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跟踪敌人计划
书名:末世开挂,基建称王 作者:爱吃故城熏肉的 本章字数:3181字 发布时间:2025-09-22

晨光如锈,渗过基地指挥室的防爆窗,在金属地面上投下几道歪斜的灰影。空气里还残留着昨夜静默协议启动后的低频嗡鸣,那是机械摆钟在通道中规律敲击所引发的共振余波。秦烈站在战术板前,指尖夹着一支铅笔,笔尖悬停在西北方向一处坐标点上方,迟迟未落。


他没有说话,但整个房间的气氛已被那支不动的笔压得近乎凝固。


林雪靠在墙边,作战服尚未完全脱下,左肩护甲边缘有一道新鲜划痕,是凌晨返回时在废墟钢筋上擦过的痕迹。她盯着战术板上的城市管网图,目光锁定在一条被标为“废弃”的排水支线——正是她在C7高点追踪履带印中断后推测出的潜在路径。


“不能等。”她的声音不高,却像刀刃切入冰层,“他们已经学会模仿我们的随机性。再拖下去,我们连‘假动作’都会变成他们的训练数据。”


张峰坐在角落的操作台前,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一台拆解到一半的巡逻机器人底盘。电路板上的焊点还冒着淡淡焦味,是他亲手重置了三次才切断可能残留的远程唤醒信号。“加固外墙、升级电磁屏蔽,至少能撑到能源储备翻倍。”他抬头看向秦烈,“出击的风险太大,一旦暴露追踪意图,对方会立刻转移中枢,甚至反向定位我们。”


话音落下,陈浩从情报区缓缓起身。他没开任何终端,只抱着一本边缘卷曲的纸质笔记本走到战术板旁,翻开其中一页,上面用铅笔画满了波形图与时间轴标记。


“Δ-7信号出现后0.03秒,背景噪声有一次可测量的回落。”他指着其中一个微小凹陷,“我用机械钟做了三次手动校准,排除滤波器漂移干扰。三次回落间隔分别为6小时18分、6小时16分、6小时17分。”


他顿了顿,合上本子:“平均周期6小时17分钟,误差±3秒。这不是巧合,是设备自动休眠的定时逻辑。”


秦烈终于落笔,在变电站位置画了一个红圈。接着,他转身走向空间界面启动区,掌心按上识别面板。权限通过的瞬间,他的意识沉入那片永恒静止的虚空中。


碳钛晶体仍在漂浮,表面纳米丝已形成类似神经突触的拓扑结构。系统日志显示:【外部行为映射同步率:68.3%】。而在深层数据库中,一段被解析出的蓝图静静陈列——“哨兵-X”高空侦测单元原始设计图,军方代号“螳螂”,具备折叠式机械臂与双相磁流体关节润滑系统,曾因成本过高终止研发。


如今,它出现在废墟之中。


秦烈退出空间,将投影调至全息模式,三组线索并列呈现:金属碎屑熔痕分析结果、履带印中断点位、Δ-7信号发射坐标。他用激光笔依次连接三点,最终指向变电站地下三层的一处电缆转换井。


“他们的无人单元不是单纯侦察。”他说,“是在建立动态认知模型。每一次回收,都是数据回传和算法迭代的过程。”


他转向林雪:“你看到的刮痕高度异常,说明机型具备姿态压缩能力。这意味着它可以进入标准机器人无法通行的狭窄管道。而变电站下方正好连接老城区主排水系统——那条线通往市中心七座幸存者聚居点。”


林雪眼神一紧:“他们在绘制全城防御图谱。”


“所以我们要抢在下一次脉冲前,找到它的物理节点。”秦烈收回激光笔,“组织小队,执行隐蔽侦察。目标:确认信号中枢具体位置,并采集地下通道内的残留物证。”


命令下达后,工坊迅速进入改装状态。张峰带领技术组对两台轻型探测机器人进行非联网化改造:拆除无线模块,改用物理导线传输指令;外壳加装吸波涂层,减少雷达反射截面;最关键的是,在核心处理器外包裹一层铅锡合金屏蔽壳——这是从旧核电站维修手册中学来的方法,能有效阻断量子级信号渗透。


与此同时,林雪挑选了三名经验丰富的队员组成地面侦察组。每人配备被动式震动感应贴片、微型气压计与光学纤维探头,所有装备均不发射主动信号。她亲自检查每一件武器的绝缘性能,确保不会因静电放电引发电磁波动。


出发前,她在战术板上多看了一眼那条被红笔圈住的排水支线。


“这条通往老城区排水系统的支线……最近有人查过吗?”秦烈的声音忽然响起。


张峰摇头:“三个月前例行巡检记录显示封闭完好,之后没再开启。”


“派人进去过?”


“没有。风险太高,内部结构复杂,还有积水腐蚀问题。”


秦烈沉默片刻,走到地图前,用指甲轻轻划过那段线路。“如果敌人掌握‘哨兵-X’的技术,就一定知道这条备用通道的存在。军方原始图纸里标注过它的战略价值——直通三座变电枢纽。”


他抬头:“通知维修组,暂停所有地下管网维护作业,封锁入口。等我们带回证据后再决定是否清查。”


林雪点头,带队出发。


废墟区风势渐强,吹动断裂的电线发出细微震颤。四人小组沿昨夜履带印中断点缓慢推进,每十米便停下一次,贴地铺设震动感应贴片。这些薄如纸片的传感器能捕捉深层混凝土结构中的微幅扰动,频率特征可区分人类步行、机械移动与自然塌陷。


前行三百米后,一条伪装热源陷阱暴露在数据读取中——地表放置了一块加热金属板,模拟出持续移动的假目标。林雪挥手示意绕行,队伍转向西侧坍塌隧道口。就在入口处,一名队员蹲下身,从裂缝中取出一小滴银灰色液体。


“磁流体。”他低声报告,“活性指标未归零,最多离开不到六小时。”


林雪接过样本管,对着天光观察其流动轨迹。液体内含有微量铁氧纳米颗粒,折射出特有的虹彩光泽。她立即启用光学探头伸入隧道深处,画面传回:壁面有一道新鲜刮痕,长约四十厘米,呈弧形下压状,与“螳螂臂”关节外壳轮廓完全吻合。


但她注意到一个细节——刮痕中心高度仅离地1.2米,远低于正常侦测单元行进姿态。


“它折叠了。”她喃喃道,“把机械臂收进了躯干。”


这不仅是规避障碍的能力,更是为了适应狭窄空间而设计的变形机制。她迅速标记坐标,下令继续深入。然而刚前进五十米,前方通道突然被大量倒塌预制板封死,缝隙不足二十厘米。


“走不通了。”队员低声说。


林雪却不急撤退。她取出一枚微型气压计贴在缝隙边缘,监测空气流动方向。读数显示内部存在微弱负压,意味着另一端有通风口或连通空间。


“他们是从这里进去的,也一定会从别处出来。”她说,“回去调无人机,找出口。”


同一时间,基地内,陈浩正独自坐在黑暗的情报区。他关闭了所有电子设备,只留一台老式机械钟摆在桌角滴答作响。每隔六小时十七分钟,他就手动触发一次模拟震荡阵列,捕捉背景噪声中的回落曲线。


第三次记录完成后,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字:“下次脉冲预计在04:34。”


然后,他撕下页角,折成细条,塞进鞋垫夹层。动作缓慢,刻意避开监控死角的方向。


他知道,真正的威胁从来不只是外面的那个信号源。


而是——谁还能接触到这些信息?


傍晚十七时整,林雪团队返回基地。她们带回了三份关键证据:磁流体样本、刮痕拓模、以及通过高空无人机拍摄到的变电站东侧一处隐蔽排风口影像——那里有极轻微的热逸散,且周围地面无积尘,像是近期频繁开启所致。


秦烈召集核心成员再次召开会议。全息投影中,变电站结构图被层层剖开,最终聚焦于地下三层的电缆转换井。根据现有线索推演,敌方中枢极可能藏匿于此,利用废弃电力设施提供基础能源,并通过地下管网实现物理移动。


“我们必须确认它是否具备自主学习之外的决策权限。”秦烈说,“如果它已经开始生成攻击预案,那就不再是工具,而是威胁源本身。”


他看向林雪:“下次行动,由你带队潜入地下通道。目标不是摧毁,是取证。”


林雪点头。


会议结束,众人散去。秦烈独自留在指挥室,重新调出空间内的“哨兵-X”蓝图。系统提示:【检测到新型态匹配倾向,建议开展逆向干扰模块研发】。


他正欲回应,忽然发现碳钛晶体表面的纳米丝网络出现了新的排列模式——不再是简单复制行为节奏,而是开始模拟某种决策树分支结构。


仿佛……它正在思考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追踪。


他伸手关闭投影屏,转身走向出口。


走廊灯光忽明忽暗,是值班员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手动切换。咔哒声从远处传来,机械摆钟仍在不知疲倦地敲击着被打乱的时间节律。


秦烈的脚步在转角处一顿。


他低头,看见自己鞋面上沾着一点灰白色的粉末——来自今早进入指挥室时踩过的那段新清扫的走廊。


可那不该有粉尘。


他蹲下身,用指尖捻起一点,迎光细看。


颗粒细腻,带有微弱导电性。


像是某种老旧绝缘材料的碎屑。


而这种材料,只在三十年前的老式电缆接头中使用过。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