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制氧机
李公子前一晚就安排人手去县城搜集所需材料,幸运的是,这些材料并不罕见,当他们绘制完设计图纸时,小福就来报告说所有物品都已齐备。
随后,他们带着图纸和材料转移到了江南医院,并占用了一间医学实验室作为工作场地。
项目的首个步骤是制作漆包线,这是后续绕制线圈以产生电磁效应的基础。
漆包线主要由导线和外部绝缘层构成,通常情况下,导线会选择铜材质,但李公子难以找到足够细的铜丝。
不过,在大明时期,高级刺绣中广泛使用了金银线织物,这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昆山就有专门生产各种金银线的店铺,无论是金线还是银线,圆形或扁平形状的一应俱全。
最终,李公子决定采用银线,因为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至于绝缘层的处理则相对复杂一些,由于尚未掌握树脂材料的技术,李公子只能采取较为传统的油性漆包方法,即在导线上多次涂抹桐油。
然而,这种直接涂覆的方式存在耐磨性不足的问题,不适合直接用于绕组为此,还需要额外添加一层由高质量细棉纱制成的包裹层来增强保护效果。
法拉第当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这可不是个简单的事儿,李公子暂且不说,就连张鉴这个发明家,一开始干起来也不太利落。
好在有外科圣手李沦溟在,李主任的这双手,那真叫一个巧,比起绣娘来还要巧妙几分。
瞧他,先是从线圈里小心翼翼地抽出纤细的银线,接着对其进行淬火烤软处理,然后呢,拿起一把比牙刷还小的细毛刷,仔仔细细地给银线刷上桐油漆。
刷好漆的银线,被放在盖着厚布的铜制烤火盘上慢慢烘干,等烘干之后,又刷一遍桐油,再接着烘干,如此这般,反复三次之后,就可以进行缠绕棉纱的操作了。
张鉴依照图纸,着手制作一个木盒子,还有一个方形木框。
然后李铭把几根铅錾的笔芯拆下来,和竹丝炭放在一起捣碎、过筛,之后,以适量的鱼鳔胶作为粘合剂,制成弯曲雨伞柄状的棒坯。
烘干之后,再把棒坯放入锅炉中,经过长时间的高温炙烤,使其形成一种类似陶瓷的质感,这样就算完成可以使用了。
医院配备带风箱的锅炉房,这可解决了不少难题。
下午,漆包线制作完毕。
在李公子的指挥下,李沦溟把导线均匀地缠绕在方形木框外,每一圈都缠得极为紧密。
李铭接过木框,满意地点头称赞:“这简直像艺术品,李主任手艺真不错。”
“就靠这个能发电?”李沦溟满脸怀疑,他觉得发电这种事,怕是只有雷公电母才有本事做到。
毕竟除了带来诸多奇迹的李公子,要是换个人跟他说用这么简陋的东西能发电,他准得骂街。
“这就让你见识见识!”李铭吩咐一声,张鉴便捧着个木盒放到桌上。
李沦溟看到木盒里,有一根带摇把的铁轴,铁轴上还绑着一块镇纸大小的石头。
这并非最优设计,而是制作最简单的验证方案,时间紧迫啊。
随后,张鉴接过木框放进箱子里。
啪的一声,装置严丝合缝地卡在了木箱内壁预留的凹口处,不得不说,这年代发明家的手艺着实厉害,毕竟,没有精湛的手艺,又怎能成为发明家呢?
接着,他端起一碗猪油,拿起毛刷,仔细地往铁轴和木孔处刷上一层油,以此来达到润滑的效果。
与此同时,赵士祯从木框两头预留的小孔中,小心地引出银线的两头,然后将其缠绕在两根筷子粗细的碳棒上。
“拉上窗帘!”李公子下达指令,随后戴上厚厚的杜仲胶手套,此刻,他的心激动得砰砰直跳,暗自思忖:老子还没造出蒸汽机,没想到倒先搞出发电机了。
“摇起来!”李铭高声下令。
齐大郎也戴着手套,缓缓转动铁轴的摇把,而铁轴上绑着的石头也随之缓缓转动起来。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昏暗的房间中,李铭一只手擎起一根碳棒,慢慢将其靠近另一根碳棒。
在场的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屏住呼吸,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当两根碳棒之间的距离还有一寸时,忽然,两个棒尖之间拉出了一道蓝色的电火花,这突如其来的景象,将在场的几人都吓得一跳!
“成功了!”齐大郎和张鉴激动地呼喊出声。
不过,两人很快便克制住了过度的兴奋情绪,毕竟此刻的他们尚未充分认识到,这看似简单的一道电弧,对于整个人类而言,究竟有着怎样深远且重大的意义。
“闪电!”李沦溟的反应则截然不同,他瞬间双膝跪地,眼中满是惊愕与震撼,仿佛看到了世间最为不可思议的景象,“公子竟然真的将闪电创造出来了!”
说着,他竟朝着李铭恭敬地行起了顶礼膜拜之礼,口中还喃喃说道:“怪不得公子如此超凡神异,原来竟是雷公下凡啊!”
“我还电母呢,快站起来,别在这儿丢人现眼。”李铭无奈地翻了个白眼,倒也没有过多地与他计较。
此时的李公子心情格外舒畅,世界上第一台直流发电机在他的努力下成功诞生了,这意味着他迈出了具有开创性的一步,在未知的科学领域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心中暗自想到,对不起了,小法同志,以后电容单位说不定就得改成“李”了。
在测试手摇发电机能够正常工作之后,李公子趁势而上,果断地指挥护卫拉开窗帘,然后将一口水缸抬至合适位置。
水缸之中盛着温热的开水,一切准备就绪,李公子戴好口罩,在一旁有条不紊地指挥着。
张鉴小心翼翼地往水缸里添加芒硝,每一个动作都十分谨慎,生怕出现任何差错,而齐大郎则手持木棍,缓慢地搅动着水缸里的液体。
等水里慢慢出现沉淀,且水温完全降下来后,把水舀到瓷盆里,接着,将两根碳棒固定在细木板上,让大头朝下放进盆中,好似钓鱼一般。
之后,把两根竹管套在碳钩上,竹管另一头各自套上猪尿泡,再用绳子系紧。
摇动发电机摇柄,竹筒很快发出轻微咕噜声,如同水开了似的,两个原本瘪瘪的猪尿泡逐渐充盈起来,左边那个充气速度快很多,还产生强烈升力,若不是李铭及时按住,搭在盆沿上的细木板都能被带飞。
几人开心地笑了,他们明白电解成功了,过了差不多一个时辰,另一个猪尿泡才充满气。
朝取灯儿上喷些里面的气体,火光瞬间变亮,确实是氧气,至于氢气,李公子没勇气验证,直接让弟子到室外放掉拉倒。
只是这样制氧效率极低,一个时辰才能装满一个足球大小的尿泡,实在不够看。
李公子资金雄厚,做事毫不吝啬成本,当下便召集工匠,迅速赶制出十台升级版的制氧机。
张鉴对制氧机进行改良,把摇柄改为齿轮传动的脚蹬式,还优化了磁铁与线圈的设计,大幅提升了制氧效率。
李铭估算后觉得这些应该够了,若不够还可再添机器,毕竟李公子财力充沛,昆山县人力充足,同时开动一百台制氧机都轻松自如。
随后,昆开司安排二十条大汉轮班制氧,将制好的氧气收进羊皮袋,供林中丞使用,这种羊皮袋是制作皮筏子的材质,用整张羊皮制成,大小与米袋相近,功用堪比二三十个猪尿泡。
昆开司的抗洪物资储备愈发丰富,所需之物皆能随时获取,当羊皮囊的气孔通过杜仲胶皮管与同材质的简易氧气面罩相连,一套简易却实用的吸氧装置便大功告成。
李铭先是把面罩罩在了自己脸上试着戴了下,也不太确定是不是心理层面的影响,当那丝丝气体缓缓喷进口腔与鼻腔之中,他顿时觉得整个人都清爽了许多,精神也为之一振。
“当下也只能先这么将就着了。”李铭一边说着,一边小心翼翼地把两边带有开孔的面罩给林润轻轻戴在脸上,随后还特意叮嘱一旁的护士,一定要仔细地帮林润系好带子,可别马虎大意了。
说实在话,李铭心里也没底,不知道忙活这一阵儿到底有没有实际作用,不过,当看到林润已然戴上了这堪称世界上首个简易氧气面罩时,他内心好歹踏实了一些,感觉至少是做了点有用的事儿吧。
好在负责治疗的三位神医在应对烧伤状况这方面确实颇有手段,经验很是丰富,而且林中丞此次烧伤的情况相对还算比较幸运,主要受伤部位集中在躯干部分,面部只是稍有灼伤,并无大碍。
再加上有李沦溟祖传下来的烫伤膏辅助治疗,如此一来,林润那张原本英俊的脸庞应该基本能够保住,不至于破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