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升旗台上的诗雷炸了
书名:从28分到诗魂附体 作者:字游世界 本章字数:3018字 发布时间:2025-09-24


    晨曦撕开夜幕,微光如利刃般割开东方的天际线。

    老秦佝偻着背,推着那辆吱嘎作响的清洁车,车轮碾过空旷操场上凝结的薄薄露水,留下两道深色的辙痕。

    他的动作看似寻常,与过去二十年的每一个清晨并无二致,但今天,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却带着一种朝圣般的郑重。

    车底的暗格里,一个普通的矿泉水瓶被旧毛巾裹得严严实实,里面装着的,是半瓶足以让任何文人墨客疯狂的净墨泉水。

    升旗台下,他熟练地用清洁铲的边角撬开那块几乎与地面融为一体的方形检修盖,金属摩擦发出轻微的“咔嗒”声,在寂静的校园里显得格外刺耳。

    盖子下,是一个不足巴掌大的凹槽,槽底刻着繁复而玄奥的纹路——正是昨夜李砚借着月光,用指尖蘸水画出的“微型诗阵图”。

    老秦听说,这图是那孩子根据杜甫草堂下的地脉走势,耗费无数心血改良而成,能引动方圆数里之内最精纯的文气。

    他拧开瓶盖,小心翼翼地将瓶中的泉水倾入凹槽。

    清冽的液体触及刻痕的瞬间,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却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瞬间吸干,只在槽底留下一层淡淡的水汽。

    做完这一切,老秦如释重负地直起身,习惯性地摸出皱巴巴的烟盒,抽出一根廉价的香烟叼在嘴上。

    他按下打火机,幽蓝的火苗却“噗”地一声,挣扎着闪烁了两下便彻底熄灭。

    他又试了几次,无一例外。

    “奇怪,昨夜明明还能用……”他嘀咕着,下意识地抬头望向那根高耸的旗杆。

    就在那一刹,他浑浊的双眼猛地一缩。

    旗杆顶端,那枚固定国旗的黄铜箍,正隐隐泛着一层肉眼可见的淡淡青光,如同蒙上了一层古玉的包浆,神秘而庄严。

    七点整,集合的哨声响彻校园。

    数千名学生穿着蓝白相间的校服,汇成一片沉默的海洋。

    主席台侧,副校长陈建国的脸色比花岗岩还要僵硬,眉头拧成一个川字。

    他紧紧攥着一份讲稿,那是他亲自审核过的、充满陈词滥调的“纪律与规范”主题讲话。

    然而,就在三分钟前,校长一个电话打来,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临时更改了所有流程。

    主持人清了清嗓子,声音带着一丝不自然的亢奋:“同学们,老师们,早上好。经校委会临时决定,本周的国旗下讲话,将由高二(三)班的李砚同学主讲,主题是——《我们的文化根脉》。”

    “哗——”

    人群中瞬间爆发出压抑不住的骚动。

    李砚?

    那个次次考试语文都只写一首歪诗,被陈副校长点名批评为“思想顽固分子”的李砚?

    让他主讲国旗下讲话?

    这简直比太阳从西边出来还要荒谬!

    不少教师纷纷交换着惊疑不定的眼神,试图从彼此的脸上找到答案,但只看到了同样的茫然。

    就在这片议论声中,队伍里的小满突然死死拽住身旁大壮的衣角,声音轻得像梦呓,却带着一丝无法言喻的恐惧:“要下雨了……可天上,没云啊。”

    众人闻言,下意识地抬头望去。

    天空是那种纯粹的、万里无云的湛蓝,干净得像一块刚被洗过的玻璃。

    然而,唯独升旗台正上方的那片空域,空气正以一种极其诡异的方式微微扭曲着,仿佛盛夏正午被暴晒的路面,有无形的热浪在蒸腾、在汇聚。

    万众瞩目之下,李砚走上了通往主席台的台阶。

    他身上那件校服洗得有些发白,袖口甚至磨出了毛边。

    他手中空无一物,没有讲稿,没有提词卡,只有一双在晨光下显得过分明亮的眼睛。

    他站定,在旗杆下,在全校师生的注视中,缓缓闭上了双眼。

    刹那间,一道只有他能看见的半透明面板在眼前闪现:“检测到诗阵共鸣,已成功引动地脉文气。激活特殊状态:‘文气加持·群体共振’(限时3分钟)。”

    当李砚再次睁开眼时,他的眸中仿佛有星河流转,深邃得不似一个少年。

    他没有用标准的普通话,也没有慷慨激昂的语调。

    他深吸一口气,胸腔起伏,再开口时,竟是一种古老而苍凉的盛唐吟调,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历史深处敲响的洪钟,穿透了时空的阻隔。

    “诗,非庙堂供品,乃万民心跳!”

    话音落下的瞬间,那根一直安静矗立的旗杆,发出了“嗡”的一声低沉鸣响!

    基座下,由净墨泉激发的诗阵骤然启动,一道道肉眼不可见的青色气流从大地深处被抽出,沿着旗杆冲天而起!

    一场浩瀚无边的幻象,毫无征兆地笼罩了整个操场!

    所有师生眼前的景象开始重叠、模糊。

    脚下的塑胶跑道变成了千年前长安城的青石板路,周围的教学楼化作了鳞次栉比的坊墙瓦舍。

    他们看见,贩夫走卒在街头巷尾随口哼唱着俚曲,扎着总角的孩童正用石块在坊墙上涂鸦着稚嫩的诗句,酒肆的墙壁上,更是题满了无名诗人借着酒兴挥毫而就的狂放篇章。

    文化,不是被供奉在书斋里的古董,而是像空气和水一样,流淌在每一个人的血脉里。

    画面陡然流转,长安的繁华散去。

    眼前是抗战时期烽火连天的西南大地,一群衣衫褴褛的师生正艰难地徒步南迁。

    泥泞的道路,饥饿的折磨,敌机的轰鸣,都未能让他们眼中的光熄灭。

    休息时,他们围坐在篝火旁,用沙哑的嗓音,一遍遍地背诵着《楚辞》里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紧接着,画面又跳跃到了改革开放之初。

    简陋的工人夜校里,灯光昏黄,一个青年工人正一笔一划地抄写着李白的《将进酒》,小心翼翼地贴在自己床头,那双因常年劳作而粗糙的手,在书写“天生我材必有用”时,是那么的用力。

    无声的泪水,从许多人的脸颊滑落。

    几位年过半百的老教师,看着眼前的景象,浑身颤抖,竟不受控制地跟着那幻象中的声音,低声吟诵起来。

    他们忘记了身在何处,忘记了身份,仿佛变回了那个在油灯下第一次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热血沸腾的少年。

    李砚的声音再次拔高,带着一种决绝的呐喊:“他们可以烧掉典籍,可以封禁思想,但有一种东西,他们永远无法夺走——那就是根植于我们灵魂深处的骄傲!你们可以锁上书本,但锁不住少年心中那团火!”

    话音刚落,他宽大的校服袖口中,那支古朴的遗墨笔自行飞出,悬于他的头顶之上!

    笔尖处,一滴浓稠如血的赤色墨汁凝聚、滴落。

    但这滴墨并未落在地上,而是在半空中炸开,化作漫天飞舞的金色光点,如亿万只萤火虫,轻柔地飘向下方的人群。

    每一个被光点触碰到的学生,都感觉胸口猛地泛起一阵暖意,仿佛被一种沉睡了千年的古老力量轻轻唤醒。

    一直被认为是“体育生头脑简单”的大壮,猛地挺直了脊梁,双目圆睁,脱口而出了一句他自己都不知道从何而来的边塞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声音洪亮,充满了金戈铁马的肃杀之气。

    而他身边那个胆小内向的小满,第一次主动举起了手,她不再恐惧,而是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清亮声音,指向天空,喃喃道:“星星……那些光点,在写字。”

    仪式结束的铃声,尖锐地响起,如同一个惊醒美梦的闹钟。

    笼罩操场的宏大幻象如潮水般褪去,一切恢复了原样。

    全场死寂了整整三秒。

    随即,雷鸣般的掌声,从学生方阵中轰然爆发,并迅速蔓延至整个操场,山呼海啸,经久不息!

    陈建国低着头,看着自己不知何时已经死死攥住的话筒,指节因过度用力而发白。

    他缓缓地,摘下了别在胸前的那枚刺眼的“纪律巡查员”徽章,面无表情地,将它塞进了口袋的最深处。

    在教师队伍的末尾,小雅高高举起了手中那张从火堆里抢出的、焦黑的残页,像举起一面胜利的旗帜。

    李砚走下台阶,与汹涌的人潮擦肩而过。

    经过清洁车时,他听见身后传来老秦沙哑却清晰的声音:“小子,你娘要是能看见今天这样,该多高兴啊。”

    他的脚步微微一顿,却没有回头,只是更紧地握住了手心那支仍在微微震颤的遗墨笔。

    一道只有他能看见的提示,悄然浮现在视网膜上:

    “功德值+500,浩然正气贯体,距离‘贯通境’还差1270。”

    风波并未就此平息,它只是以一种更隐秘的方式在整个校园发酵。

    一周后,期中考试如期而至。

    首日,第一场,全年级语文试卷随着肃穆的铃声发放到每个学生手中。

    当无数支笔的笔盖被拔开,准备迎接这场熟悉的挑战时,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将试卷翻到了第一页。

    然后,所有人都愣住了。他们翻开一看……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从28分到诗魂附体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