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门闭合的震动尚未完全消散,指挥室内的空气却已凝成另一种质地。秦烈站在沙盘台前,目光扫过墙面上方的倒计时投影——03:42:17,红字跳动如心跳。上一章那台B-7-04脉冲枪的能量指示灯闪过的0.3秒,像一根细针扎进他的神经末梢,迟迟未退。
他没有说话,只是抬起右手,在空中划出一道虚拟指令。全息界面应声展开,三大模块图标依次亮起:侦察、干扰、主攻。下方弹出子菜单:“物资核查状态”。
“启动战备清点。”他的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林雪从整备区返回,战术外骨骼右膝的伺服电机已重新润滑完毕,行走时关节滑动无声。她站定在秦烈左侧,视线落在武器清单滚动条上。“B序列脉冲枪共十二台,七台完成最终调试,五台待审,其中B-7-04标记为高风险。”
张峰正蹲在整备区武器架旁,手中握着一把拆解至半的B-7型枪体。他用镊子夹起一块刚更换的高密度聚合物电池组,仔细比对原厂接口规格。就在将新芯插入B-7-04的瞬间,镊尖刮到接口内壁,一点银灰色粉末簌簌落下,沾在手套边缘。
他没立即擦拭,反而将其轻轻刮入微型密封袋,贴上无标识标签,塞进工具包夹层。
“能源耦合器全部替换完毕。”他起身走向指挥台,“但建议这五台暂时隔离,等系统扫描确认稳定性后再启用。”
秦烈点头,指尖轻触空间界面,调出“科技芯片融合系统”的分析窗口。一束蓝光自意识深处投射而出,笼罩住B-7-04的三维模型。数据流瀑布般滚落,数秒后,屏幕上跳出一行结论:【检测到非标准材料残留,推测为外部改装痕迹;建议强化电磁屏蔽层与电压稳压回路】。
“生成强化方案。”秦烈下令。
系统响应迅速,一份包含新材料配比、电路微调参数与组装流程的蓝图自动生成,并同步推送至张峰的工作终端。
“我来改。”张峰立刻转身,“两小时内完成首台样机。”
“双人核查制同步启动。”秦烈转向李薇,“医疗包配置进度?”
李薇早已在医疗站完成分类打包。三个颜色分明的应急箱整齐排列:红色最大,内置止血凝胶、神经稳定剂、便携呼吸辅助仪;黄色次之,含缝合套件与抗感染喷雾;绿色最小,仅放基础镇痛贴与能量补充剂。
“每包都预设了快速开启机制。”她演示了一遍单手撕开封条的动作,“标签读取也做了冗余设计——除了生物监测系统联动,我还加了手动触发按钮,防止信号延迟。”
她说完,走向角落的操作台,取出六枚备用监测标签,逐一贴附在模拟躯干的不同位置,随后用掌心按压激活。读取器屏幕上的数据几乎同步跳动,响应时间控制在0.3秒以内。
“刚才测试时出现过一次1.2秒延迟。”她语气冷静,“我已经排查了信号源,问题出在被动激发模块的接收灵敏度上。现在改为主动激发装置,配合人工复核,确保不会误判伤情等级。”
秦烈看着她将最后一枚标签收进冷藏柜底层,忽然注意到柜角有个不起眼的金属盒,表面无铭牌,但制冷指示灯持续亮着。
“那是?”他问。
“旧标签回收箱。”李薇顺口答道,随即关上柜门,“例行消毒流程的一部分。”
秦烈没再追问,但眼神微沉。他知道,李薇从不做无意义的事。
此时,地下仓储区传来轻微的机械嗡鸣。张峰已带领两名技术员开始对无人机群进行封存作业。三台原型机整齐排列在操作台上,仿腐蚀涂层在冷光下泛着哑灰光泽。它们的爬行足末端被注入纳米润滑剂,动作测试中流畅得如同活体昆虫。
“润滑效率提升80%。”张峰记录下数据,“接下来是通信模块。”
他打开库存清单,眉头微皱——备用高频应答器仅剩三台,而原计划需六台作为中继节点备份。
陈浩不知何时出现在门口,手里拎着一台废弃的训练模拟器外壳。“拆了它。”他说,“主板上的应答组件还能用,我测过频率兼容性,稍作改装就能当临时中继。”
张峰没反对,两人迅速拆解设备。当陈浩翻转主板检查背面焊点时,目光突然停住。在密密麻麻的线路之间,一道极细的手刻编号清晰可见:XZ-9Δ。
他手指悬在上方,没有触碰。
这个代号格式他见过——军方绝密项目档案中的编号体系。他曾因一次黑客入侵尝试被反追踪,短暂接触过相关加密层级。这不是普通报废设备该有的标记。
他没声张,只默默拍下照片,存入加密文件夹,命名为“待查-Δ”。
“改装方案我半小时内发你。”他对张峰说,声音如常。
另一边,林雪正在医疗站参与伤员转运演练。一名队员扮演重伤员,贴附红色标签,由两人抬上折叠担架。李薇站在出口处手持读取器,全程监控生命体征变化。
“注意节奏。”她提醒,“主通道狭窄,转弯时必须保持担架水平,否则监测信号会中断。”
演练进行到第三轮,一切顺利。直到最后一次模拟撤离,读取器突然显示标签状态由红转绿,持续0.8秒后才恢复正确警报。
“怎么回事?”林雪立即停下脚步。
“信号干扰。”李薇迅速切换至主动激发模式,“可能是附近电力波动影响了被动接收模块。我已经升级协议,现在每十秒强制刷新一次状态。”
她拿出新的读取装置,外形更小巧,顶部有独立电源指示灯。“以后所有转移任务都用这个,除非电量耗尽。”
林雪点头,将新设备绑在战术腰带上。
“绿色标签免检通道也准备好了。”李薇补充,“轻伤员可直接通过西侧缓冲舱进入治疗区,节省分流时间。”
秦烈全程旁观,最后走到张峰身边,查看武器整备进度。
“首台强化枪已完成组装。”张峰递上检测报告,“输出波动±0.01伏,脉冲同步误差低于0.05毫秒,符合作战标准。”
秦烈接过枪,拇指抚过能源接口边缘。那里原本残留的银灰色粉末已被彻底清理,但他的指尖仍能感知到一丝不规则的磨砂感——像是有人曾强行改装过内部结构。
他没多言,将枪放入检测舱。系统自动扫描,绿灯亮起。
“入库。”他说。
整备区最后一台脉冲枪完成封存,十二台武器全部标注为“待命”。无人机群装入防震箱,外骨骼逐一套上保护罩。医疗包按小组分配完毕,贴附编号与队员绑定。通信中继改装完成,四台可用设备上线,超出预期一台。
倒计时变为01:15:03。
秦烈站在指挥台前,最后一次核对物资清单。每一项后面都打了确认勾,红色“已完成”字样覆盖全屏。
他知道,物理层面的准备已经闭环。
但他也知道,有些东西无法被清单涵盖——比如那袋银灰粉末,比如主板上的手刻编号,比如冷藏柜底层那个无标识的金属盒。
这些细节像静水下的暗流,无声涌动。
“各小组汇报最终状态。”他开口。
林雪按下耳后通讯节点,绿灯亮起。“突击组装备齐备,人员待命。”
张峰关闭最后一个工具箱锁扣。“技术组完成所有设备调试与封存。”
李薇摘下手套,放入消毒槽。“医疗响应系统就绪,应急预案已演练三次。”
陈浩从仓储区走回,手里拿着一张打印的改装图。“中继节点部署方案已上传,随时可执行。”
周敏的声音从广播室传来:“管线检修预警将在二十分钟后发布,掩护程序启动。”
秦烈看着全息屏上跳动的倒计时,缓缓吐出一句指令:
“破网行动物资筹备——”
他的手指悬停在确认键上方,光影映在瞳孔深处。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