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晨会,空气闷热得像一团浸了水的棉絮,压得人喘不过气。
扩音器里滋滋的电流声,是这所压抑高中唯一的杂音。
陆校长走上主席台时,脚步沉稳如常,但所有人都感觉到,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
他那总是挺得笔直的背脊,今天似乎卸下了一副无形的枷锁。
他展开了那份教育局下发的、千篇一律的讲稿,目光扫过台下数千张麻木或躁动的年轻面孔。
然后,他将讲稿对折,轻轻放在一边。
扩音器的电流声戛然而止。整个操场陷入一片死寂。
“今天,请允许我背一首诗。”陆校长的声音平静而清晰,没有丝毫的颤抖,却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每个人的心湖里激起剧烈的涟漪。
师生们愕然地抬起头,以为自己听错了。
背诗?
在这强调分数与纪律的铁幕之下?
陆校长没有给他们太多揣测的时间,他微闭双眼,仿佛回到了那个属于诗与剑的盛世,声音穿透了晨间的薄雾,带着一股挣脱束缚的决绝: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句诗仿佛一道惊雷,在整个校园内炸开!
台下的学生们或许对诗的背景不甚了了,但那股扑面而来的傲骨与不屈,瞬间点燃了他们心中被压抑已久的火焰。
而老师们,尤其是语文组的老师,更是脸色剧变,倒吸一口凉气。
《谏诗书》!
这是那本禁书中反抗意味最浓烈的一句!
陆校长,他这是在向整个僵化的体制宣战!
吟诵完毕,陆校长睁开眼,目光清澈如洗。
他伸手,缓缓解下了那条象征着身份与束缚的深蓝色领带,像放下了一生的重担,轻轻地、郑重地放在了讲台上,与那份官方讲稿并列。
“从今日起,我不再是校长。”他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带着前所未有的释然,“我只是一名语文教师,陆崇文。”
话音落下,他转身走下主席台,没有一丝留恋。
身后,是死寂之后山呼海啸般的议论与沸腾。
与此同时,高二(3)班的教室里,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一种奇异的能量波动。
李砚踏入教室的瞬间,便看到了黑板上那龙飞凤舞的狂草——苏绾竟用了一整节早自习,将一首《将进酒》完整地书写在上面。
那笔锋,不再是平日的娟秀,而是充满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来还”的豪情。
苏绾站在讲台旁,看到他,转身一笑,明媚如光:“你说过,真正的传承,是从每个人拿起笔开始。”
她的眼中,闪烁着与陆校长如出一辙的火焰。
李砚重重点头,心中激荡。
陆校长在外面点燃了引线,而他们,将在这里引爆整个火药桶。
他手掌一翻,那支融合了“遗墨笔”与“听风笔”的“星落砚心”悄然浮现。
它不再是笔的形态,而是一方巴掌大小、通体漆黑的浮动小砚。
砚台中央的墨池并非液体,而是深邃的夜空,其中有无数细碎的星光缓缓流转,仿佛囚禁了一片银河。
他将“星落砚心”置于桌面,指尖轻轻叩击。
一道只有他能看到的淡金色光幕在眼前展开:
“检测到强烈的群体文化共鸣,‘文气加持·群体开悟’已就绪。是否启动?”
“启动。”李砚心中默念。
“星落砚心”的墨池中,星光陡然加速旋转,形成一个璀璨的漩涡。
一道无形无质的波纹以教室为中心,瞬间扩散开来,轻柔地拂过每一个学生的眉心。
正在为陆校长的举动而激动不已的学生们,只觉得脑中一阵清明,仿佛有什么东西被唤醒了,握着笔的手指微微发痒,有一种强烈的书写和表达的冲动。
“叮铃铃——”
上课铃声尖锐地响起,将操场的喧嚣与骚动隔绝门外。
语文老师陈静夹着教案走进教室,脸色复杂。
她显然也被陆校长的行为深深震撼,但职业素养还是让她强自镇定下来,开始发放练习册。
“把这张卷子做了,收收心。”她的话语有些干涩。
学生们依言接过练习册,却在翻开的瞬间,所有人都愣住了。
只见每一页的空白处,都自动浮现出了一行淡雅的、仿佛用月光写就的小字:
“诗在人心,不在课本。”
全班哗然!
陈静也看到了,她快步走下讲台,拿起一张练习册,指尖抚过那行字,却毫无触感,仿佛是直接烙印在纸张的灵魂之上。
她猛地抬头看向李砚,
李砚只是平静地回望着她,目光沉静而坚定。
短暂的骚动后,一个胆大的学生猛地举手:“老师,我能用自己的方式答题吗?”
这个问题,在往常,只会被训斥为无稽之談。
但今天,陈静看着那行小字,看着满教室闪烁着异样光芒的眼睛,鬼使神差地点了点头。
话音未落,坐在角落里,平时最不爱学习、以体育见长的大壮,已经迫不及待地掏出一张草稿纸。
他没有去分析什么修辞手法、思想感情,而是用他那歪歪扭扭的字,写下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我命硬,不服输,就像李白喝完三百杯还要舞剑!”
字迹粗糙,言语质朴,甚至有些好笑。
周围的同学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哄堂大笑。
但笑着笑着,许多人的眼眶却莫名地湿润了。
是啊,这不就是他们此刻最想呐喊的心声吗?
不屈服,不认输,像诗仙一样,活得恣意张扬!
第一个声音出现,便有第二个,第三个……学生们彻底解放了天性,练习册被弃之一旁,草稿纸成了他们挥洒情感的战场。
有的写下对未来的迷茫与憧憬,有的则用打油诗吐槽繁重的学业,文笔或许稚嫩,情感却无比真挚。
陈静站在讲台上,看着这前所未见的一幕,从最初的震惊,到后来的默许,最后,她缓缓摘下了自己的眼镜,眼中有泪光闪烁。
她知道,一扇门被打开了,再也关不上了。
这股风暴,并不仅仅局限于高二(3)班。
教师办公室里,年轻的语文老师小雅,听着隔壁班传来的阵阵骚动,看着窗外依旧在议论纷纷的学生,深吸一口气。
她走到自己的办公桌前,拿起了那本记录着学生“不良思想动态”的《思想整顿工作日志》。
在同事们惊愕的目光中,她将那本厚厚的日志,一页一页,当众撕得粉碎。
纸屑如雪花般飘落。
做完这一切,她从抽屉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张泛黄的残页,那是她家传的宝贝——《谏诗书》的残页真迹。
她毅然走到办公室的公告栏前,将这张残页郑重地贴了上去,并在下方用红笔加注了一行字:
“这些孩子看到的‘幻象’,是我这辈子最真实的文化体验。”
办公室里一片寂静。
几位年轻教师对视一眼,默默地起身,围拢到公告栏前。
其中一人低声却坚定地说道:“下周,我想开一门‘唐诗与青春’的选修课,我来写申请。”
“算我一个!”
“我也加入!”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放学前,整个学校都陷入了一种奇妙的“诗化”状态。
数学作业本的背面,被人用圆珠笔抄满了绝句;物理试卷的空白处,题着对仗工整的律诗;历史课本的页边,画着杜甫的涂鸦,旁边还配着“国破山河在,作业做不完”的歪诗。
这股风潮甚至蔓延到了食堂。
监控室里,保安老秦看着各个角落的监控画面,咧着嘴直乐。
他看到几个学生偷偷摸摸地用马克笔修改食堂的菜单,不仅没阻止,反而手痒难耐。
他拿起遥控器,将电子显示屏上的一段“今日菜品推荐”删掉,亲自敲下了一首五言诗:
“白菜炖粉条,豪情似饮醪;莫嫌滋味淡,胸中有云涛。”
深夜,喧嚣散尽的校园重归宁静。
李砚与苏绾并肩站在图书馆三楼的阳台上,月光如水银泻地,为整座城市镀上了一层淡淡的诗辉。
晚风拂过,仿佛能听到无数灵魂在低声吟唱。
李砚的眼前,最后一道系统提示缓缓浮现:
“功德值+1000,当前总量6130。”
“检测到百人以上自发性、大规模文化传播事件,解锁隐藏成就——‘薪火燎原’!”
“成就奖励:文气亲和度大幅提升,‘星落砚心’解锁新功能——‘文心雕龙’(可将无形文气短暂固化为有形之物)。”
苏绾望着远处城市的万家灯火,星空在她的眼眸里流转,她轻声问:“接下来呢?”
李砚握紧了掌心那方温润如玉的“星落砚心”,感受着其中澎湃的星辰之力。
他抬起头,眸中映出的不再是眼前的城市,而是更广阔的天地。
“陆校长已经为我们劈开了第一道枷锁,”他的声音沉静而有力,带着一股令人心悸的锋芒,“下一步,咱们去市重点,把他们引以为傲的状元碑,改成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