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冯·提尔(Lars von Trier)(1956.4.30-)
当今世界影坛,个人认为其作品最具批判性且影像风格最为尖锐甚至是极端的导演有两位:一位是本文即将介绍的丹麦著名导演拉斯·冯·提尔;另一位则是准备下一篇文字介绍的奥地利著名导演迈克尔·哈内克。此二人的电影作品基本上都深含常人难以企及的深刻洞察力,而且这种深刻的洞察力往往都通过一种惊世骇俗的影像风格来表现。当然,若论区别的话,他们之间显然还是有一些的,总体而言迈克尔·哈内克的作品往往更倾向于社会层面上的深度剖析,而拉斯·冯·提尔的作品则明显更注重于人性层面上的深度剖析。当然这样的区分显然并不绝对,他们二人的作品总体上还是存在着相通的共性,这种共性就是他们始终关注的都是当下的社会状况以及个人境况。
本文就粗略对拉斯·冯·提尔的作品作一下大概的介绍,算不上是什么深刻的剖析,只是希望这些文字能为你了解他的作品提供一些微不足道的帮助。
拉斯·冯·提尔主要作品列表:
欧洲三部曲:《犯罪元素》(1984)、《瘟疫》(1987)、《欧洲特快车》(1991)。
良心三部曲:《破浪》(1996)、《白痴》(1998)、《黑暗中的舞者》(2000)。
美国三部曲:《狗镇》(2003)、《曼德勒》(2005)、《乔治·华盛顿》(未完成)。
另外近些年拉斯·冯·提尔还有四部极为重要的作品,它们分别是:《反基督者》(2009)、《忧郁症》(2011)、《女性瘾者》(2013)、《此房是我造》(2018)。
当然以上所列这些作品并不是拉斯·冯·提尔的全部作品列表,相信对他有所了解的人肯定能看出来这里另外还有几部他的作品并未列出来,这并不是我个人的遗漏或疏忽,只是这几部作品因为缺少资源或是字幕等各种原因我至今都还没有看过,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东西我显然没资格把它们一一罗列出来凭空妄加评论。
从上面的列表相信你也能看出来,拉斯·冯·提尔的电影作品大致上可以简单概括为四个不同的时期,而且这些不同时期的作品基本上还都是以一些所谓的三部曲为主。当然这种三部曲的说法其实并不严谨,这些所谓的三部曲有些其实并非拉斯·冯·提尔本人创作时就有的完整构想,这样的归类通常都是研究者或爱好者按照个人的理解自作主张替他作的分类。个人认为除了美国三部曲应该是拉斯·冯·提尔创作本身就有的整体构想外,像所谓的欧洲三部曲和良心三部曲我个人推断大概率都是别人替他作的归类。当然,为了方便了解拉斯·冯·提尔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某种程度上这种归类倒也并无明显的不妥之处,这反而倒是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下面我就根据这种分类简单来介绍一下拉斯·冯·提尔的这些作品:
1、欧洲三部曲,也就是上面所列的《犯罪元素》、《瘟疫》和《欧洲特快车》这三部作品。这三部作品可以算是拉斯·冯·提尔早期的作品,总体而言这三部作品的叙事主题都比较宏大,我们明显能看出来此时的拉斯·冯·提尔就已经展露出了不小的野心,而且其作品的影像风格也明显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色。但我个人认为这三部作品整体上还是略显抽象或晦涩了点,对大多数普通影迷来说这三部作品可能并不太好懂。相较而言这三部作品其中的《欧洲特快车》整体上可能相对较为出色点。关于这三部作品,我的个人理解是这个时期的拉斯·冯·提尔在影像的整体表达上还没达到完全的成熟,对于想要表达的东西他还尚未完全具备一种清晰表达的能力。我们可以把这三部作品看成是拉斯·冯·提尔个人风格的确立之作,但却并非是真正的成熟之作。
2、良心三部曲,就是上面提到的《破浪》、《白痴》和《黑暗中的舞者》这三部作品。这三部作品其实有一个较为特殊的创作背景,1995年拉斯·冯·提尔与其他三位导演共同签署了“dogma95”宣言,该宣言所倡导的拍摄原则其实是对现代电影那种传统制作方式的置疑和反叛,其具体要求包括拍摄电影时必须实地取景不能使用人工布景或道具、只能手持摄影机进行拍摄、不能现场布光以及只能使用环境音效不能进行后期配音等等,简单点来说这种拍摄方法其实有点类似于纪录片常用的那种拍摄方式。拉斯·冯·提尔正是基于“dogma95”原则在这段时期相继拍出了上述三部作品,这三部作品完全摒弃了传统电影制作那种明显的精雕细琢感,影像风格总体上显得简单而又质朴,其所呈现的内容明显让人感觉有一种近距离的临场感,不得不说拉斯·冯·提尔完全是凭着个人超高的能力把“dogma95”宣言所倡导的这种拍摄手法的优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三部作品都有着极高的完成度,而且它们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黑暗中的舞者》拿了戛纳金棕榈,《破浪》拿了戛纳评审团大奖),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三部作品看作是拉斯·冯·提尔个人风格真正确立的成熟之作。不过在此之后拉斯·冯·提尔还是抛弃了“dogma95”宣言所倡导的这种拍摄方法,毕竟电影制作本身就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技术运用,完全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形式显然毫无必要,这样的做法反倒更像是用一种教条去反对另一种教条,结果自然就难免自缚了手脚,而且电影制作自它诞生以来的那套东西经过近百年的沉淀积累后显然自有其众多的可取之处,完全把它全盘否定的做法显然并不可取。
3、美国三部曲,这个三部曲主要是指《狗镇》、《曼德勒》以及那部至今未完成的《乔治·华盛顿》。《狗镇》和《曼德勒》风格上既统一又较为另类,这两部电影采用的都是一种类似舞台剧的表现形式,个人相信如果传言中那部《乔治·华盛顿》能完成的话,应该也是这种风格的延续。当然,鉴于拉斯·冯·提尔目前的身体状况,这部《乔治·华盛顿》极有可能会胎死腹中。通过这个三部曲的前两部我们能明显看出来拉斯·冯·提尔完整清晰的创作构想,《狗镇》完全就是一出人性的实验剧(我前面另一篇文章详细阐述过这部电影),而《曼德勒》则明显可以视为《狗镇》的续集,它们有着同样的故事框架和角色设定,只不过《曼德勒》的女主角由美国女演员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替换了《狗镇》中的著名女星妮可·基德曼,不清楚这是原初就有的安排还是因为妮可·基德曼档期的关系或是当时双方没谈成合作,总体而言个人认为《曼德勒》要略微弱于《狗镇》。众多评论都认为这个三部曲是在抨击和剖析美国的社会制度,但个人觉得这种抨击和剖析的对象其实又何止是美国的社会制度,它更是对我们整个人类社会制度的一种深入剖析。
4、拉斯·冯·提尔近些年的四部作品从《反基督者》开始就明显变得更为极端和尖锐起来,这四部作品除了《忧郁症》以外另外的三部作品都明显表现出了强烈的离经叛道,我们甚至把它们称为惊世骇俗也一点都不为过,个人估计这可能与拉斯·冯·提尔近些年罹患忧郁症有相当大的关系。这几部作品总体上显得既黑暗又绝望,当然它们所引起的反响也明显呈现出了巨大的两极分化,有人把拉斯·冯·提尔当作一个深刻的醒世独立者,也有人则认为他明显过于极端狭隘了。一个真正的深度思想者难免会不容于世,在这里我们显然没权利对他妄加评论。需要说明的是这几部电影都极易造成观众巨大的心理不适,如果你心理承受能力不太强的话还是不看为妙。《反基督者》个人认为涉及的主题太过宏大,而且这部影片还包含了太多的隐喻,对普通观众来说这部电影并不太好理解,当然这也许一定程度上也要归因于拉斯·冯·提尔在这部影片中并没有完全做到尽如人意的表达。《女性瘾者》则完全就像是一部社会学的百科全书(我前面另一篇文章对这部电影也有过相关阐述),其深刻性和震憾性当世恐怕很少有其它电影能够企及。而《此房是我造》居然会用一个如此大胆甚至是完全有违于伦理道德的视角去呈现一个连环变态杀手,这恐怕让很多人都没办法从心理上真正接受。这四部电影中《忧郁症》倒是不怎么极端,它更多展现得是一种绝望。这部电影我个人认为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部科幻片来看,而且是那种最具真实感的科幻片。试想一下如果未来某一天真有那么一颗小行星眼看着无可阻挡的撞上地球的话,也许我们大部分人所要面对的那种绝望窒息就是影片中所描述的样子。
上述拉斯·冯·提尔的这些作品,个人认为如果真要对其作一番了解的话,我们并不一定要按照这些作品的时间顺序或是以所谓的三部曲来作为参考,我们完全可以先从可看性较强的《狗镇》、《忧郁症》或者《黑暗中的舞者》这几部电影入手,当你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自信自己有着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话,你可以再尝试着去看一下《女性瘾者》、《此房是我造》以及那部《反基督者》。这个世界上好的导演不少,好的电影自然也很多,但像拉斯·冯·提尔这样既深刻又另类甚至是极具思想冲击性的导演却实属少见,这完全是我们的时代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