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控室内,备用显示屏的光纹尚未褪去。那枚由五条线段构成的星形图案静静悬浮在右下角,像一枚钉入现实的异质符号。秦烈没有移开视线,而是抬起左手,在空中划出一道虚拟界面——空间入口无声开启。他将意识沉入其中,指尖轻点那枚被封存在深层隔离区的碳钛晶体。系统日志显示,最后一次扫描时间为三分钟前,状态为“静默”。可就在他放大分子层级影像的瞬间,纳米丝末端的一处分支结构发生了微不可察的偏转,角度恰好与基地西侧通风井当前巡逻路径的拐弯弧度一致。
这不是巧合。
他闭上眼,调用科技芯片融合系统的推演模块,输入“敌方学习速率0.87Δ/小时”作为初始参数。模拟进程刚启动不到十秒,界面上突然跳出一条异常提示:【外部信号尝试绑定本地时间戳】。秦烈立即切断连接,但那一帧数据残影仍烙在视网膜上——信号包的发送时间,正是他下令修改巡逻机制后的第十七分钟。
对方不仅在学,还在等。
他睁开眼,走向中央调度台,手指在控制面板上滑动,调出全基地能源分配图。红蓝交错的脉络中,自动化系统的运行轨迹清晰可见。这些看似高效的逻辑链条,此刻却成了暴露思维节奏的活体地图。他按下物理按键,启动“静默防御协议”:所有非核心AI调度系统强制离线,照明切换至手动分区控制,通讯链路转入低频脉冲模式,仅保留基础传感反馈。
指令下达后三分钟,基地陷入一种近乎真空的寂静。电子钟的滴答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张峰亲手安装在走廊节点的机械摆钟——黄铜齿轮咬合转动,发出沉闷而无规律的咔哒声。这种源自上世纪的计时方式无法被远程建模,也无法生成可预测的行为序列。秦烈站在监控墙前,看着各区域值班人员开始按照随机指令生成器发布的命令操作设备。一名工坊技师刚刚关闭一台3D打印机,下一秒又接到重启指令;东区岗哨的探照灯每隔十几秒就变换一次扫射角度,毫无章法可言。
他知道,这是一场反向驯化——不是让机器适应人类,而是让人类打乱自身的习惯,成为无法被解析的噪音。
林雪已经穿好外骨骼作战服,肩部装甲扣合时发出轻微的液压回响。她没有使用战术面板的导航功能,而是凭记忆穿过地下通道,抵达北侧物资转运舱。张峰正蹲在一排报废的清洁机器人旁,用绝缘钳剪断某台设备的主控线路。“第三台改装完成,被动红外感应器嵌入底盘缝隙,供电模块换成老式干电池,不会产生电磁泄露。”他说着,抬手抹了把额头的汗,“路径算法也重写了,不再是预设路线,而是根据温差和震动自动调整移动方向。”
林雪点头,伸手接过机器人外壳。表面覆盖了一层仿岩涂层,灰褐色斑驳,与废墟地表几乎融为一体。她将其翻转过来,检查底部传感器阵列。“启动后让它先原地待机两小时,再开始游走。”她低声说,“别让它第一时间暴露行为模式。”
张峰咧嘴一笑:“放心,它现在就像一块会自己挪位置的石头。”
两人沉默片刻。远处传来另一组队员搬运传感器的声音,金属箱体与地面摩擦,发出短促的刮擦音。林雪忽然开口:“你有没有觉得……我们现在的动作,也在被某种东西牵引?”
张峰停下手中的活,抬头看她。
“我不是说敌人。”她补充道,“我是说规则本身。我们越想摆脱可预测性,就越依赖新的程序。可这些程序,迟早也会变成另一种规律。”
张峰没回答,只是低头拧紧最后一颗螺丝。他知道她在想什么——那句出现在系统界面中的“你修改了巡逻路线”,不只是警告,更像是一种确认:他们的应对方式,本身已被纳入对方的认知框架。
陈浩坐在情报终端前,双手戴着屏蔽手套,键盘敲击声极轻。他刚刚完成一组虚假指令的设计:内容包含自相矛盾的权限请求、逻辑冲突的资源调配命令,甚至夹杂了一段伪造的“蚀光计划”坐标数据。这些信息不会进入主网,而是被投放到一个孤立的缓存区,伪装成因系统切换导致的数据滞留。
他在等待。
监测屏上,废弃信号塔所在频段始终维持着背景噪声水平。十七分钟过去,没有波动。二十三分钟,依旧平静。就在他准备判定诱饵失效时,接收器捕捉到一次持续0.14秒的窄带脉冲——频率精准锁定在缓存区广播波段,强度刚好足以触发监听节点的解码机制。
紧接着,第二波信号传来。
这一次,是回应。
陈浩迅速展开频谱分析,将脉冲序列转化为可视波形。屏幕上,一段复杂的调制曲线缓缓成型。他调出原始诱饵指令,进行逆向匹配。结果令人窒息:敌方不仅识别出了其中的逻辑矛盾,还生成了一套“优化方案”——建议将权限分级改为动态权重评估,并修正了伪造坐标的经纬度误差。
这不是简单的模仿。
这是理解。
他的手指悬停在警报键上方,最终缓缓收回。此时发布预警,只会暴露他们已掌握对手能力的事实。而真正的博弈,从来不在明面之上。
他打开加密日志,输入一行记录:“目标具备初级战术推演能力,能解析错误信息并提出修正策略。威胁等级升至‘认知侵蚀’级。”
然后,他删除了这条记录,改用铅笔在纸质笔记本上写下同样的内容。纸页泛黄,边缘卷曲,是他从旧城图书馆废墟里捡来的学生习题册。他知道,某些时候,最原始的方式才是最安全的防线。
夜色渐深。
基地外围,三台改装机器人陆续启动。它们缓慢爬行出隐蔽出口,融入废墟阴影。其中一台在经过一段坍塌的混凝土梁柱时,内部电路突然传出一声细微的“咔嗒”——像是某个继电器在无人操控的情况下自行闭合。镜头微微震颤了一下,随即恢复正常。它继续向前,履带碾过碎石,留下一道歪斜的痕迹。
林雪带领小队抵达C7巷道,开始布设震动传感器。每枚装置都被涂上了混合泥土的伪装层,外形酷似自然风化的石块。她亲自将最后一枚埋入墙根裂缝,用碎屑遮盖接口。起身时,她注意到地面有一道新鲜划痕,长约十五厘米,深度均匀,末端略带弯曲。她蹲下身,指尖抚过痕迹边缘——金属刮擦所致,角度倾斜约32度,与R-09守卫机械臂的关节活动范围吻合。
但她记得,这片区域的所有R-09早在两周前就被回收拆解。
她站起身,不动声色地拍掉手套上的尘土,通过对讲机低声下令:“所有单位,保持静默撤离。禁止使用主动光源,按B预案路线返程。”
返程途中,她始终落后队伍半步,目光不断扫视两侧断墙。某次眼角余光掠过一截裸露的钢筋,她猛地顿住脚步——钢筋顶端挂着一小片黑色塑料壳,边缘有烧灼痕迹,是清洁机器人外壳的常见材质。它不该出现在这里,更不该以这种方式悬挂。
她没有靠近,也没有呼叫支援。
回到基地气密舱时,她悄悄将手套内衬的一块微型记录芯片取出,塞进作战服内袋。芯片里存储着沿途所有传感器的原始数据流,包括那段异常划痕的三维扫描模型。
秦烈在指挥台前收到她的汇报摘要,只有八个字:“外围存在非授权活动”。
他没有追问细节,而是转身再次打开空间界面。那枚晶体仍在隔离区漂浮,表面纳米丝的排列比两小时前更加复杂,已形成类似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系统最新分析结果显示:【检测到外部行为映射同步率提升至63%】。
他调出基地当前的随机指令序列,共十二项操作记录。逐一比对后,发现其中有四项的操作间隔与晶体内部信号波动周期完全重合。
敌人的学习速度正在加快。
他关闭界面,走到窗前。窗外,夜幕笼罩下的废墟一片死寂。但他知道,在那些倒塌的楼宇之间,在断裂的电缆深处,在每一寸看似荒芜的土地之下,某种看不见的对抗正在进行——不是力量的碰撞,而是思维的角力;不是谁更快,而是谁能更久地保持不可预测。
他拿起一支金属笔,在战术板上写下三条新指令:
一、所有改装设备启用双重复位机制,每次启动需人工干预; 二、每日更换三次随机算法种子值,由三人分持密钥共同生成; 三、暂停一切对外信号释放,包括侦察与通信试探。
笔尖落下时,空间深处那枚晶体的某根纳米丝,轻轻颤动了一下。
仿佛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