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锦里初逢
书名:锦书云中来:我的蜀锦时空对话 作者:白茶与风 本章字数:3235字 发布时间:2025-09-18


成都的清晨带着水汽,天刚亮透,锦里的青石板路还沾着露水。林晚揣着贴身的布袋,踩着晨光往蜀江锦院走,昨晚梦里那道织机前的侧脸总在眼前晃,连带着握梭的指尖都还留着虚幻的触感。

蜀江锦院藏在巷子深处,朱红色的大门上挂着烫金匾额,推开时门轴发出“吱呀”一声,像是在回应她的脚步。院子里很静,只有几台古织机立在廊下,木质机身被岁月浸得发黑,上面绕着的丝线却还泛着浅淡的光泽。几个穿着蓝布衫的匠人正坐在织机前忙碌,手指在经线间翻飞,织机“咔嗒”的声响比她幻觉里的更清晰,却也更让人安心。

林晚沿着廊下慢慢走,目光掠过一台台织机,最后停在角落那台最大的花楼织机上。机身上挂着块木牌,写着“清代道光年间遗存,原属成都‘云锦坊’”。她凑近细看,机身的木纹里还嵌着细碎的丝线,像是多年前织造时不小心留下的痕迹,这纹路、这尺寸,竟和她梦里看到的织机有几分重合。

鬼使神差地,林晚伸出手,指尖轻轻碰了碰织机的横梁。就在触碰的瞬间,指尖突然泛起一阵轻微的发麻感,像有细小的电流窜过,和当初摸到残片时的感觉如出一辙。她猛地收回手,心跳漏了一拍,再去碰时,那麻感又消失了,只剩木头的冰凉。

“姑娘对这台老织机感兴趣?”旁边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是看管织机的老师傅,正拿着抹布擦拭机轴,“这可是咱们院的宝贝,道光年间的织工,得踩着踏板、手抛梭子才能织,现在会这手艺的,没几个了。”

“道光年间……”林晚重复着这几个字,想起谢云织的时代,“那时候的织坊,是不是会织很特别的纹样?”

老师傅笑了笑:“那时候蜀锦是贡品,纹样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不过好多纹样都没传下来咯。”他指了指展厅的方向,“里面有块明代的‘富贵牡丹锦’,你可以去看看,那上面的‘通经断纬’,才叫绝活儿。”

林晚谢过老师傅,转身往展厅走。展厅里光线柔和,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不同年代的蜀锦,从汉代的云气纹到清代的缠枝莲,每一块都泛着岁月沉淀的光泽。她走到标着“明代富贵牡丹锦”的展柜前,停下了脚步。

这块锦缎约莫半米见方,底色是温润的宝蓝色,上面织着三朵盛开的牡丹,花瓣层层叠叠,最妙的是花瓣边缘的渐变——从深粉到浅粉,再到几乎透明的白,像是被阳光晒透了一般,过渡得毫无痕迹。林晚凑得极近,能看到纬线在经线间穿梭的痕迹,细得像头发丝,这就是老师傅说的“通经断纬”。

突然,她的目光顿住了——牡丹花瓣根部的纹样,竟和她那块残片边缘的纹路有几分相似!都是由细小的几何纹组成,绕着花瓣形成一圈细碎的轮廓。林晚下意识地摸向腰间的布袋,掏出残片,小心地贴在玻璃上对比。残片的边缘虽然磨损,但能看清的几处纹路,竟真的能和锦缎上的纹样隐约衔接,像是从同一块锦缎上撕下来的一般。

“这残片……你是从哪儿得来的?”身后突然传来一个温和的声音,带着几分惊讶。

林晚猛地回头,看到一个穿着浅灰色衬衫的男人,戴着金丝眼镜,手里捧着一本线装古籍,封面上写着《蜀锦造坊史料》。他的目光落在残片上,眼神里满是探究,却没有冒犯的意味。

“是我外婆留下的。”林晚把残片收进布袋,有些警惕地看着他。

男人笑了笑,推了推眼镜:“抱歉,我不是故意偷听,只是听到你在看‘富贵牡丹锦’,又拿出残片对比,觉得有些好奇。我叫陆承宇,是做非遗研究的,最近在做蜀锦纹样的田野调查。”他指了指自己手里的古籍,“刚在院里看老织机,就听到你和老师傅的对话。”

听到“非遗研究”四个字,林晚的警惕少了些。她想起昨天在上海的迷茫,现在遇到一个懂蜀锦的人,或许能解开她的疑惑。

“我叫林晚,是个服装设计师。”她顿了顿,还是把残片又拿了出来,“陆先生,您看这残片的纹样,是不是和那‘富贵牡丹锦’有点像?”

陆承宇接过残片,动作轻柔得像是怕碰坏它。他对着光线仔细看了片刻,又翻了翻手里的古籍,眉头微微蹙起:“不止是像,这残片的纹样,可能属于‘万象纹’的体系。”

“万象纹?”林晚从没听过这个名字。

“是蜀锦里失传很久的一种纹样。”陆承宇把残片还给她,指着古籍里的插画,“你看,这里记载,‘万象纹’讲究‘纹含天地,线通古今’,纹样里会藏着几何纹、自然纹,甚至文字,用的就是‘通经断纬’的绝技,而且每一块‘万象纹’锦,都可能有不同的变化。不过这种纹样在道光年间之后就很少见了,现存的史料里,只有零星的记载。”

林晚心里一动,道光年间,正是谢云织的时代。她想起梦里那个织机前的身影,又摸了摸腰间的古梭:“那您知道,梭子上刻着奇怪的文字,是怎么回事吗?”

“能不能让我看看?”陆承宇问道。

林晚把古梭递给他。陆承宇接过梭子,指尖在刻纹上轻轻摩挲,眼神渐渐亮了:“这不是普通的文字,像是道光年间蜀锦织工的‘记号’。那时候有些织坊的织工,会在自己常用的梭子上刻上专属的记号,有的是纹样缩写,有的是自己的名字。不过具体是什么意思,得查更详细的造坊史料才能知道。”

他把梭子还给林晚,又补充道:“你之前说对‘通经断纬’感兴趣,其实很多人以为这只是种技法,其实不是——它更像是一种‘对话’,织工通过纬线在经线里穿梭,把自己的想法、甚至情绪织进锦里。就像你是设计师,会把灵感放进衣服里一样。”

这句话像一道光,突然照进林晚的心里。她想起巴黎时装周上评委的话,“没有魂”,原来她缺的,就是这种“对话”——和传统的对话,和自己的对话。

“陆先生,那您知道哪里能查到更多关于‘万象纹’和道光织坊的资料吗?”林晚的声音里带着急切。

“蜀锦织绣博物馆有更全的纹样图谱和史料,你可以去那里看看。”陆承宇想了想,又从包里拿出一本《蜀锦纹样考》,“这是我之前整理的资料,里面有一些道光年间的纹样插画和造坊信息,你先拿去看,或许能帮上忙。”

林晚接过书,指尖碰到书页,心里满是感激:“谢谢您,陆先生,这太珍贵了。”

“不用客气。”陆承宇笑了笑,“其实我也很好奇,你外婆怎么会有‘万象纹’的残片和道光年间的梭子。说不定你的寻根之旅,也能帮我补全史料里的空白。”

两人沿着院子里的石板路慢慢走,陆承宇又给林晚讲了很多蜀锦的历史——道光年间,成都的蜀锦造坊因为皇室的需求,曾一度鼎盛,可也因为技艺保密严苛,很多技法只传男不传女,只传亲不传外,导致不少纹样和手艺断了传承。外婆当年在成都的经历,或许就和这些造坊有关。

走到门口时,林晚翻开陆承宇借她的《蜀锦纹样考》,突然看到书里夹着一张老照片。照片已经泛黄,上面是一群穿着短打的织工,站在一台花楼织机前,最右边的那个年轻织工,手里握着的梭子,竟和她的乌木古梭长得一模一样!

“这张照片……”林晚指着照片问道。

“是我在博物馆翻拍的,道光年间‘云锦坊’的学徒合影。”陆承宇看了一眼照片,“据说‘云锦坊’是当时成都很有名的织坊,后来因为一场火灾,很多资料都烧没了。”

林晚盯着照片里的梭子,心跳越来越快。云锦坊,不就是刚才那台老织机所属的织坊吗?外婆的残片、古梭,还有梦里的织机,似乎都在指向这个消失的织坊。

“陆先生,谢谢您。”林晚把照片夹回书里,紧紧握着那本书,“我明天就去蜀锦织绣博物馆。”

“如果需要帮忙,随时可以找我。”陆承宇递给他一张名片,“我这几天都在成都查资料,说不定还能一起探讨。”

林晚接过名片,看着上面的联系方式,心里突然踏实了许多。从上海来成都时的迷茫,此刻被一种莫名的期待取代——她隐隐觉得,自己离外婆的故事、离那个跨越时空的秘密,越来越近了。

走出蜀江锦院时,太阳已经升得很高,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林晚摸了摸腰间的布袋,残片和古梭贴着皮肤,像是在传递着某种力量。她翻开《蜀锦纹样考》,看到陆承宇在书页旁写的批注:“蜀锦之美,在形,更在魂。魂之所系,在织工之心,在传承之脉。”

她停下脚步,抬头看向巷子尽头的天空,突然明白,自己来成都,不只是为了找设计的魂,更是为了接住那根断了的“传承之脉”——从道光年间的织工,到外婆,再到她。

第二天一早,林晚揣着残片、古梭和那本《蜀锦纹样考》,朝着蜀锦织绣博物馆的方向走去。阳光正好,风里带着蜀地特有的香气,她的脚步比昨天更坚定,像是已经能听到,千百年前的织机声,正在时光的另一端,轻轻召唤着她。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