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棋理论文
文本一:《象棋研究》期刊论文录用通知(扫描件)
收件人:赵昭明
发件人:《象棋研究》编辑部
日期:20XX年X月X日
主题:论文录用通知及修改意见
赵昭明先生/女士:
您好!
您与陈放先生联合署名的论文《古典攻杀与现代防守的“势”之量化换算初探——基于实战棋局的数学模型构建》(稿件编号:XR-2XXX-088)已通过我刊评审,拟录用。
本文尝试以数学模型对象棋领域中传统的“势”的概念进行定量化描述,并与现代棋理中的子力价值体系进行换算关联,选题新颖,具有较高的理论创新价值和探索意义。
评审专家认为,该研究为理解象棋深层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虽部分假设与推导尚存争议,但无疑将引发学界的热烈讨论。
请根据附件的“修改意见”(主要涉及模型验证案例的补充及部分术语的严谨性修订),在15日内返回修改稿。修改通过后,将安排在今年第4期发表。
感谢您对《象棋研究》的支持!
【附件:评审专家修改意见(节选)】
- 专家A(赞同):思路极具启发性!“势”的量化是无数棋手梦寐以求的目标。文中提出的“势值系数”与子力价值浮动模型,虽显粗糙,但方向正确。建议补充更多不同开局、不同风格的典型棋局作为验证案例。
- 专家B(质疑):概念模糊,论证跳跃。“势”乃哲学与艺术范畴,强行用数学公式框定,无异于刻舟求剑,舍本逐末。文中模型建立在大量主观判断基础上,如何保证其客观性与普适性?
- 专家C(中立):一次勇敢的尝试。建议将“势值换算”明确界定为一种“辅助分析工具”或“评估参考系”,而非绝对标准。需加强与传统棋理(如形势判断原则)的对话,而非对立。
文本二:棋之家论坛热议帖(节选)
标题:【爆】赵昭明发论文了!要把“势”算出来!你们怎么看?
发帖人:吃瓜棋友
时间:论文录用消息泄露后
- 1L(楼主):RT!刚听到的消息!赵昭明和他教练陈放在《象棋研究》发了篇论文,搞了个什么“势值换算模型”,说能算出什么时候弃子取势是划算的!这特么可能吗?棋还能用公式下了?
- 5L:卧槽?真的假的?这哥们真是不走寻常路啊!从古谱打到AI,现在直接搞起理论研究来了?
- 12L(昵称:传统捍卫者):哗众取宠!歪门邪道!象棋的魅力就在于其不可完全量化的艺术性!什么狗屁模型,简直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
- 18L(昵称:数据帝):楼上别急着喷。如果模型真能建立,哪怕是初步的,也是革命性的进步啊!以后棋软评估局面是不是能更接近人类高手了?
- 25L:笑死,赵昭明自己下棋靠的不是感觉吗?现在反过来要用模型解释感觉?精分吗?
- 33L(昵称:某省队队员):内部消息,论文我看过一点。想法很大胆,但那个模型参数多得吓人,什么“主动权系数”、“空间控制权重”、“子力协调度”……感觉比AI还复杂,实战中用起来?
- 40L:坐等大佬解读。不过感觉棋坛要吵翻天了……
- 55L:我赌五毛,这论文会被喷成筛子。但万一……我是说万一,未来成了教科书呢?
文本三:苏晓月独家报道(《体育周报》电子版节选)
标题:颠覆与争议:赵昭明携手教练陈放,试图为象棋“势”之美学建立数学标尺
记者:苏晓月
导读:当大多数棋手还在棋盘上演绎“感觉”时,新锐国手赵昭明已与他的伯乐陈放教练,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的理论构建。他们联合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试图用数学模型破解象棋中最玄妙的概念——“势”。这一尝试,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引发了棋坛学术界的巨大震动……
(正文节选)
……在接受本报独家采访时,赵昭明坦言:“‘势’并非虚无缥缈的感觉。它通过子力位置、结构优劣、主动权归属等具体因素体现出来。我们的工作,就是尝试找到这些因素与最终胜率之间的关联,并赋予其相对权重,使其变得可描述、可比较,甚至可初步计算。”
陈放则补充道:“这并非要用模型取代棋手的天才直觉,而是希望为棋手,尤其是年轻棋手,提供一种理解复杂局面的辅助工具和训练思路。它更像是一副‘数学眼镜’,帮助你更清晰地看到棋局的内在脉络。”
然而,这一探索并非一帆风顺。论文在评审过程中便遭遇巨大争议。某位不愿具名的棋协元老痛心疾首地表示:“这是机械化、庸俗化象棋!如果一切都能计算,王再越、胡司令那些天外飞仙般的妙手还有什么价值?”
另一位资深理论工作者则持相反观点:“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量化研究。赵昭明的模型可能不完美,但方向值得鼓励。这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有些棋手‘感觉’就是好。”
无论如何,赵昭明和他的“势值换算”模型已经成功地将“棋理研究”这个话题,重新推到了公众视野之中。其引发的争论,关乎象棋的未来:它将坚守其纯粹的艺术与哲学高地,还是拥抱与科学深度融合的新时代?
文本四:赵昭明论文学习笔记(加密文件夹内)
- 文件名称:《势值换算》模型核心思想及推演笔记-绝密
- 内容摘要:
- 核心公式(初版):“整体势值(S)=Σ[子力类型系数(α)×子力位置权重(β)×子力活力系数(γ)]+主动权系数(δ)+空间控制系数(ε)+威胁系数(ζ)-弱点系数(η)”
- 关键参数释义:
- “β(位置权重)”:参考了古谱“车占要津”、“马跃河头”等概念,结合AI大数据对不同位置子力效率的评估进行赋值。
- “γ(活力系数)”:衡量子力活动范围及与周边子力配合程度,量化“子力协调”。
- “δ(主动权)”:量化行棋的自主性与逼迫性,参考了“先手”价值。
- “ε(空间控制)”:借鉴围棋“厚势”概念引用到象棋中,评估对棋盘关键区域的影响力。
- “ζ(威胁系数)”与“η(弱点系数)”:量化双方潜在的攻防价值。
- 换算应用:尝试定义“弃子取势”的盈亏平衡点。例如,弃一马(价值预设为-90点),若通过计算能换取总势值提升大于90点(如获得巨大主动权+空间控制),则判断为“划算”。
- 当前局限:
1. 参数赋值仍大量依赖高手经验判断及有限棋局统计,普适性有待验证。
2. 模型复杂,实时计算困难,目前仅适用于赛后复盘分析。
3. 无法完美量化诸如“棋感”、“灵感”、“赌博性招法”等人类特有因素。
- 未来方向:与AI深度合作,利用其海量对局数据优化参数;开发辅助分析软件,帮助棋手训练“势”的评估能力。
(笔记中包含了大量手绘的棋局示意图,旁边标注着密密麻麻的势值计算草稿。)
文本五:加密通讯记录(片段)
发送者:Lin.X.Q
接收者:Brother-Z
时间:论文正式发表后次日
内容:
论文已公开发表,引发巨大争议。附文件为论文全文及赵昭明私人推演笔记(已全部拍照)。其理论核心在于那套参数体系与换算公式。笔记显示,目前模型仍粗糙,但框架已立,尤其“弃子盈亏平衡”模型极具应用潜力。争议越大,关注度越高,其理论价值也随之提升。是否需开始接触期刊及学术圈,为后续“接收”或“质疑”该理论做准备?
状态:已加密发送/阅后即焚
回复(迅速):
发送者:Brother-Z
接收者:Lin.X.Q
内容:
材料收到。做得很好。暂不必主动接触学术圈,让争议自然发酵。注意收集学界、棋坛各方反应,尤其是那些激烈反对的意见。赵的私人笔记价值极高,其中提到的“局限”正是我们需要重点攻克并未来可能宣称“由我们完善”的方向。保持静默,继续观察。下一步指令将侧重于如何将这些“公开”的理论,“巧妙”地转化为我们的资产。
状态:已加密接收/阅后即焚
文本六:陈放与赵昭明的深夜谈话
陈放晃动着手中的期刊清样,脸上带着疲惫却又兴奋的笑容:“反响比预想的还要激烈。骂的和赞的,都快打破编辑部电话了。”
赵昭明看着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讨论,神情平静:“有争论,方显其价值。若人人认同,要么是常识,要么是谬误。”
“害怕吗?”陈放问,“很多人说我们动摇了象棋的根基。”
赵昭明摇头:“非是动摇,乃是深挖。正如古人观星,初时只觉玄奥神秘,待发明了窥镜,方知宇宙浩瀚,规律可循。我们所做之事,不过是为后人打造一副能更清晰窥见棋道之美的‘窥镜’罢了。知其然,亦可知其所以然。”
他顿了顿,看向窗外沉沉的夜色:“况且,真正的棋道,岂是一个初步的模型所能穷尽?它只是指出了方向,证明了某种可能性。未来的路,远比这模型复杂万倍。”
陈放点头,神色欣慰:“你能这样想,我便放心了。记住,我们点燃这把火,不是为了烧毁什么,而是为了照亮前路。哪怕只能照亮一步,也值了。”
论文发表了,争论开始了。
但赵昭明知道,这仅仅是开始。理论的种子已经播下,它将在赞誉与诋毁的浇灌下,顽强地生长。而他和陈放,以及所有关注于此的人,都将见证它最终会长成何种模样。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