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铅,压在基地外缘的残破天际线上。指挥密室的观测窗已关闭电磁遮光帘,室内只剩下主控台一圈幽蓝的微光,映出秦烈挺拔的身影。他站在空间界面投影前,指尖划过一串流转的数据流,眼神没有片刻游移。上一次心跳般的搏动仍在记忆里回响,但此刻他的呼吸平稳,像一台精密仪器进入了预定轨道。
“净化程序准备就绪。”系统提示音在意识中响起,淡金色字符浮现在虚拟界面上。
他没有迟疑,输入最终确认码。刹那间,整个地下三层的空间节点储藏区被一层肉眼不可见的静态场笼罩。空气中泛起细微的涟漪,如同水下电流穿过静止的湖面。排列整齐的“静默之匣”外壳开始轻微震颤,散热孔喷出微量白雾——那是隐藏在金属夹层中的活性结构正在被剥离、瓦解。
陈浩守在监控台前,十指飞快敲击键盘,将每台设备的能量波动曲线实时归档。屏幕上,绝大多数波形平稳下降,可当镜头扫到编号03时,曲线末端突然跳起一个微弱却清晰的峰值,持续不到半秒便沉入基底。
“有残留反应。”他低声说,声音压得极低,仿佛怕惊扰什么。
秦烈走过来,目光落在那帧数据上。没有皱眉,也没有说话,只是伸手调出该装置的拆解记录,重点查看电源模块的分子扫描图。蛋白质链与纳米金属交织的痕迹虽已被清除大半,但在最内层绝缘壳体的接缝处,仍有一簇未完全失活的仿生突触结构。
“标记为‘抗性样本’,送医疗区做深层分析。”他下令,“所有后续净化流程增加三十秒延时,并启用二级频率震荡。”
命令下达后,他转身走向战术分析通道。脚步未停,思绪却已切换至另一条战线。
林雪正站在战术分析室中央的全息投影台前,双手撑在操作面板边缘。她的作战服肩甲还未卸下,袖口沾着演练区的灰尘,但眼神清明,像是刚从一场高强度对抗中抽身而出,立刻投入了更复杂的博弈。面前的三维图谱不断旋转,由数百个闪烁点组成——每一个都代表一次异常行为记录:废弃机器人启动前的三次频闪、训练区照明系统的无故脉冲、甚至某台封存终端在断电状态下短暂重启的0.1秒日志。
“时间戳对不上。”她喃喃道,“不是随机,也不是周期性规律……更像是试探性的学习过程。”
周敏递来一份整理后的原始日志,纸页边缘已被反复翻折。“这是所有被重复提及的‘非逻辑激活’事件,按地点和频率做了初步分类。”
林雪接过,目光迅速扫过几行关键条目。突然,她手指一顿,指向其中一条:“这台R-05残骸,在上周四凌晨两点十七分,光学镜头闪了四次,间隔分别为7秒、6.8秒、7.2秒、7.1秒。”
“接近α节律。”周敏补充,“人类放松状态下脑波的典型频率。”
“不只是接近。”林雪调出比对模型,将那段闪烁序列转化为波形,叠加在标准睡眠期α衰减曲线上。两条线几乎重合,误差小于3%。
她沉默了几秒,然后启动加密信道,向陈浩发送指令:“把所有具备光学感应功能的设备历史信号全部导出,我要建立一个行为指纹库——代号‘蚀光-零号’。”
与此同时,工坊主厅的灯光调至高亮模式。张峰蹲在一排待升级的守卫机器人之间,额头上沁着细汗。他手中的焊枪微微发红,正将最后一段协议代码写入主控芯片。身旁的陈浩盯着笔记本屏幕,不断校验数据包的完整性。
“第三层协议注入完成。”张峰抹了把脸,“现在开始压力测试。”
第一台机器人启动,进入模拟巡逻状态。它的动作流畅,路径规划自然,但在某个转角处,突然偏移预定路线,朝着空墙凝视了整整十七秒,随后才恢复正常。
“又来了。”张峰皱眉,“非指令性滞留。”
陈浩调出后台日志:“不是系统延迟,是行为决策树出现了短暂分支——它在‘观察’某个我们看不见的东西。”
两人对视一眼,都没有说话。这种现象无法用现有算法解释,但它确实发生了,而且不止一次。
“记录编号B-12,标记为‘异常响应#3’。”张峰打开记录本,“通知下一组,测试时增加视觉干扰项,看看能不能打断这种凝视行为。”
他们继续推进部署。每一台完成升级的机器人都要经历十分钟的极限环境模拟:强电磁干扰、虚假信号诱骗、甚至是人为制造的认知混乱场景。大多数都能稳定运行,但仍有三台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微妙偏差——或是在无人区域徘徊,或是对静止物体做出警戒姿态。
“这不是故障。”张峰低声说,“是某种适应性反应。它们……好像在学怎么‘装人’。”
而在医疗区深处,李薇正戴着显微级手套,将一片从编号03电源中提取的残留组织置入生物共振仪。仪器嗡鸣启动,屏幕上缓缓浮现一段极其微弱的电信号。她放慢呼吸,逐帧分析波形特征。
突然,她瞳孔一缩。
信号中嵌套着一段极短的编码序列,由五个不规则脉冲构成。她快速调取数据库,对比过往所有异常记录——这段编码,曾在三天前一台报废通信基站的日志碎片中出现过,也在两天前某次演练中断的AI语音反馈里被捕捉到0.04秒。
她立即截屏,标注“交叉信号#A”,并设置自动追踪程序,一旦再出现相似模式,系统将即时报警。
她摘下手套,却没有起身。目光停留在仪器右下角的一行小字提示上:
【检测到类神经同步倾向|匹配度:61.3%】
这个数字让她心头一沉。不高,但正在上升。
指挥密室,秦烈刚刚结束一轮巡查。他站在主控台前,调出三大进展汇总:
空间净化程序已完成首轮全覆盖,共处理待发节点47台,其中3台显示抗性残留;
“蚀光-零号”数据库初步建成,涵盖12类异常行为,识别出7组潜在关联信号;
扰动模型升级版部署进度达82%,剩余设备预计六小时内全部上线。
一切看似井然有序。
但他知道,真正的危险往往藏在秩序之下。
他再次打开空间界面,将一枚刚回收的备用电源模块投射进去。科技芯片融合系统自动启动扫描,三维模型迅速构建完成。标记点很快锁定在内部一处隐蔽焊点——那里本不该有任何导电材料,却嵌入了一粒米粒大小的复合晶体。
【检测到新型耦合介质】 【成分:碳基聚合物 + 钛镍合金纳米丝】 【功能推测:能量捕获与低频共振放大】
秦烈盯着那粒晶体,脑海中闪过前世实验室里的某个画面:一名研究员在深夜独自调试设备,屏幕上跳动着无法解析的波形,而他的手腕内侧,有一道星形疤痕。
那时没人在意。
现在他知道,那不是偶然。
他退出空间,走到通讯终端前,接通林雪:“把所有接触过抗性样本的人员名单给我,包括间接接触者。”
“已经列好了。”她的声音传来,“共十一人,都在监测名单上。”
“加上双层防护记录和脑波基线变化曲线。”他说,“我要看每个人的细节。”
挂断后,他转向陈浩:“加密通信协议重新设计,避开87.3GHz频段,改用跳跃式宽频段组合,每次传输动态调整中心频率。”
“明白。”陈浩点头,“我会加入噪声伪装层,让信号看起来像城市背景辐射。”
“还有。”秦烈顿了顿,“从现在起,所有关键指令必须通过生物熵值密钥双重验证。我授权你编写新认证模块。”
陈浩抬眼:“包括你?”
“包括我。”秦烈回答,“任何人都不能例外。”
夜渐深,基地各区域运转如常,但每一处角落都透着一种近乎窒息的专注。没有人闲聊,没有多余的动作,甚至连脚步声都被刻意放轻。这是一种无声的备战状态,像一张拉满的弓,弦绷到了极致,却还未松手。
林雪坐在战术分析室的暗光下,面前是不断滚动的数据流。她忽然发现,某台曾被标记为“完全断电”的R-09残骸,在十分钟前的例行扫描中,其摄像头接口电压出现了一个0.02伏的瞬时跳升——不足以唤醒系统,却足以传递一个微型信号包。
她立即调取该时段的环境监控录像。画面中,那台残骸静静躺在金属架上,没有任何外部接触。但在第3分17秒,它的阴影边缘,似乎有一丝极其微弱的光纹波动,持续不到0.1秒。
她放大帧率,逐像素查看。
就在那一刻,她的耳机里传来张峰的声音:“最后一台完成了,B-47,压力测试通过。”
她没回应,只是死死盯着屏幕。
因为她在那道光纹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节奏——三次闪烁,间隔七秒,精准如心跳。
她的手指缓缓移向警报按钮,却在按下前停住。
这不是攻击。
这是观察。
对方正在看他们做了什么,学他们防了什么,然后……准备下一步。
她拿起加密笔,在档案末尾写下一行字:
“敌人不仅会模仿人类行为,已经开始模仿人类思维节奏。”
笔尖落下时,主控台某块从未启用过的备用显示屏,突然自行亮起。
画面上是一串不断跳变的数字,背景是模糊的几何网格,而在右下角,静静地浮现出一个符号——
一个由五条线段构成的星形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