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匿名包裹
接下来的几天,那种被窥视的感觉如同黏在鞋底的口香糖,若有若无,却始终无法彻底摆脱。林凡刻意减少了在窗边停留的时间,下班回家时也多了个心眼,会先在楼下徘徊片刻,确认并无异常才快步上楼。然而,除了那晚转瞬即逝的红点,再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东西出现。他渐渐开始说服自己,那或许真的只是过度疲劳产生的错觉,或是某个邻居在阳台抽烟,自己大惊小怪了。
生活似乎又顽强地回归了那条灰色的轨道。直到周五下午。
通常,林凡会在周六上午收到一周的网购商品。因此,当周五下午他接到小区驿站发来的取件短信时,不免有些疑惑。短信很简单,只有一个取件码,没有商品名称,也没有发货人信息。
“可能是公司发的什么福利吧。”他暗自思忖,最近部门好像提过会有劳保用品下发。这个念头让他放松了警惕。
下班后,他像往常一样走向驿站。驿站设在小区一个阴暗的半地下室里,空气中混杂着纸箱和灰尘的味道。货架上堆满了各式包裹,等待着被主人领走。报出取件码,工作人员从一个角落里拖出一个不大不小的牛皮纸包裹,动作随意地扔在柜台上。
包裹入手比预想的要沉一些,质地坚硬,棱角分明。林凡低头看去,心里咯噔一下。
包裹上贴着的快递单,打印得十分模糊,收件人信息倒是清晰:他的姓名、电话、地址一字不差。然而,寄件人一栏,却是完全空白。没有姓名,没有电话,没有地址,甚至连一个模糊的网点印章都没有。就像是从虚空中直接递送到他手中的。
一股寒意悄然顺着脊椎爬升。公司福利绝不会用这种匿名的方式寄送。
“怎么了?东西不对?”工作人员看他愣在原地,不耐烦地问了一句。
“没……没事。”林凡回过神,勉强笑了笑,将包裹紧紧夹在腋下,快步离开了驿站。
回家的路上,他感觉腋下的包裹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他心神不宁。他几次下意识地回头,街上的行人神色匆匆,并无谁特别留意他。但那种被无形目光注视的感觉,又隐隐浮现出来。
走进家门,反手锁上防盗门,又下意识地拉好了窗帘。他这才将包裹放在客厅的小茶几上,就着台灯的光,仔细端详。
牛皮纸包裹得很严实,胶带缠了一圈又一圈,手法显得有些笨拙,仿佛包裹者带着一种焦躁的情绪。他凑近闻了闻,只有纸浆和胶带的味道,没有任何线索。
里面是什么?
恶作剧?可能性不大,他的人际关系简单到近乎贫乏,没人会费这个心思。送错了?但地址和姓名完全正确。最合理的解释,也是最让人不安的解释——这和他之前感到的窥视有关。
林凡深吸一口气,从厨房找来剪刀。锋利的剪刀刃划破胶带,发出刺耳的“刺啦”声,在过分安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他一层层剥开厚重的牛皮纸,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
终于,里面的东西露了出来。
那是一个木质的音乐盒,样式古旧,边角有细微的磕碰痕迹,表面的清漆有些泛黄,但依然能看出原本深褐色的木质纹理。音乐盒不大,捧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岁月的质感。
除此之外,盒子里空空如也,没有发票,没有说明书,没有任何能表明其来源的字条。
谁会寄一个旧音乐盒给他?
林凡犹豫了一下,轻轻打开了音乐盒的盖子。内部是红色的绒布衬底,已经有些褪色。盒盖内侧,镶嵌着一面小小的镜子,镜面有些模糊,映出他带着困惑和警惕的脸。
他下意识地拧动了侧面的发条。齿轮发出干涩、滞碍的“咔哒”声,仿佛很久没有被启动过了。拧了几圈后,他松开了手。
一段简单、缓慢,甚至有些走调的旋律,在寂静的房间里叮叮咚咚地响了起来。曲子很陌生,带着一种说不出的哀伤和诡异,音符跳跃着,像是在诉说什么,却又语焉不详。
林凡屏住呼吸,听着这突兀响起的音乐,目光在音乐盒上仔细搜索。然后,他的目光凝固了。
在音乐盒底部靠近发条的位置,那深褐色的木质上,似乎有一道极其细微的缝隙,与木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他伸出指尖,小心翼翼地沿着缝隙触摸。那不是木材天然的纹路,而是一个精心制作的、极其隐蔽的——暗格。
音乐还在继续,那走调的旋律此刻听起来,不再仅仅是哀伤,更像是一种冰冷的催促。
林凡的指尖停在暗格的边缘,心脏在胸腔里沉重地跳动。
打开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