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门闭合的余震在通道壁上荡出最后一圈涟漪,秦烈指尖划过空间界面,确认所有作战单元状态归零。倒计时停在01:15:03,红光映在他瞳孔底部,像一粒未熄的火种。
他没有回头,只低声下令:“启动一级静默协议。”
整备区的照明系统缓缓转入低频模式,蓝白色冷光被压制到仅够辨识轮廓的程度。十二台脉冲枪已封入防磁舱,外骨骼整齐排列如休眠的甲壳类生物。无人机群装载完毕,四台改装中继器并联接入主控终端,信号灯逐一亮起绿光。
林雪站在指挥台侧翼,战术手套扣紧至腕部,指节微屈。她没再检查装备——那已在过去三小时里重复了七次。她的目光落在陈浩身上,后者正将最后一块微型雷达塞入背包夹层。
“你确定走D7段?”她问。
陈浩点头,手指在掌上终端轻点,调出地铁废弃线路图。荧光线条在黑暗中勾勒出扭曲的脉络,D7段如同一道断裂的血管,横穿敌方外围警戒带下方。
“地面巡逻密度每四分钟一轮换,热感应机器人覆盖主通道。”他声音压得很低,“但排水管道是盲区。只要我们不用主动光源,红外扫描抓不到我们。”
张峰蹲在运输车旁,最后一次校准无人机爬行足的扭矩输出。纳米润滑剂在金属关节处形成哑灰色薄膜,动作测试时几乎无声。他抬头看向陈浩:“中继网络跳频间隔设为12.7秒,基地那边能接收到断续信号,不会触发电磁异常警报。”
陈浩比了个手势,表示确认。
李薇站在医疗站出口,手中握着一枚被动式监测标签。她没说话,只是将标签轻轻贴在陈浩左肩战术服内衬上。接触瞬间,读取器屏幕跳动了一下,生命体征数据同步上传至指挥室后台。
“别让它失效。”她说。
陈浩笑了笑:“我可不想让你们半夜收到‘信号丢失’提示。”
周敏的声音从广播室传来,平稳而清晰:“管线检修预警已发布,频率锁定民用波段,伪装成市政工程通报。两分钟后,全区域将进入‘例行维护静默期’。”
这是掩护窗口开启的信号。
秦烈走到陈浩面前,递出一个拇指大小的金属胶囊。表面无标识,内部封装着一颗备用微珠样本。
“如果发现任何与蚀智病毒相关的信号残留,”他说,“就把它激活。”
陈浩接过,放入胸前内袋。布料摩擦间,胶囊边缘擦过皮肤,留下一丝冰凉。
“明白。”
五人小队列队走向地下隧道入口。运输车早已撤离,通道只剩下一条延伸向黑暗的狭窄走廊。空气流通扇停止运转,呼吸声被放大,在密闭空间中形成轻微回响。
林雪最后一个出发。她在门口停下,回头看了一眼指挥室方向。秦烈仍站在原地,身影被昏暗光线拉长,投在墙上如同一根钉入地面的桩。
她抬起手,关闭了耳后通讯节点的外部指示灯。
黑暗吞没了他们。
D7段地铁隧道的入口藏在一座废弃泵站下方。锈蚀的铁栅栏被提前拆除,取而代之是一块可拆卸的复合板,表面喷涂了与周围混凝土一致的裂纹涂层。
陈浩率先钻入,身体紧贴地面滑行。他的头盔集成了微光增强与磁场感应模块,视野中浮现出淡绿色的环境轮廓。排水管道直径不足八十厘米,必须匍匐前进。
两名技术员紧随其后,各自携带一台仿腐蚀涂层无人机。第三台则由陈浩亲自操控,通过导线连接手腕上的微型控制器。
爬行十分钟后,前方出现第一个分支口。陈浩抬手示意暂停,取出便携式频谱仪,对准空气轻轻扫过。
屏幕上,一段高频波动突然跃出背景噪音。
“有源信号。”他低声说,“非制式加密,跳频模式类似军用短波。”
队员立刻停下动作,屏住呼吸。
陈浩调整接收增益,试图捕捉更多细节。就在他准备记录频率参数时,那段信号突然中断,仿佛被人察觉。
“不是巡逻设备。”他喃喃道,“太干净了……像是专门屏蔽外界监听。”
他没再追问,而是命令无人机先行探路。两台机器启动爬行足,沿着管壁缓慢前行,摄像头传回的画面显示前方五十米内无活动目标。
第三台无人机展开微型雷达天线,从通风井口探出半寸,开始扫描上方区域。
三维热力图逐渐成形。
“三号观测哨东南角,墙体温度异常。”陈浩盯着画面,“有一处持续低温区,可能是隐藏舱室或冷却系统。”
队员凑近查看,忽然指着某一点:“等等……那个反射波形……”
陈浩放大局部图像。在墙体回波中,确实存在一段微弱共振频率,波峰形态极不规则。
他调出数据库,快速比对。几秒后,屏幕上跳出匹配结果——分子振动谱线一致性:93.6%。
“B-7-04枪体内残留粉末的特征频率。”他声音沉了下来,“这不是巧合。”
“有人改装过同一批武器?”队员低声问。
陈浩没回答。他想起主板背面那道手刻编号XZ-9Δ,以及自己存入加密文件夹的照片。军方绝密项目的标记,不该出现在这种废墟里。
“继续推进。”他说,“保持距离。”
又前进了三百米,他们抵达预定部署点。此处位于观测哨半径五百米内,是设置中继节点的最佳位置。
张峰先前改装的四台高频应答器被逐一取出,固定在隧道壁的承重结构上。陈浩启动跳频传输协议,基地方向很快传回一组短脉冲回应——通信链路建立成功。
“第一阶段完成。”他在终端输入代码,“请求下一步指令。”
回复来自秦烈,仅一行字:【继续侦察,重点排查异常信号源头】。
陈浩收起设备,带领小队转向通风井。攀爬过程中,他的手套蹭过井壁,指尖触到一道浅痕。
他停下来,用头盔灯仔细照射。
那是一个三角符号,边长约五厘米,刻痕极细,像是用精密工具划出。表面已被尘土覆盖,若非角度恰好反光,根本无法察觉。
他拍下照片,标记为“未知标识-01”,暂未上报。
井口上方是敌方外围警戒区。雷达扫描显示,巡逻机器人呈菱形路线移动,每轮间隔四分十三秒。他们等待了一个周期,在第二轮开始前二十秒,悄然翻出。
地面覆盖着风化碎石与金属残片。陈浩伏低身体,指挥无人机升空。第三台机器展开折叠天线,开始捕捉区域内所有无线电信号。
数据流涌入掌上终端。
突然,一段加密信号切入频段。它不像普通警戒通讯,反而更像某种实验性数据包,带有明显的调制痕迹。
陈浩立即启动解码程序。初步分析显示,该信号使用了多层嵌套加密,但其中一段基础协议框架竟与XZ-9Δ项目档案中的标准格式完全吻合。
“这不可能……”他盯着屏幕,手指微微发紧。
XZ-9Δ是军方十年前终止的神经接口研究项目,涉及人类意识数字化传输。理论上早已销毁所有相关设备与资料。
而现在,这段信号不仅存在,还在持续发射。
“你在看什么?”队员察觉他的异样。
陈浩没有立刻回答。他调出信号频谱图,逐帧分析载波波动。在第十七个周期,他发现了异常——每一次信号发送,都会伴随一次极其微弱的次声波共振,频率稳定在4.7Hz。
这个数值让他脊背一寒。
4.7Hz,正是人脑θ波的典型频率,常见于深度催眠或意识剥离状态。
“这不是普通的侦察信号。”他终于开口,“他们在尝试远程读取什么……或者,植入什么。”
队员脸色变了:“你是说……活体实验?”
陈浩沉默片刻,低声说:“我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但我确定一件事——”
他指向远处观测哨顶部的天线阵列。
“那个装置,不是用来防御的。它是发射器。而且它的能量流向,始终指向地下深处。”
就在这时,无人机雷达捕捉到新的动静。
在观测哨西侧三百米处,一片塌陷的建筑废墟中,有一处地下空间正在释放微量辐射。强度极低,不足以触发警报,但却呈现出规律性脉冲。
每隔六分钟,脉冲就会增强一次,持续约三秒。
陈浩调出地图对比,发现该位置正好与基地早期绘制的“蚀智病毒首例感染点”坐标重合。
“这里……原本是个地下实验室。”他喃喃道。
队员正要说话,忽然抬手示意安静。
远处传来轻微的机械运转声——不是巡逻机器人,而是一种更低沉、更平稳的震动,像是大型冷却系统在运行。
陈浩迅速命令无人机回收,全员撤回通风井。
就在他们即将进入管道时,他最后回头看了一眼。
月光斜照在观测哨外墙,灰尘在光束中缓缓飘浮。而在一面破裂的金属板上,那个三角符号再次映入眼帘。
这一次,他看清了符号下方还有一行极小的蚀刻文字:
S-0 隔离级 样本储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