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州锦屏山的发掘现场,午后的阳光穿透云层,落在发掘坑中央——一个通体青灰的陶罐正静静躺在红土中,罐口用麻布与石蜡仔细封死,罐身一侧,手工刻制的“云”字在阳光下格外清晰,与林晚手中古梭、残片上的印记如出一辙。
“就是它!”林晚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她看着文物工作人员用特制工具小心剥离石蜡,指尖不自觉地攥紧了口袋里的残片——这一刻,她等了太久,云织跨越百年的“约定”,终于要揭开面纱。
石蜡与麻布被逐层去除,陶罐内部的潮气带着淡淡的蜀江芦苇香扑面而来。工作人员将手伸入罐中,取出一个用油布层层包裹的物品,金属探测仪此前捕捉到的“铜扣信号”,正是油布边缘缝着的那枚“云”字铜扣;旁边还有一卷折叠整齐的麻纸,纸张边缘虽有些泛黄,却完好无损。
“小心转移到恒温恒湿箱!”文物修复专家轻声提醒,众人小心翼翼地将陶罐、油布包与麻纸放入设备,运往蜀州文物修复中心——那里有最专业的条件,能确保这些百年遗存不受氧化损坏。
修复中心的实验室里,林晚与陆承宇穿着无菌服,站在操作台旁,目不转睛地看着修复师展开油布。当最后一层油布被掀开时,一匹色彩依旧鲜亮的锦缎展现在眼前——正是云织口中的“山水秘锦”。锦面上,蜀江山水栩栩如生,绯红金线织就的凤冠隐在层峦间,夕阳斜照的角度下,锦缎深处渐渐浮现出细小的暗纹,正是万象纹的核心挑花口诀。
“快,把残片拿过来!”陆承宇急忙提醒。林晚小心地取出残片,将其与锦缎边缘对齐——残片上的“云”字印记与锦缎边缘的另一半印记完美重合,像是从来没有分开过;暗纹口诀中此前缺失的“三线互锁张力参数”,也在残片与锦缎的拼接处补全,一个完整的万象纹技艺体系,终于呈现在众人面前。
紧接着,修复师展开了那卷麻纸。麻纸上的字迹娟秀清丽,是云织的亲笔,部分段落旁还画着简笔图案,像是怕后人看不懂一般,字里行间满是跨越时空的期待:
“吾织锦时,常入异世之境。见一女子,手持与吾同纹残片,在亮匣前织纹(旁画着一个简易的电脑图案),吾心与她共鸣,知是镜中知音。彼女曾传吾诗句:‘丝线为信,跨越山海;纹样为言,穿透朝代’(字迹略有歪斜,是云织凭记忆抄录,正是林晚《锦》中的句子),助吾撑过病危之劫……”
林晚看着这段文字,眼泪瞬间夺眶而出。她想起自己无数次与云织的“共鸣”,想起深夜传递意念的那个夜晚,原来从一开始,她们就是彼此的“知音”,这份连接,早已跨越了百年时光。
麻纸的后半部分,云织详细记录了万象纹的传承心愿:“吾将真谱藏于锦中,与知音残片合之,可得全艺。盼百年后,知音见此锦、此记,能替吾将万象纹传于世间,不负蜀锦匠心……”
“这是真的……她真的知道我会来。”林晚用指尖轻轻拂过麻纸,仿佛在触碰云织的温度。陆承宇拿出高清扫描仪,将麻纸与锦缎的纹样全部数字化存档,经过技术比对,确认文字与图案均为清代遗存,无任何篡改痕迹,云织的经历与她们的跨越时空连接,终于有了最坚实的证据。
几天后,蜀州文物局召开了成果发布会。林晚与陆承宇将陶罐、“山水秘锦”与麻纸的复制品展现在众人面前,苏晓棠看到麻纸上“苏姑姑助吾藏罐”的记载时,激动得泣不成声:“阿婆说的都是真的,云织姑姑真的留下了这么重要的东西!”
蜀锦工坊的代表当场提出:“我们要以‘山水秘锦’为原型,开发‘镜中知音’系列文创,让更多人知道云织的故事;还要把完整的万象纹技艺纳入非遗教学教材,培养更多年轻织工。”
文物部门也宣布:将陶罐、“山水秘锦”与麻纸列为一级文物,在蜀江锦院设立“云织专题展区”,长期向公众开放。
展区开幕式当天,林晚站在展柜前,向游客讲述着云织与“镜中知音”的故事。展柜里,陶罐、锦缎与麻纸静静陈列,旁边的屏幕上播放着陆承宇制作的“古今织锦对比视频”:左侧是根据史料复原的云织织“百鸟朝凤”锦的动画,右侧是林晚在现代织机上织万象纹的实时画面,两束光在屏幕中央交汇,形成一个完整的“云”字印记。
“云织姑姑,你的心愿实现了。”林晚对着展柜轻声说,仿佛能听到云织的回应。
闭展后,林晚独自留在展区,月光透过玻璃洒在锦缎上,暗纹在月色中若隐若现。她突然感受到一阵熟悉的“共鸣感”,仿佛看到云织穿着浅蓝色的襦裙,站在展柜旁,笑着对她说:“知音,谢谢你,让万象纹的光芒,照亮了新的岁月。”
林晚知道,这不是幻觉,而是历史的回响——云织用一生守护的技艺与信念,通过她的手,在当代延续;而这份跨越时空的连接,也将成为蜀锦文化中最动人的篇章,激励更多人去追寻、去守护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走出展区时,夜空格外清澈,猎户座的三颗亮星正落在锦屏山的方向,像极了残片上的星点纹样。林晚握紧了手中的残片,心里满是坚定——她会带着云织的期待,继续走下去,让蜀锦的匠心,永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