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室的灯光恢复平稳,金属门框边缘凝结的水珠悄然滑落,在地面砸出一个微不可察的湿点。那条刚刚浮现于投影图上的旧检修通道,依旧悬浮在半空,像一道被遗忘多年后又被强行唤醒的伤疤。秦烈没有移开视线,指尖在全息界面轻轻一划,将通道路径放大三倍,随即调出空间内存储的建筑结构数据库进行比对——误差不足0.7毫米,系统确认:这不是误判,而是对方早已渗透进来的铁证。
他转身,声音不高,却穿透了所有人尚未平复的思绪:“从现在起,所有行动按‘双线渗透’预案推进。时间窗口只有一次,我们必须抢在他们下一轮信号跳跃前完成部署。”
林雪立刻站直身体,战术靴在地面上划出一道清晰的摩擦声。她不再看投影,而是转向张峰:“监听装置什么时候能准备好?”
“第一批三台原型机,九十分钟。”张峰已经打开便携式工作台,手指飞快地在三维建模界面上调整外壳参数,“外壳用废弃电缆接头翻模,内部加装被动储能环,靠电磁感应激活,不会发出主动信号。”
陈浩低头翻动手写笔记,笔尖在某一页停顿片刻。他在Δ-7脉冲频率的记录旁画了一道细线,标注“+0.03Hz偏移”,又迅速合上本子,仿佛怕人窥见。他抬起头:“我建议优先排查排水管入口段。如果敌方利用市政电力做掩护,那段线路负载波动最频繁,是最理想的中继埋点区域。”
秦烈点头,随即调出空间中的最新蓝图——那是一枚形似老式接口模块的伪装终端,表面布满氧化痕迹,内部却嵌有微型数据缓存芯片。他将其投射至主屏:“这是系统刚生成的监听单元设计图。外形完全匹配三十年前的标准规格,安装时无需断电或调试,插入即可生效。”
“就像换一块坏掉的零件。”张峰接过话,“只要不触发阻抗异常报警,他们根本发现不了。”
“但也不能完全依赖物理隐蔽。”林雪补充,“我的小队会分段推进,每前进五十米暂停十分钟,等地面确认环境安全再继续。一旦出现通讯中断或结构异动,立即撤回第二级平台。”
“那就建立非语音响应机制。”秦烈说着,调出一组简化的指令代码面板,“启用‘红-黄-绿’三级应急代码系统。绿色代表正常推进,黄色为环境警戒,红色即刻撤离。所有反馈通过导线中继传输,避免无线信号泄露。”
周敏迅速记下代码对应规则,随后提出:“两小时前我会发布‘老旧管线检修预警’,由广播车在聚居区外围循环播放。这样既能解释异常动静,也能防止平民误入危险区。”
李薇站在角落,正逐一检查应急医疗包内的药剂。她取出一支抗辐射注射剂,在标签背面写下“S-0样本隔离级别”,然后轻轻放入密封舱格。她的动作很轻,但眼神格外专注——那颗微珠的异常电磁特征让她无法忽视,而更让她在意的是,它是否与“蚀智”病毒存在某种未知关联。
会议节奏逐渐加快,各项任务开始闭环衔接。
张峰负责在行动前完成隧道预埋点标记,并协助陈浩调试微型无人机群。这批无人机将搭载被动监听阵列,沿电缆隧道低速爬行,模拟腐蚀剥落物的运动轨迹,悄无声息地布设监控节点。
陈浩则需在渗透开始前两小时启动信号追踪程序,利用基地深处的老式配电柜作为基准源,校准每一次Δ-7脉冲的时间轴。他特意选用一台未接入主网的机械示波器,避免任何可能的数据污染。
林雪带领突击组进入装备检查阶段。她拆下战术外骨骼的动力模块,测试其在高腐蚀环境下的响应延迟;又反复验证非联网导线中继系统的稳定性——这段埋设于墙体内部的物理线路,将是她在地下唯一的生命线。
秦烈站在指挥台中央,目光扫过每一个人的脸。他知道,这场行动的风险远超以往。敌人不仅掌握了城市基建的盲区,还在他们的地盘上埋下了眼睛。但正因为如此,反击才必须精准、沉默、彻底。
“我们不是去破坏。”他忽然开口,声音低沉却不容置疑,“是去接管他们的网络。让他们以为藏得够深,结果却发现,自己的脉搏已经被我们握在手里。”
林雪摘下手套,露出右臂上那道陈旧的刀痕。她没说话,只是将手套重新戴上,扣紧每一个锁扣,动作干脆利落。“上次我一个人死在巷子里。”她终于开口,“这次——我们是一支队伍。”
陈浩望着手中的笔记本,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边缘。他在一页空白处写下:“信号偏移非自然波动,疑似人工调制。”然后撕下那页纸,折成一个小方块,塞进作战服内袋。这个动作极轻,几乎无人察觉。
秦烈闭上眼,意识沉入空间深处。碳钛晶体静静悬浮,神经状纳米丝缓缓脉动。他取出一颗备用微珠,小心翼翼投入晶体区域。微珠坠落过程中,某根纳米丝轻微震颤了一下,如同被无形之手拨动。
他睁眼,神色未变。
“所有任务节点确认。”他说,“行动代号‘破网’,启动倒计时六小时。各小组按分工执行,散会。”
众人起身,金属座椅滑动的声音整齐划一。张峰收起工具箱,周敏整理广播文案,李薇提着医疗包走向缓冲舱。陈浩最后看了眼投影图上那条隐藏通道,转身时脚步略顿,右手插进衣袋,握住了那张折叠的纸条。
林雪走到门口,回头望了一眼指挥台。秦烈仍站在原地,背影挺拔如刃。她抬手轻触耳后的通讯节点测试按钮,绿灯亮起。
导线已埋,代码就位,武器静默。
走廊尽头传来第一辆运输车启动的低鸣。
李薇在医疗站操作台前停下,打开显微镜,将微量微珠残渣置于载玻片上。镜头下,颗粒表面浮现出极其细微的蛋白纤维结构,排列方式与已知病毒样本存在显著差异。
她调整焦距,记录下坐标位置。
笔尖落下最后一笔时,窗外传来广播车驶出基地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