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发现敌人踪迹
书名:末世开挂,基建称王 作者:爱吃故城熏肉的 本章字数:2857字 发布时间:2025-09-20

夜色如铅,压在基地西侧的断墙残垣之上。风穿过扭曲的钢筋骨架,发出低沉的呜咽,像是某种金属生物在暗处呼吸。林雪伏在半塌的办公楼顶层,左手撑地,右肘抵住冰冷混凝土,红外目镜紧贴眼眶。她没有开启任何主动探测模式,甚至连呼吸都控制在每分钟八次——这是静默防御协议的核心要求:不发出信号,不制造轨迹,不做任何可被建模的行为。


三小时前,监控系统捕捉到一个持续不到三秒的热源信号,位置恰好位于昨日机器人游走路径的交汇点。那不是偶然。秦烈已下令封锁所有对外数据出口,而她此刻的任务,是确认这是否为敌方侦察单位留下的物理痕迹。


她的指尖轻轻拨开一道裂缝边缘的碎石,露出下方一小片反光的金属屑。颜色偏灰白,非本方常用合金。她用镊子夹起,放入密封袋,动作极轻,仿佛怕惊扰埋藏在废墟深处的某种意识。放大镜下,碎屑边缘呈现锯齿状熔痕,切口不规则,带有高温瞬间冷却的特征。这不是常规切割或撞击所致,更像是高速滑翔中因空气摩擦引发的局部熔蚀。


她缓缓抬头,视线沿着通风管出口延伸至百米外的空地。那里曾是清洁机器人的预定巡游区。如今地面残留着几道歪斜履带印,其中一条中途中断,像是设备突然停止运行。她没动,只是将目镜焦距调至最大,锁定通风管内壁。一层极薄的油渍附着在金属表面,呈扇形扩散,中心点有微小刮擦——有人或某物从内部穿出,速度极快,且规避了地面传感器。


通讯器处于物理静音状态,她按下预设编码键,发送一条简讯:“C7高点确认异物,材质非我方制式,建议启动二级溯源。”


与此同时,工坊深处的隔离间内,张峰正俯身于一台老式显微投影仪前。这台上世纪遗留下来的设备靠机械旋钮调节焦距,完全脱离数字网络,是目前唯一能规避信号渗透的分析工具。他将第三台改装机器人的存储芯片取出,插入读取端口,屏幕亮起一片模糊噪点。


“来了。”他低声自语,手指缓慢旋转调焦环。


画面一帧帧推进。在第237帧时,影像剧烈抖动,背景墙体出现短暂反光条纹。他屏住呼吸,反复回放这一帧。光线折射角度经过计算后,指向一个特定结构——类螳螂构型机械臂基座,关节连接处采用双轴偏转设计,驱动舱外壳带有弧形散热槽。


这不是R-09,也不是任何已知民用型号。它的构造更紧凑,动力传输效率更高,且关节密封圈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流体光泽——双相磁流体技术。这种材料曾在军方高端无人单元中试用,因成本过高被淘汰。但眼前这个部件显然经过改良,能在极端环境下保持润滑与气密性。


他摘下护目镜,从抽屉取出一张泛黄的手绘草图,对照着投影画面逐一标记差异。当他画到驱动舱底部的凹槽形状时,笔尖顿了一下。那个U型缺口,与三年前一份被封存的“哨兵-X”原型机图纸完全一致。那是某个秘密项目中的高空侦测单元,从未投入量产。


“你们到底是谁?”他喃喃道,随即撕下那页纸,投入焚毁箱。火焰吞没纸张的瞬间,他按下桌角的物理警报按钮,通知维修组立即回收所有地下管网入口的传感节点。


另一边,陈浩坐在情报终端后,双手戴着屏蔽手套,面前是一排由废旧收音机组装而成的模拟震荡过滤阵列。这些设备通过共振原理捕捉高频跳变信号,无需联网即可工作。他已经连续监听七个小时,耳朵几乎适应了那种近乎无声的电流嘶鸣。


就在滤波器频率调整至4.7GHz时,接收器突然传来一声短促的“滴”音。


他立刻切换记录模式,将捕获的0.09秒脉冲序列导入解码板。这不是标准通信格式,而是战术标记码专用的莫尔斯变体。他对照密码本逐段解析:


Δ —— 目标区域锁定

7 —— 状态确认,待命执行


“Δ-7”,最简洁也最危险的指令之一。意味着对方已完成侦察评估,下一步将是部署或突袭。


他迅速核对信号落点坐标,发现发射源位于西北方向一处废弃变电站,距离基地仅2.3公里。该地点原属城市电网枢纽,地下布有大量电缆通道,极易隐藏远程节点。更重要的是,那里曾是上一轮风暴摧毁的重灾区,电磁环境复杂,常规监测难以穿透。


他没有上报,也没有启动警报系统。相反,他关闭所有电子设备,取出一本边缘卷曲的纸质笔记本,在空白页写下:“西北变电站确认存在定向信号发射,编码为Δ-7。推测为前置观测网中枢。”


然后,他将笔记本塞进保险柜底层,上面压着一块实心铁块。他知道,真正的信息战不在数据流中,而在谁能最后保留未被污染的记忆。


凌晨四点十七分,第一缕晨光尚未撕破云层,林雪带队返回基地气密舱。她脱下作战服,默默将手套内衬的微型记录芯片取出,交给等候在通道尽头的技术员。那人点头示意,转身消失在维修通道。


回到指挥室,秦烈正站在战术板前,手中握着一支金属笔。他没有问细节,只是抬起眼,目光沉稳。


“有实体接触吗?”


“没有直接交火。”林雪声音平稳,“但在C7高点发现外来金属碎屑,初步判断为空中滑翔式无人单元脱落物。另有一段履带印中断于巡逻路径交叉口,疑似遭遇干扰后撤离。”


秦烈沉默片刻,走到空间界面启动区,掌心按在识别面板上。权限验证通过,他的意识沉入其中。那枚碳钛晶体仍在深层隔离区漂浮,表面纳米丝的排列已形成复杂的拓扑网络,类似初级神经束。系统最新数据显示:【外部行为映射同步率提升至68%】。


他又调出昨夜十二项随机指令的操作时间戳,逐一比对晶体内部信号波动周期。结果令人窒息——五项操作间隔与晶体信号完全吻合,其中包括一次虚假能源调度和一次伪装巡逻路线变更。


敌人不仅学会了预测,还在反向推演他们的“不可预测”。


他退出空间界面,转身走向主控台。屏幕上,三台改装机器人的运行日志正在自动刷新。其中一台在两小时前上传了一段异常数据包:温度传感器记录到一次短暂升温,持续0.6秒,位置位于底盘左前侧。张峰已在日志旁标注:“非环境热源,疑似近距离电磁扫描残留。”


秦烈下令:“所有改装设备启用双重复位机制,每次启动必须由两名以上人员现场干预。每日更换三次随机算法种子值,密钥分持三人,不得提前生成。”


命令下达后,基地再次进入更深的静默状态。走廊灯光改为手动切换,每隔三十分钟由值班员随机决定亮灭区域。机械摆钟的咔哒声在通道中回荡,节奏毫无规律。一台刚完成复位的巡逻机器人缓缓启动,履带碾过地面,留下一道新印记。


而在数百米外的废墟深处,一段埋藏在倒塌配电柜下的微型天线悄然伸展。它没有发射信号,只是静静地接收着来自基地内部的一切噪声——金属摩擦、脚步震动、甚至心跳频率。


陈浩坐在黑暗中,耳机里回放着那段Δ-7信号的原始波形。他忽然注意到一个细节:在脉冲结束后的0.03秒,背景噪声出现一次极其微弱的回落,像是某种设备在完成任务后自动休眠。


他睁开眼,拿起铅笔,在笔记本边缘画下一个坐标圈。


就在这时,终端角落的一盏指示灯忽然闪了一下红光。


他猛地抬头。


那不是系统自检,也不是电源波动。那是一个独立缓存区的访问提示——一个早已断开连接的旧数据库,刚刚被远程唤醒了一毫秒。


他迅速拔掉数据线,切断电源总闸。房间陷入彻底黑暗。


窗外,东方天际泛起一丝灰白。


基地外围,最后一台改装机器人停在一片碎石堆旁。它的镜头缓缓转动,对准一根裸露的钢筋。钢筋顶端挂着一小片黑色塑料壳,边缘烧灼,质地与清洁机器人外壳一致。


机器人伸出机械臂,试图取下样本。


就在夹爪即将触碰到塑料壳的瞬间,内部电路发出一声轻微“咔嗒”。


镜头黑屏。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