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回老家用旧老年机跟爷爷视频,他盯着屏幕里的我,手指在磨得发亮的按键上戳来戳去,憋了半天说:“这机子只能听声,想看你院里的石榴都没法指给你看。” 我当即拍板,回城就给他买了部大屏智能手机 —— 字体调到最大号,常用图标堆在首屏,连微信都帮他把 “视频通话” 放成了桌面快捷键,生怕他找不着。
教爷爷用手机那天,他搬来小马扎坐在院子里的石榴树下,耳朵上别着老花镜,手里攥着个泛黄的练习本,我每说一步,他就用铅笔头在本子上画 “示意图”:解锁屏幕画了个小钥匙,微信图标画了个对话框,连 “怎么退回到上一页” 都画了个朝左的小箭头,旁边注着 “跟走回头路似的”。
教到微信支付时,爷爷的眉头皱成了小疙瘩。我举着手机给他演示:“点‘我’,再点这个带钱袋子的‘支付’,出来的这个码就是付款码,去超市买东西,给人家扫一下就行,不用带现金。” 他凑过来盯着屏幕,手指轻轻碰了碰付款码的方框:“这玩意儿跟以前粮本似的?扫一下就把钱给人家了?不会被人骗走吧?” 我赶紧解释有密码保护,他这才松口气,在本子上记:“支付码 —— 买东西用,像交电费,要输密码,防骗子。”
我回城里的第二天,刚在工位上打开电脑,微信就跟 “炸锅” 似的响个不停,提示音密集得能凑成一段 BGM。我手忙脚乱点开,还以为爷爷出了急事,结果满屏都是照片 —— 没有石榴树,没有他养的老母鸡,全是微信付款码!有的拍得歪歪扭扭,付款码跟被风吹倒的麦子似的;有的镜头怼太近,只露出半个码,边缘还沾着爷爷袖口的线头;还有几张背景里能看见练习本的一角,估计是举手机时没扶稳,本子蹭到了镜头。
我数了数,足足 23 张!最后跟着一条 50 多秒的语音,爷爷的声音里满是邀功的小得意:“囡囡!你快看!爷爷学会新拍照功能了!就你上次教的那个‘支付’,我一点开,屏幕上就有个小方框,跟相机似的,拍出来还挺清楚!我上午练了一上午,挑了些好的发给你,你看看哪张拍得最好,我以后就按这个角度拍!”
我拿着手机,差点笑出声来 —— 合着爷爷把 “打开付款码” 当成 “启动拍照模式” 了!我赶紧回语音:“爷爷!那不是拍照的!那是付款码,是用来付钱的,不是拍照片的!您怎么拍了这么多啊?”
没过半分钟,爷爷的语音就追过来了,带着点懵:“啊?不是拍照啊?我看你上次点开那个界面,也有个小框框,跟相机图标长得有点像,还以为是你说的‘智能拍照’呢!我还琢磨着这手机就是好,连付钱的地方都能拍照,比老相机方便多了!”
我正想打字细解释,爷爷又发来一条语音,语速都快了:“那我把这些码发给你,还有你大伯,不会有人偷钱吧?我刚才还跟你大伯说‘你看我拍的新照片’,他到现在还没回我呢!” 我一看这话,赶紧发语音安抚:“没事爷爷!付款码要输密码才能用,别人拿了也没用!不过以后别拍这个发了,想拍照就点桌面那个画着小相机的图标,那个才是真拍照的!”
怕他还是分不清,我特意录了段演示视频:先点开相机拍了张办公桌,再点开微信支付指给镜头看,边拍边说:“您看,这个小相机是拍照的,这个钱袋子是付钱的,图标不一样,别弄混啦!” 爷爷秒回了个 “好的”,还附带一个咧嘴笑的表情包 —— 还是上次我教他存的,说是 “跟人聊天要爱笑”。
晚上跟我妈视频说这事,我妈笑得直拍大腿:“你爷爷这劲头,跟我上次教他刷短视频似的,把直播当成电视剧,还跟我说‘这剧怎么老有人说话,还不能快进’!他就是学新东西太急,没听全就自己琢磨,总能琢磨出点‘新花样’!”
正说着,爷爷的视频电话突然弹了进来。一接通,就看见他举着手机对准院子里的老母鸡,鸡吓得在地上扑腾,他却笑得眼睛都眯了:“囡囡!你看爷爷现在会拍照了!按你说的点小相机,拍了好几张鸡的照片,你看清楚不?” 说着还把手机往鸡跟前凑,屏幕里瞬间只剩一团模糊的鸡毛,老母鸡 “咯咯” 叫着跑远了。
我忍着笑夸:“清楚!爷爷拍得真好!就是别靠太近,鸡会害怕的。” 他听了更乐了,又翻出之前的付款码照片:“那我之前拍的那些‘码’,要不要删掉啊?会不会占手机地方,跟以前存磁带似的存满了?” 我教他长按照片删除,他一边删一边念叨:“以后不瞎拍了,省得给我囡囡添麻烦。”
挂了视频,我翻着聊天记录,突然看见一张付款码照片的角落,露出了爷爷的练习本 —— 上面用铅笔歪歪扭扭写着:“相机:小相机图标,拍石榴、拍鸡;支付:钱袋子图标,买酱油用,不是拍照!!!” 三个感叹号画得特别重,估计是怕自己再记混。
过了两天,爷爷又给我发消息,这次终于是正常照片了:一张是院子里的石榴树,枝头挂着几个青石榴;一张是他种的黄瓜架,上面结了根小黄瓜;还有一张是他跟老母鸡的合影,他蹲在地上,手里拿着把谷子,老母鸡乖乖站在他脚边,照片虽然有点糊,但能看清他笑得特别开心。
附带的语音里,爷爷语气满是骄傲:“囡囡!你看爷爷拍的!昨天去村口超市买酱油,我还用上微信支付了!老板说‘大爷您真潮,还会手机付钱’,我跟他说‘我孙女教的,比你们年轻人学得快’!”
我回他:“爷爷太厉害了!以后想吃什么,就拍照片发给我,我给您网购寄回去。” 他赶紧回:“不用不用,家里啥都有!对了,我还学会拍视频了,昨天拍了段喂鸡的视频,发给你大伯,他说我拍得比他孙子拍的还好呢!”
现在每天晚上,我都能收到爷爷的 “日常播报”:有时候是夕阳下的院子,有时候是他刚摘的西红柿,有时候是村里的老人们坐在树下聊天。虽然照片拍得不算专业,有的甚至有点晃,但每次点开,我都能想象出他戴着老花镜,小心翼翼举着手机,调整角度拍照的样子 —— 那个曾经连老年机都只会接电话的爷爷,现在会用微信拍照、发视频,会跟我分享村里的新鲜事,会因为学会新功能而开心得像个孩子。
朋友听我说这事,笑着说:“你爷爷这操作,简直是‘老年版互联网迷惑行为大赏’,跟我姥姥把‘扫一扫’当成手电筒有的一拼!” 我却觉得,这些 “迷惑操作” 里全是温暖 —— 爷爷不是笨,是太想靠近我的生活,太想跟我分享他的日常。他可能分不清 “付款码” 和 “相机”,不懂什么是 “网络热梗”,但他会用自己的方式,一点点摸索着走进我的世界,把他的快乐、他的生活,都装进那些不算完美的照片里,发给我看。
上周我把爷爷拍的照片整理成了电子相册,配了首他爱听的《茉莉花》,发给他。没过多久,他就发来了语音,声音里带着点哽咽:“囡囡,这相册真好看,比村里照相馆拍的还强!我跟你奶奶看了好几遍,你奶奶还说,等石榴熟了,拍张照片放进相册里。”
挂了语音,我看着屏幕上爷爷发来的 “点赞” 表情包,突然觉得,那些被爷爷误当成 “拍照” 的付款码,那些糊里糊涂的日常照片,都是他最朴素的爱 —— 他或许走得慢,但一直努力朝着我走过来,用他的方式,把我们之间的距离,一点点拉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