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书名:开元十六年 作者:方小相 本章字数:1298字 发布时间:2025-09-30

序言:为何是开元十六年(728年)


大唐的历法翻到开元十六年时,连史官的笔都显得有些平淡。这一年没有值得大书特书的盛事——三年前李隆基封禅泰山的祭天烟火早已散尽,泰山脚下的石刻还留着“盛世”的印记,却再无新的盛典添彩;十年后高仙芝远征小勃律、扬威西域的捷报尚未传来,西域的风沙还没裹着大唐铁骑的威名吹回长安;更不必说十七年后安史之乱的烽火,此刻连一点火星都藏在无人察觉的角落里。


长安的朱雀大街依旧是老样子,清晨的晨光刚漫过坊门,载着丝绸与瓷器的马车便碾着青石板而过,车轮声混着坊市商贩“卖胡饼”“售蜀锦”的吆喝,热闹得能漫到皇城根下;洛阳的漕运码头也堆着江南来的粮米,漕工们扛着粮袋穿梭,汗水滴在运河里,溅起的水花里都透着“稻米流脂粟米白”的富足;皇城深处的梨园更不必说,李隆基握着玉笛的指尖轻颤,《霓裳羽衣》的新谱从笛孔流出,乐工们跟着旋律起舞,丝竹声盖过了殿外偶尔传来的奏事声,把“盛世”的模样唱得真切。


连朝堂上的争论,都带着几分盛世惯有的温和。宰相们议漕运、论农桑,即便意见相左,也不过是执笏争辩几句,终会以“为天下苍生计”收尾;边镇送来的奏折,字里行间都是“边境无虞”“百姓安乐”,偶有小股吐蕃骑兵袭扰,也只被归为“疥癣之疾”,没人会为此皱紧眉头。在当时所有人眼里,这不过是开元盛世里又一个寻常的年份,像长河里的一朵浪花,转瞬便会被更繁华的日子淹没,不值得被单独拎出来,写进厚重的史书里。


可偏偏是这“平淡”,藏着开元盛世最隐秘的褶皱。府兵制的残痕还没被募兵制彻底覆盖,河西军营里,府兵后代握着生锈的弓,与临时招募的流民兵站在一起,“兵农合一”的旧制早已名存实亡;边镇的军权已悄悄越过中枢的红线,陇右节度使王君㚟凭着虚报的战绩求增兵,中枢的圣旨竟默许他亲自挑选兵卒,“中枢统御边镇”的规矩,已开始松动;张九龄刚从洪州回长安,他的笔锋还能抵挡住奸佞的苗头,却挡不住皇权对边镇的纵容;李隆基的玉笛吹得愈发精妙,梨园的乐声里,早已漏出了皇权懈怠的影子——他看得见梨园的繁华,却看不见河南道涌入洛阳的流民,更看不见流民背后,均田制崩坏、土地被豪强兼并的真相。


就像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路人只看见它的枝叶遮天蔽日,却没人察觉,地下的根系已在干旱与虫害里悄悄枯萎。开元十六年,便是这棵“盛世之树”拐点前的最后一个平静之秋。它没有站在盛世的顶峰,也没有跌入衰落的谷底,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繁华表象下的所有隐患:皇权的懈怠、相权的挣扎、军事的困境、民生的苦难、边镇的野心。


后来人读开元盛世,总爱盯着封禅的盛典、西域的大捷,却容易忽略这一个个“平淡年份”里的细节。就像黄仁宇写《万历十五年》,从看似寻常的一年里,写透了明朝的制度积弊;开元十六年的价值,也正在于此——它让我们看清,所有王朝的衰落都不是突然降临的,而是从无数个被忽略的“平淡”里,那些小隐患慢慢积累、小裂痕渐渐扩大,终有一天,撑破盛世的表象,把曾经的繁华,变成历史里一声悠长的叹息。


读懂了开元十六年,才算读懂了开元盛世的“完整模样”——不仅有朱雀大街的热闹、梨园的丝竹,还有河西军营的无奈、竟陵茶农的苦难,更有那些藏在平静之下,终将改写大唐命运的暗流。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开元十六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