跟长江大桥的桥墩样,两人都暗自佩服。最后,陈军凭着对黄鹤楼文化的透彻理解和鬼点子多的策划方案,把景区的项目抢了过来。
现在的武汉热得跟个巨大的蒸笼,武昌蛇山的黄鹤楼在热浪里披着金外衣,檐角的铜铃在江风中叮叮当当地唱。陈军站在黄鹤楼主楼五层的回廊上,望着脚下跟蚂蚁样的人群,手里的平板正放着林小婉公司为景区做的投影方案 —— 霓虹画的仙鹤在飞檐上扑腾,现代光影跟古建筑的碰撞,刺得人眼睛疼。
"陈副总好兴致。" 林小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香奈儿五号的香水味混着热风钻鼻孔,"听说贵公司的提案还在写周导的拍摄手记?现在文旅市场讲究的是沉浸式体验,不是老胶片里的情怀 —— 跟武汉人过早,你还端着个青花瓷碗吃热干面?"
陈军转身,看见林小婉靠在朱红廊柱上,墨镜后的眼睛映着他手里的牛皮笔记本 —— 里面夹着从省图书馆复印的周明义 1987 年黄鹤楼修缮拍摄手稿,泛黄的纸页上画着飞檐彩绘的详细笔记,跟老中医的药方样珍贵。
"林总监还记得不?" 陈军的手指划过手稿上褪色的钢笔字,"大二那年我们去昙华林写生,你画的黄鹤楼速写本上,每页角落都写着 ' 檐角弧度要像黄鹤振翅时的羽毛 '。现在你的方案里,仙鹤翅膀的光影角度是 27 度,跟 1957 年修缮时的飞檐倾斜角一模一样 —— 抄作业都抄得这么精准?"
林小婉的墨镜滑到鼻尖,露出惊讶的眼神。这个细节连她的设计团队都没注意,是她昨晚翻遍档案才找到的历史数据。眼前的男人总这样,跟手术刀样精准,一刀捅破表象。
电梯里,曲俊听完陈军的汇报,手指在手机屏幕上飞快地滑:"联创传媒的王建国刚才转发了我们的《江城秘事》预告片,配文 ' 看见历史的呼吸 '。林小婉那边呢?"
"她的团队在搞 AR 导览系统,游客扫码就能看见古代诗人在黄鹤楼题诗的全息影像。" 陈军调出对方的招标书,"但他们漏了个关键 —— 黄鹤楼重建时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本身就是现代跟传统的对话,就像周导当年在纪录片里说的,' 保护不是把东西封起来,是让历史在现在接着活 '。"
新世纪传媒的提案会安排在下午三点,当陈军推着老式幻灯机走进会议室时,招标方代表们发出一阵骚动。林小婉靠在椅背上冷笑,她晓得这种过时的设备在全息投影横行的时代,跟武汉人冬天穿短袖样不合时宜。
"1985 年黄鹤楼重建开放时," 陈军点亮幻灯机,泛黄的老照片在幕布上浮现,"摄影师周明义花了三个月拍施工过程,这张照片里的木工师傅正在给斗拱刷生漆,他的工具箱现在还摆在省博物馆的非遗展区 —— 跟镇馆之宝样。"
光影在他脸上流动,带着时光的褶皱:"我们计划在景区入口搞个 ' 建造者长廊 ',用全息技术还原当年 500 多位工匠干活的样子。游客摸下屏幕,就能听见老木匠讲怎么用传统工艺给钢筋混凝土穿 ' 木质外衣 '—— 跟给机器人穿汉服样,有意思得很。"
当幻灯机切到最后一张照片 ——1984 年除夕夜,工人们在没完工的黄鹤楼顶挂灯笼 ——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吸气声。招标办主任老张推了推眼镜,目光落在陈军手里的牛皮笔记本上:"听说你们还找到了周明义当年的采访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