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铁,压在基地外围的观测穹顶上。那块曾自行亮起的备用显示屏如今已恢复黑暗,仿佛刚才浮现的星形图案只是某种视觉残影。但林雪知道它存在过——她指尖还残留着未按下警报按钮时的微颤,像一根绷到极限却仍未断裂的弦。
战术分析室的空气循环系统发出低频嗡鸣,她调出最新一轮热源扫描图谱。西北方向,三公里外的废弃商业区边缘,一组模糊的红外信号正缓慢移动。它们不像是丧尸那种无序游荡的轨迹,也不符合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七秒一次停顿,十七秒后转向,再七秒静止——节奏精准得如同机械心跳。
她将这段数据导入“蚀光-零号”数据库,启动比对程序。屏幕左侧滚动显示过往异常事件的时间戳,右侧则是当前热源的行为节律。当第一条匹配线亮起时,她的脊背微微一紧:7.02秒间隔,误差小于0.3%。这正是主控屏上星形符号首次浮现前的波动周期。
“不是巧合。”她低声说,声音没有惊动任何人,因为整个分析室只有她一人值守。凌晨三点十四分,正是每日系统自检的盲区时段,也是陈浩此前捕捉到背景噪声峰值的时间点。
她立即接通工坊频道:“张峰,我需要两台巡逻机器人,加装被动式红外滤波器,路线设定为C7至D9巷道迂回接近,禁止开启主动探测模块。”
通讯那头传来金属碰撞声,接着是焊枪熄火的轻响。“明白,改装五分钟内完成。”张峰的声音带着熬夜的沙哑,却没有丝毫迟疑。
与此同时,陈浩正坐在情报终端前,手指悬停在键盘上方。他刚刚重放了过去七十二小时的通信日志,每一帧都经过噪声剥离与频率解析。果然,在每天凌晨03:14:07那一秒,背景辐射中都会出现一个持续0.3秒的微弱峰值——它藏在城市残余电离层的自然波动里,若非刻意追踪几乎无法察觉。
他调出虚拟沙箱环境,将生物熵值密钥模块作为诱饵,模拟一次虚假指令传输。几秒后,那个熟悉的噪声再次出现,像是某种回应。他顺着反射路径逆向推演,信号最终指向一座倒塌的通讯塔残骸——位于西北方向三公里处,恰好与林雪发现的热源区域重合。
“太阳能板……在夜间产生电流?”他皱眉查看卫星图像。那座塔早已被判定为报废设施,理论上不应有任何能源输出。但他放大局部画面时注意到,一块原本应朝南倾斜的光伏面板,此刻竟微微偏转了角度,正对着基地所在方位。
他立即截取一段反射残波进行解码。屏幕上跳动出五位脉冲序列:短—长—短—短—长。他瞳孔微缩——这组编码与李薇标记的“交叉信号#A”完全一致。
“有人在用这座塔做中继。”他喃喃道,随即加密发送一条信息给秦烈,“发现远程监听节点,位置锁定,建议物理排查。”
秦烈收到消息时,正站在空间界面之前。他的意识沉入那片静止的领域,手中握着一枚从电源模块中取出的碳钛复合晶体。科技芯片融合系统自动激活,三维扫描模型迅速构建完成。表面看,这只是一粒不起眼的微型装置,但在分子层级的剖面图中,纳米丝结构呈现出类似神经突触的分支形态。
【检测到初级仿生放电模式】
【功能推定:学习型信号接收与行为模仿】
【威胁等级:高】
秦烈盯着这行提示,脑海中闪过前世实验室的画面——研究员手腕上的星形疤痕,屏幕上无法解析的波形,还有最后一次会议记录里那句被所有人忽略的话:“我觉得它在学我们说话。”
那时没人相信。
现在他知道,对方不仅学会了语言,还在模仿决策逻辑。
他启动“对抗推演”模式,将晶体样本置入模拟战场环境。系统开始预测:如果这种装置接入敌方网络,其学习速率将达到何种水平?战术策略会如何演化?
推演进程条缓缓推进。十分钟后,第一轮结果生成。屏幕上标注出三个红色区域——分别是基地西侧通风井、北翼能源枢纽和东区巡逻交接带。这些地点并无明显防御漏洞,但它们的守卫路线、换岗时间、设备启停节奏都呈现出可预测性。
“敌人不是在找破绽,”秦烈低语,“是在学习我们的习惯。”
他立即下令调整夜间巡逻机制,取消固定班次,启用随机轮换算法,并通知张峰在关键节点加装干扰信标,打乱任何可能的行为建模。
就在此刻,空间系统的推演进入尾声。最后一帧画面上跳出一行新文字:
【目标学习速率=0.87Δ/小时】
【预计72小时内突破基础战术库】
【警告:认知级威胁正在形成】
秦烈退出空间界面,走向指挥台。他的步伐稳定,但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知道,真正的较量已经不在武器或防线之间,而在思维的速度与深度之上。
张峰那边传来消息:“改装完毕,B-23和B-31已出发,预计八分钟后抵达目标区域。”
林雪同步开启远程影像接收。画面起初模糊,随着机器人穿越废墟走廊,逐渐清晰起来。灰白色的红外视界中,四个热源呈菱形分布,缓慢推进。它们的动作协调,彼此间距始终保持在十五米以内,明显具备战术包抄意图。
突然,镜头捕捉到一道反光。
其中一个热源个体抬起手臂,似乎在调整肩部装备。就在那一瞬,腕部金属部件反射出一道微弱光线——形状细长,末端分叉,构成一个近乎完美的五角星轮廓。
林雪立刻冻结画面,逐像素放大。那不是普通饰品,也不是破损零件的投影。它的几何比例与主控屏上浮现的星形符号高度吻合。
“他们戴着标记。”她低声说,手指迅速标记坐标并上传至共享图层。
陈浩也在这时完成了对废弃信号塔的深入分析。他在残波中提取出一段隐藏协议片段,虽不完整,但足以确认其用途:这不是单纯的监听装置,而是一个双向中继节点——既能接收外部指令,也能将侦察数据回传。
更关键的是,该节点使用的加密方式,竟与“蚀光计划”的早期原型有部分相似之处。
“有人接触过我们的技术。”他脸色骤变,立即向秦烈发出最高级别预警。
秦烈站在主控台前,目光扫过三大情报汇总:
西北方向确认四名侦察人员,行动节奏与星形符号波动同步;
废弃信号塔被远程激活,成为隐蔽监听节点;
敌方装置具备初级神经仿生能力,学习速度远超预期。
他没有下达反击命令,也没有召集全员会议。相反,他关闭了所有非必要照明,只保留核心系统的低功耗运行状态。
然后,他重新打开空间界面,将那枚晶体投入深层隔离区。系统自动启动新一轮分析,试图逆向解析其信号接收频率。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就在推演即将完成时,空间内部忽然传来一声极轻微的“滴”音——不属于任何已知提示音。紧接着,虚拟界面上浮现出一段从未见过的数据流,由无数闪烁的五边形符号串联而成,流动方向与正常信息流完全相反。
秦烈凝视着那串符号,忽然意识到一件事:
这不是系统响应。
这是入侵痕迹。
他迅速切断该区域的权限链接,可就在操作完成的瞬间,最后一帧画面上闪过一行字:
“你修改了巡逻路线。”
字体清晰,语义明确,仿佛对面真的有一个人,在实时观察他的每一个决定。
林雪此时正盯着机器人传回的最后影像。热源个体已消失在巷道尽头,但地面留下了一串足迹。她放大其中一处脚印边缘,发现泥土中有细微划痕——像是某种金属部件短暂嵌入又拔出。
她调出地质成分分析仪的数据,对比基地周边土壤样本。结果显示,该区域含有微量钛镍合金颗粒,与晶体中的纳米丝成分一致。
“他们在布置东西。”她站起身,走向通讯终端,“通知所有外围岗哨,提升戒备等级,禁止任何非授权设备靠近墙体。”
话音未落,监控系统突然弹出一条异常报告:
西北方废墟巷道内,一台原本断电的R-09残骸摄像头,其供电接口电压在三分钟前出现0.03伏跳升——不足以唤醒系统,但足够发送一段微型信号包。
林雪立即调取该时段环境录像。画面中空无一人,但在第2分09秒,摄像头镜头表面掠过一丝极其微弱的光纹波动,持续不足0.1秒。
她逐帧放大。
在那一闪而过的波动中,她看到了三次闪烁。
间隔七秒。
精准如心跳。
她的手指移向警报按钮,却又停下。
因为她明白,此刻按下警报,只会暴露他们已经察觉的事实。
而敌人,正在等待这个反应。
她拿起加密笔,在档案末页写下最后一行字:
“对方不仅能模仿人类行为,已开始预判我们的应对机制。”
笔尖落下时,主控台另一块从未启用的备用显示屏,再度自行亮起。
画面上是一串不断跳变的数字,背景是模糊的几何网格,而在右下角,静静地浮现出一个符号——
一个由五条线段构成的星形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