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乐不思蜀
书名:夢回天涯路-天涯旅客(風雲際會) 作者:诸葛风 本章字数:4418字 发布时间:2025-09-18








第四十八章.乐不思蜀

 

抽屉里的奥特曼挂件突然在手机屏幕反光里眨了下眼,老娘临终前的体温还嵌在塑料裂缝里,跟块化不开的老冰糖似的。他摸出泛黄的全家福,1998 年抗洪纪念照上,老爹穿着救生衣戳在江汉关前,背后周明义正调摄像机,镜头对着江水跟对着亲儿子似的。原来有些线索早蜷在时光的褶子里,就等束合适的光,跟洗照片似的显出来。

清晨的阳光斜着劈进同兴里 32 号,张墨林老头正在门廊下晾周明义留下的胶卷复印件,风一吹跟挂了串老电影似的。陈军蹲下来用激光测绘仪扫门楣钢印,红蓝光束在砖墙上跳探戈,老头突然指着砖缝说:“这里面卡着 1954 年的梧桐籽,去年下雨还冒出新芽,跟老天爷留的念想似的。”

曲俊抱着笔记本从里屋出来,屏幕上的租界区三维建模跟搭积木似的:“老子们在 12 处老建筑的钢印里摸出规律,编号尾数对应建造年代的尾巴,好比 47 号就对应 1947 年完工,跟老姑娘的生辰八字似的准。” 他手指划过虚拟门拱,钢印位置突然冒出半透明的敲印工人,不是周明义还能是哪个?

“林小婉的队伍昨天钻进巴公房子了,” 陈军调出监控截图,墨镜反光里能瞅见她手里的设计稿,“他们在量挑高,估摸着要搞 LOFT 式文创空间,把老房子改得跟酒吧似的。” 曲俊嗤笑一声:“她还是不懂,这些老房子的呼吸声藏在地板的吱呀里,躲在窗棂的榫卯缝里,不是拆两面墙就能听见的,跟想听武汉话却去学普通话似的傻。”

正午的江汉路被梧桐树荫切成明暗相间的琴键,陈军戳在璇宫饭店门前,看着林小婉的红轿车在斑马线上急刹,轮胎磨地跟猫叫似的。墨镜一摘,他瞅见她眼角细纹里沾着木屑 —— 准是刚在老洋房工地晃过。

“陈副总这是来查岗?” 林小婉甩了甩大波浪,香奈儿套装上落着几点红漆,跟撒了把辣椒面。“巴公房子的雕花护墙板我打算留着,二楼改成沉浸式剧场,观众席就搁当年的舞厅地板上。” 她递过平板电脑,3D 效果图里的旋转楼梯缠着全息投影的老电影胶片,跟给老房子戴了串玻璃项链。

陈军盯着效果图里被拆的隔墙:“1937 年汉口沦陷时,这里藏过三十个大学生,墙缝里现在还有用指甲刻的抗战口号,跟老骨头里的骨气似的。” 他调出张墨林给的老照片,泛黄相纸上的年轻人正从墙洞递传单,“你拆的不是隔墙,是整面历史回音壁,以后想听回声都没地儿去。”

林小婉的指尖在屏幕上顿了两秒,突然放大某个砖缝:“这些划痕文物局确实有备案,所以我准备搞透明保护罩,让游客能摸着历史。” 语气软了点,镜片后的眼刀子却还锋利:“你们的方案该不是要把老房子改成博物馆吧?那样的话,租金收益从天上掉下来?”

下午的租界区档案馆跟座时光冷冻库似的,陈军戴着白手套翻 1949 年的接管档案,牛皮纸上的蓝黑墨水在 LED 冷光下泛着幽蓝,跟浸在江水里似的。翻到 “同兴里 32 号” 卷宗,掉出张泛黄便签,周明义的字跟刻上去的:“钢印敲下时,李建国的手被砖块划破,血珠渗进砖缝,成了天然防伪标记,比现在的二维码靠谱多了。”

曲俊对着紫外线灯瞅档案袋,突然喊:“编号 47 的钢印砖,第三块左上角有浅红斑点,准是李建国的血。” 他掏出手机联系实验室,镜头扫过档案时,陈军注意到便签纸边缘有锯齿状撕痕,像是从笔记本上急吼吼扯下来的。

档案馆顶楼小阁楼里,管理员搬出周明义 1950 年的工作日记:“5 月 12 日,在同兴里碰见穿旗袍的翻译家,她非要在砖墙留道细缝,说要让江风带着历史的声音吹进新房,跟给老房子留个耳朵似的。” 日记里夹着张速写,穿旗袍的女子正用粉笔画线,砖缝位置恰好是后来卡梧桐籽的地方,巧得跟演电影似的。

傍晚的巴公房子被晚霞染成琥珀色,陈军蹲在林小婉团队正拆的隔墙前,拿放大镜瞅砖面:“这些水波纹路是 1998 年抗洪时留的,砖块吸的长江水让矿物质渗进陶土,形成独特的年轮纹,跟老树皮似的。” 他指着某块砖上的弧形痕迹,“看,这是救生衣卡扣压的印子,跟盖章似的。”

林小婉的高跟鞋声在空房间里打转转,她看着陈军从帆布包掏出拓印工具:“你准备把每块砖的故事都拓下来?” 语气里带点无奈,“就算搞互动装置,也得考虑商业可行性,投资人要看坪效比,不是来看故事会的。”

“还记得黄鹤楼雪糕不?” 陈军把拓好的砖纹宣纸递给她,湿润的墨迹在暮色里慢慢显形,“融化的奶油能让人想起时光的温度,这些砖纹里的水痕、指印、种子,就是老房子的‘味觉记忆’。” 他调出策划案里的 AR 效果图,游客扫砖纹会冒出对应年代的生活场景,“当小伢们看见 1998 年的叔叔阿姨在砖墙上绑救生绳,就晓得这些老房子为啥能熬过百年风雨,比课本上的字管用多了。”

林小婉的手指划过宣纸上的砖纹,突然停在某处凹陷:“这里的纹路像只展翅的蝴蝶。” 陈军点头:“1966 年有个女中学生在砖墙上刻的,她爹是江汉关的报关员,这是给她爹留的平安符,比庙里求的还灵。” 墨镜后的睫毛颤了两下,林小婉别过脸,声音轻得像飘落的梧桐叶:“我爷爷当年也在江汉关上班,后来… 被调到黄石去了,跟被流放似的。”

回武昌的轮渡在光影里的江面划出道银白,陈军倚着栏杆看汉口的灯火变成光斑,跟撒了把星星似的。手机震了,实验室发来检测报告:同兴里 32 号的砖墙里,真测出 1954 年、1998 年两次洪水的泥沙成分,还有微量人血 DNA,跟周明义档案里的血型对得上,准得没话说。

“在想怎么把血迹变成互动点?” 曲俊递来罐装啤酒,拉环声惊飞了掠过水面的江鸥,“老子查过,李建国后来成了汉阳钢厂的工程师,他儿子现在是省博物馆的文物修复专家,一家子都跟老东西打交道。” 铝罐上的水珠滴在栏杆上,晕开的水痕竟跟老砖上的一个样,跟双胞胎似的。

轮渡靠岸时,手机弹出林小婉的消息:“巴公房子的隔墙我留三分之一,搞砖纹展示墙。你们的 AR 系统,能对接我们的客流统计不?” 附张现场照片,施工人员正在给刻蝴蝶的砖块装钢化玻璃罩,跟给老古董戴安全帽似的。陈军笑了,江风吹来对岸的夜市烟火气,混着老建筑特有的霉味,却让人莫名踏实,跟回到自家老屋似的。

凌晨五点的汉街写字楼里,陈军对着全息投影的租界区模型调参数,钢印编号 47 的位置一亮,虚拟砖墙突然 “长” 出 1949 年的敲印场景:周明义举着相机,李建国握着铁锤,年轻的张叔平在旁记录。光影里,当年的梧桐叶跟现在的紫藤花在虚拟空间叠在一块儿,跟时空错乱了似的。

他点开匿名邮箱,新邮件里是段 1950 年的影像:周明义蹲在同兴里 32 号门前,对着镜头说:“这些钢印不是封印,是钥匙,能打开每栋老房子的记忆密室,比阿里巴巴的咒语还管用。” 背景里,年轻的张墨林在背俄语诗歌,紫藤花的影子在他脸上晃,像时光的筛子。

键盘声里,陈军在策划案里加了章《砖纹觉醒计划》。他写:“当现代科技碰到老砖的瞬间,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读取,是跨时空的握手。那些在砖缝里睡大觉的光阴,终会在懂倾听的人耳边,轻轻讲这座城市的坚韧与温柔,跟老街坊聊天似的。”

窗外的天际线泛起鱼肚白,陈军收好桌上的老照片,奥特曼挂件的影子被晨光拉长,投在策划案封面上,像个守时光的卫兵。他知道,明天的租界区项目提案会上,林小婉会带着她的时髦方案来,而老子们,会带着砖缝里的故事赴约 —— 两种不同的守护方式,终会在时光的长河里,溅起同样亮的浪花,跟武汉人喝酒划拳时的吆喝似的带劲。

三天后,陈军带着公司咨询部的技术总监金灿,又跑到汉口江汉路附近的那家公司。扯了好一会儿,李世强瞅了眼墙上的钟,都十一点二十了,非要拉陈军和同事吃饭。陈军推辞,连说这… 不好意思。可架不住李世强的热情,再推就不给李总面子,也扫了他的兴,没办法只好应了。李世强喊来龙馨带路。龙馨引着几人到公司外十八层电梯门前按了下。

电梯门在十八楼 “叮” 地开了,陈军跟他们一起进去,就闻到电梯里龙馨发间飘来的茉莉香水味,若有若无的跟蚊子哼似的。这位穿烟灰色职业装的老总助理踩着七厘米高跟鞋,脊背挺得跟标尺似的,指尖总虚虚护在电梯按键面板上方,像随时要应付啥突发状况,跟特务接头似的。李世强的深灰西装袖口擦过陈军手背时,他瞅见对方腕表链扣上刻着极小的家族徽章,在走廊灯光下泛着温润的白金光,跟藏了个秘密似的。

“江汉路步行街到周末能挤得跟下饺子似的。” 电梯在十二层停了,门开后个年轻男外卖骑手进来;龙馨侧身躲开迎面来的外卖骑手,黑色裙摆扬起来时露出小腿肌肉线条,跟练过似的。“去年元旦我们李总在办公室听楼下欢呼声,说像回到千禧年跨年夜,激动得跟个伢似的。”

电梯下到一层,年轻男外卖骑手走了。她领着他们继续往前走,说话时总保持着恰到好处的侧身角度,既让三位男士走中间,又能清楚指路,跟训练过的导游似的。陈军望着楼里玻璃幕墙映出的四人影子,发现李世强的步幅比自己慢半拍,明显是故意配合客人的节奏,会来事得很。

走到大街转第二个路口,骑楼式建筑的拱门框住了 “香满楼” 的烫金招牌,跟画框里的画似的。朱漆木柱上挂着两盏琉璃宫灯,灯穗在穿堂风里轻轻晃,把 “楚天名宴” 的鎏金匾额照得流光溢彩。龙馨刚推开雕花木门,穿月白旗袍的领班就迎上来,在李世强耳边嘀咕两句,瞅陈军等人的眼神带着职业性的打量,跟看稀奇似的。陈军立马感觉李世强和公司这帮人要么是这儿的常客,要么就是关系铁得很。

“二楼临窗雅座。” 李世强抬手示意陈军先走,掌心的温度透过衬衫传过来,“他们家的清蒸武昌鱼得提前三小时用荷叶露腌,排骨藕汤得选蔡甸九孔藕,煨汤的吊子还是从咸宁收的老陶土罐,讲究得很。” 他说话时手指划过红木楼梯扶手上的缠枝纹,像在摸老朋友的背,“我刚到汉口那年,这家店还在巷子里搭棚子,老板总说‘好味道藏不住’,如今倒成了江汉路的活招牌,跟老戏骨走红似的。”

推开雅间门,落地窗外的梧桐树影正斑驳在景德镇青瓷餐具上,跟撒了把碎银子。龙馨熟练地展开烫金菜单,指尖在 “荆沙甲鱼”“沔阳三蒸” 等菜名上稍停,抬头瞅陈军:“陈副总是武昌人,要不要尝尝这里的武昌鱼?” 她语气像在问,说话时却已用指甲在菜单上轻轻点了点,领班立马心领神会记下来,跟串通好的似的。

“让陈副总看看菜单吧。” 李世强笑着从龙馨手里拿过菜单,递到陈军面前时特意避开价格栏,“当年我在武昌水果湖中学读书,每周六都要过江来吃热干面,那时候觉得汉口的霓虹灯比武昌亮三倍,连江汉关的钟声都带着洋气,跟外国电影里似的。” 他指节敲了敲菜单上的 “排骨藕汤”,“后来才晓得,真正的好汤得用武昌的水,汉口的藕终究差三分粉糯,跟外地模仿的热干面总差口气似的。”

陈军接菜单时注意到,李世强的指甲剪得特整齐,甲缘泛着健康的粉红色。菜单纸厚实,油墨带点松木香,菜品照片拍得特讲究,清蒸武昌鱼的葱丝摆成凤尾样,汤汁在瓷盘里泛着琥珀光。他忽然想起曲俊在汉街公司办公室说的话:“汉口的商人讲究场面,但场面底下才是真章,跟武汉人的脾气似的,看着凶其实热心。” 于是笑着把菜单推回去:“还是听李总的,您在汉口混了这么多年,肯定知道哪家馆子哪道菜最见功夫。比我这武昌来的懂多了,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李世强爽朗地笑起来,眼角的笑纹里装着经年累月的世故:“陈副总客气了,当年曲总在武汉广场写字楼开第一家公司时,我还在青岛路的弄堂里倒腾音像制品呢,跟摆地摊似的。” 他转头对龙馨说:“加个公安牛三鲜,再配份四季美汤包,让陈副总尝尝我们汉口的码头味道,比武昌的洋气多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