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元丰年间,东京汴梁,贡院街。
每逢科举之期,这条街便汇聚了四方赶考的举子,客栈爆满,书声琅琅,空气里都浮动着墨香与功名的焦灼。然而近来,贡院街却笼罩在一片诡异的氛围中。不是闹鬼,却比闹鬼更让人心烦意乱——隐私成了最奢侈的东西。
举子甲昨夜挑灯夜读时,对隔壁房一位姑娘起了些慕艾之心,不过是在窗前多望了几眼,今日一早,整条街的书生都在传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细节描绘,宛如亲见。举子乙与同窗私下议论某位主考官员可能偏好某种文风,不过饭后闲谈,不出半日,那主考官的管家竟寻上门来,言语间颇有敲打之意。更有人梦中呓语,抱怨考题太难,翌日便发现被人用墨汁在房门上画了只大大的乌龟,旁边写着“蠢材畏考”……
流言蜚语,精准打击,来源成谜。一时间,贡院街人人自危,交谈不敢高声,行事愈发谨慎,生怕心底一点私密念头,转眼就成了公众笑谈。人们私下议论,莫非是出了专爱窥人隐私、搬弄是非的“小人精”?
穷书生柳明宣,来自京东路,赁住在贡院街最里头一家便宜客栈的阁楼。他囊中羞涩,却心志高远,日夜苦读不辍。这夜,他正对着一盏昏暗的油灯研读《孟子》,忽觉灯焰猛地一跳,光影摇曳间,似乎有个小小的、毛茸茸的影子在墙壁上一闪而过,伴着一阵极轻微的、如同猴子嬉笑般的“吱吱”声。
柳明宣心中一动,想起幼时在乡野听过的志怪传说,有一种名为“灯猴”的小精怪,喜藏身灯盏火光之中,以窥探他人隐私、散播流言为乐。他不动声色,假意困倦伏案假寐,眼角余光却紧紧锁定那盏油灯。
果然,不到一炷香的功夫,那灯焰又不安分地跳动起来。这一次,他看得分明,一个约莫三寸高、形似小猴、通体散发着朦胧黄光的小东西,正从灯焰核心探出半个身子,一双灵动狡黠的眼睛,滴溜溜地打量着伏案的柳明宣,又侧耳倾听他均匀的呼吸(假装的),脸上露出拟人化的、恶作剧得逞般的坏笑。
柳明宣猛地坐起,出手如电,并非去抓那虚无的灯焰,而是将早已准备好的一本厚厚《论语》猛地合上,正巧将那跳跃的灯焰连同那小东西可能的退路罩在书下!只听“吱”的一声惊叫,那黄光小猴竟真的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困在了书册投射的阴影里,左冲右突,无法钻回灯中。
“果然是你这厮在作祟!”柳明宣低喝道。
那灯猴被困,惊慌失措,连连作揖求饶:“书生饶命!书生饶命!小猴再也不敢了!”
柳明宣并未动怒,反而觉得这小精怪颇有意思。他沉吟片刻,问道:“你既以窥秘为乐,可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下一句为何?‘仁者爱人’出自《论语》哪一篇?”
灯猴一愣,它只爱听墙角隐私、男女八卦、抱怨牢骚,何曾关心过圣贤章句?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问住,顿时抓耳挠腮,答不上来。
柳明宣见状,心中已有计较。他移开书册,却未放灯猴自由,而是将其引至自己那堆满书籍的简陋书架前,指着那些经史子集道:“你既喜‘听’,我便让你听个够。这些书中,藏着古往今来圣贤的教诲、英雄的传奇、天下的奥秘,比那些街谈巷议、闺房私语,不知精彩博大多少倍。你何不听听这些?”
起初,灯猴只是迫于无奈,蜷缩在书架上,百无聊赖地“听”着柳明宣朗朗的读书声。但听着听着,那精妙的义理、磅礴的历史、奇诡的志异,渐渐吸引了它的注意。它开始主动钻进书页的缝隙,沉浸在那由文字构筑的浩瀚世界里。它听到了孔子的叹息,庄子的逍遥,太史公的愤懑,李太白的狂放……与之相比,之前它所痴迷的那些凡人琐碎的秘密,顿时显得无比苍白乏味。
久而久之,灯猴不再外出窥探,也不再散播流言。它整日沉浸在书海之中,不仅“听”完了柳明宣的所有藏书,甚至还能在他遇到疑难时,从某本书的角落里“钻”出来,精准地复述出相关段落,或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它那身朦胧的黄光,也变得沉静温润,仿佛沾染了书卷气。
贡院街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人们只当那“小人精”已然离去。唯有柳明宣知道,他多得了一位无声的“博学之友”。
这一夜,柳明宣为一处关于上古神话的注解与同窗争论不下,灯猴忽然从一本极其古旧的、关于山海异闻的残破笔记中钻出,若有所思地道:“书生,你等所言‘混沌’,‘饕餮’之类,我在此书残页中,似乎读到过另一种描述,并非全然天生地养,倒像是……被某种‘外来的污秽’所侵染、扭曲而成……”
它努力回忆着,断断续续地复述那残破笔记上的零星字句:“……其气晦暗,如墨滴清水,侵染万灵,改易心志,扭曲形骸,谓之……‘灵蚀’……源自天外,非此界之物……”
柳明宣闻言,悚然一惊。他接过那本残破笔记,只见灯猴所指的那几页,字迹潦草模糊,多有虫蛀水渍,关于“灵蚀”的记载残缺不全,但其描述的某些特征,如侵蚀心智、扭曲形态,与近来一些难以解释的怪异现象,隐隐有着可怕的关联。
“灵蚀……” 柳明宣默念着这个陌生的词,看着灯猴那变得严肃的小脸,心中升起一股莫名的寒意。他意识到,这只沉迷书海的小精怪,或许在无意间,触碰到了一个被尘封在历史角落、却可能关乎世间安危的可怕秘密。
---
妖谱诠释:
· 妖物:灯猴(精怪·知识窥探者) ·出处: 民间有“灯花婆婆”、“影魅”等传说,多与灯火、影子相关。本章创造“灯猴”形象,融合其“窥秘”(源于灯火能照见暗处)与“猴性”(活泼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塑造一个以窥私散谣为乐,却能被知识驯化的独特精怪。 ·本相: 生于凡人聚集之地,由灯火精气混杂着人们的窃窃私语、隐私欲望等意念凝结而成的弱小精怪。形体微小,可藏身灯焰,行动如光似影,能窥听人心浅层思绪与私下言论,并以此为食(精神能量)。本性不恶,但顽劣好事,缺乏是非观。畏惧强光、正气凛然的呵斥,亦能被更高级的精神食粮(如深刻的知识、真挚的情感)所吸引和转化。 ·理念: 窥私弄舌终是浅,求知明理方为深。 灯猴的转变,生动地说明了精神追求的高低之别。从低级的窥探隐私、搬弄是非,到高级的探索知识、追求真理,其自身的形态与能力也发生了积极的升华。本章通过灯猴之口引出的关于“灵蚀”的零星古籍记载,是主线剧情的一个重要推进。它表明,灵蚀的存在并非空穴来风,在历史文献中早有隐晦提及,其“天外来源”、“扭曲侵染”的特性得到初步揭示,为后续探寻其根源与应对方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文献线索,也将看似无关的单元剧情节与宏大的主线紧密勾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