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贞观十四年的秋末,咸阳城风起,柳树上仅存的几片落叶在空中飘舞。聚文斋内,陈砚将笔搁于笔山之上,指着刚完成的《推背图》第五十三象——“椿现孝归宗”,对李老汉说道:“你看这画面。”
李老汉俯身细看:
画中一老一小两株椿树相依。老椿树枝繁叶茂,树干粗壮;小椿树依偎其旁,枝干虽细却生机盎然。小椿树的主枝上,悬挂着一方浅棕色木牌,边缘带着自然的木纹,牌面中央一个“孝”字,古朴端正。木牌以深棕色麻绳悬挂,绳上打了个同心结,自然垂落。背景是淡灰色的天空,地面点缀着几缕青草,愈发衬托出椿树与木牌的主体地位。
他面露疑惑。陈砚又指着配诗念道:
老椿浓郁传祖志,少壮凝露怀孝心。
端牌正悬行中道,青绿随本世境深。
陈砚为李老汉续了茶水,自己也浅啜一口,放下茶碗,缓缓说道:“您看这一老一小两棵椿树。老椿树,便是您。您一生以木工为业,行走四方,终身未娶,无儿无女。如今年岁已高,也该把根稳住了。”
他又指向小椿树:“这便是您刚才提起的邻居,张小好。他时常帮您干活,还惦记着给您送饭送菜。所以这棵小椿树上,挂着一个‘孝’字牌。”
陈砚稍作停顿,似在斟酌词句,又喝了口水,继续道:“‘老椿浓郁’,是说您的手艺与人品。‘传祖志’,是望您将这份精神传下去。这是您精神与灵魂最质朴的延续。更深的道理,我也仍在修行,难以言表。”
他接着说:“‘少壮凝露’,是说您与小好虽为邻里,但他的根,已受您的滋养。即便未见您劳作,您的斧凿之声、您乐于助人的品格,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所以他帮您,您也该感谢您自己。这便是我所修的‘砚’,一种灵魂的传承。
‘怀孝心’,是说受您的影响与他家庭教育的熏陶,他对您生出关爱,并付诸行动。这就像弹墨线,线是直的,是根本;而墨点难免会晕染到线的周围,这并非错误,而是一种自然的‘感染’。一个人若如一方好砚,其周围自会形成好的氛围;反之,若砚台本身污浊,其周边也会受其影响。”
陈砚凝视着李老汉,仿佛在等待他消化这些话。见李老汉点头,才继续道:“‘端牌正悬行中道,青绿随本世境深’,是说张小好为人端正,行止有度,周边的人自然愿意与他亲近相交。”
李老汉闻言,脸上的疑惑尽散,欣然笑道:“多谢陈先生指点,我明白了。”
目送李老汉远去,陈砚返回屋内,心中思忖:人之初,性本善。若无利益纷争,本心皆向善。一旦牵扯利害,亲人亦可能反目。李老汉与张小好不过邻里,小好却能如待父般照料,正因无利益之牵绊。念及此,他更坚定了对“砚学”的修炼。
受到陈砚点拨之后,李老汉回到家中,心里仿佛被点亮了一盏灯。他没有深究什么大道理,只觉得人活着,能帮就帮一把。
次日清晨,他将那张陪伴自己数十年的旧木桌搬到院口,桌上摆着磨得锃亮的刨子、凿子,旁立一块木牌,上面刻着:
“邻里木作小修处,随叫随到。”
他不图回报,只觉能为乡亲们修修桌椅、补补门窗,也算是应了聚文斋陈砚——陈守拙先生所言的“传承”。如此,他心里不再空虚,踏实了许多。
从那以后,李老汉的晚年生活变得充实而温暖,心也有了归属。
白天,他在院口的木桌旁忙活,帮乡亲们修补各种家什。活儿不忙时,他便坐在门口的小凳上,晒着太阳,与路过的邻居闲话家常。
张小好则成了他生活中最坚实的依靠。
他每日必来,帮李老汉挑水、劈柴,将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逢年过节,更是早早地将肉菜米面送到屋里,还会亲手做上几道菜,陪李老汉一同吃饭、拉家常。
村里人都说,李老汉虽无儿无女,但有张小好这个好邻居,真是比亲儿子还亲。
李老汉听了,总是笑着点头称赞:“小好是个好孩子,是个值得信任与共事的好人。”他眼角的皱纹里,满是欣慰与幸福。他感到自己的晚年不再孤单,也更体会到陈砚点拨的益处。他哪里知道,这不过是陈砚“砚境”的皮毛,他连门都尚未摸到。他也未曾察觉,正是他这份愉快而无求的心境,感染了身边的人。
几年后,李老汉便是在这样愉快而充实的生活中,渐渐老去。他的身体也日渐衰弱。
那天晚饭后,他将张小好叫到跟前,从床底下取出一个旧木匣。打开一看,里面是他一生的积蓄,以及一张写得工工整整的字据。
“小好啊,”李老汉声音有些沙哑,“我无亲无故,这些年多亏了你照料。我这院子,还有屋里这些东西,就都留给你了。”
张小好眼圈一红,连忙推辞:“李叔,您放心,我照顾您,和您给大家修桌椅是一个意思,这些东西我不能要。”
李老汉摆摆手,执意将木匣塞到他手里:“傻孩子,这不是报酬,这是一种传承。我希望我的手艺能传下去,同时也希望我的思想与物资能一并传承。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留着,权当是我这个老头子给你的一份念想。”
他顿了顿,又郑重地说:“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门口那张木桌和那些工具。那也是个传承,它们是让乡亲们邻里和睦的桥。你若有空,就帮我接着修下去,能帮乡亲们一点,就多一点爱心留在村里。”
张小好含泪点头:“您放心,我一定照做。”
又过了几年,李老汉在一个温暖的春日午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张小好为他操办了后事,像对待亲生父亲一样,披麻戴孝,送走了这位曾经孤独、但晚年并不寂寞的老人。
李老汉留下的那间小院,和门口的“邻里木作小修处”,被张小好一直保留了下来。村里也有很多人参与进来,甚至有的女人把家里的针线笸箩都拿了过来。
张小好时常会坐在那张旧木桌旁,帮邻居们修修东西。每当看到那些被修好的物件重新被人用起,他就仿佛看到了李老汉慈祥的笑容。
李老汉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那份手艺、那份善意,以及邻里间守望相助的温暖,却像一颗种子,在张小好心中,也在整个村子里,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这,正是“砚”所要修行的最初基础。唯有先在心中修炼好这一层,方能真正摸到“砚境”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