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早已退去,取而代之的是基地穹顶外层防护罩启动后泛起的淡蓝色微光。那层光线透过通风井口斜洒下来,在金属地面上划出一道冷冽的斜线,像一把未出鞘的刀。
指挥室的主控台前,秦烈的手指在虚拟界面上滑动,调出上一晚所有监控数据流的最终汇总。屏幕中央,一段锯齿状波形被单独剥离出来,边缘闪烁着系统自动生成的红色警戒框。他没有立即放大分析,而是先点开神经元培养皿的实时影像——膜状物已覆盖玻璃内壁三分之二区域,其表面突触结构正以每分钟0.7次的频率同步脉冲。
“它在学习。”他低声说,声音并未传向任何人,更像是对系统本身的警告。
门开启时带进一股轻微气流,林雪走进来,作战服肩部还残留着昨夜归队时沾上的灰烬。她站在秦烈身后半步距离,目光扫过那串异常编码的截图。
“陈浩的状态稳定。”她说,“但脑电图仍有轻微θ波残余震荡,幅度不足峰值的百分之三。”
秦烈点头,关闭画面。“今天会议的主题不是追查源头,而是切断连接。”
林雪眉梢微动:“你是想反向干扰?”
“不是‘想’,是必须。”他转身走向会议室通道,“他们已经盯上我们了。天线转向不是巧合,冷却系统频率提升也不是。对方在测试响应阈值——就像敲击一口钟,看哪一声能引起回响。”
会议室灯光逐排亮起,映照出早已等候在此的几道身影。张峰坐在技术席首位,手中握着一支拆解到一半的信号接收器;李薇面前摊开着三份血清样本报告;陈浩则立于数据终端旁,指尖轻点屏幕,将昨夜采集的所有频段信息重新分类标记。
秦烈落座,没有寒暄。
“从现在起,侦察任务暂停一级接触。”他说,“我们不再派人靠近观测哨。接下来的目标,是让那个信号源‘失声’。”
周敏抬眼:“你是说……主动压制?”
“准确地说,是欺骗。”秦烈调出三维模型,塌陷废墟下方的空间轮廓再次浮现,“它的唤醒周期是六分钟一次,持续三秒。这意味着控制系统存在延迟窗口。如果我们能在它下一次激活前,注入一段伪造的静默反馈信号,就有可能让它误判环境安全,延长休眠期。”
林雪皱眉:“可这需要精准预测它的启动时刻,哪怕误差超过0.5秒,都会暴露我们在反向追踪。”
“所以我们不靠人力预测。”秦烈指尖轻点,空间界面悄然展开,“我用科技芯片融合系统逆向解析了那段锯齿波,生成了一个模拟应答模块的初步蓝图——它能模仿目标信号的神经耦合特征,但附加一个衰减延迟程序。”
张峰眼睛一亮:“你是想让它‘听’到自己发出的声音,却比实际慢半拍?类似声波回音陷阱?”
“正是。”秦烈将蓝图投射至中央面板,“这就是干扰行动的核心:非武力、远距离、心理层面的错位打击。我们要让它怀疑自己的感知。”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
李薇率先开口:“但如果信号本身具备进化能力呢?一旦它识别出这是伪造响应,会不会反过来调整攻击模式?”
“会。”秦烈坦然承认,“所以这只是第一阶段。真正的复合策略,还包括环境误导。”
他切换画面,展示无人机最新热力图。“敌方外围布设有动态巡逻机器人,依赖红外与震动传感。如果我们同时释放一组低频干扰波,并配合地下管道蒸汽排放节奏制造虚假人形热源,就能诱导它们误判入侵方向。”
周敏迅速理解:“相当于双管齐下——一边骗它的‘大脑’,一边骗它的‘眼睛’。”
“没错。”秦烈看向张峰,“装置改装交给你。时间窗口只有48小时。”
张峰深吸一口气,打开随身工具箱。“难点在于振荡器稳定性。普通元件撑不住4.5Hz以上的连续输出,容易引发谐频泄露。”
秦烈起身,掌心浮现出一块银灰色金属残骸,表面布满细密裂纹,内部隐约可见晶格状结构。
“用这个。”
张峰瞳孔微缩:“量子谐振仪核心?你居然留着这种东西……”
“前世实验室事故前最后封存的样品。”秦烈将其递过去,“拆解时小心,只剩三分之一可用。”
张峰接过,手指摩挲着边缘断裂处,忽然察觉一丝异样震动——极其细微,像是某种共振正在通过金属传导。
他低头查看腕表内置频率计,读数跳动了一下:4.8Hz → 5.1Hz → 回落至4.8Hz。
“奇怪……”他喃喃,“怎么跟昨晚的数据波动这么像?”
秦烈眼神一凝,立刻调出工坊监控记录。就在刚才那一瞬,干扰原型机电源接通瞬间,设备基座确实产生了一次0.3Hz的垂直震动,持续0.9秒。
“不是巧合。”他说,“两地之间存在物理共振链。可能是地下岩层传导,也可能是共用同一套废弃管网系统。”
张峰迅速记录下参数,开始绘制电路重构图。秦烈站在一旁,将反制算法输入系统。当最后一行代码确认完毕时,界面忽然闪了一下。
一行字符无声浮现:
S-0……协议唤醒中……
又瞬间消失。
秦烈猛地抬头,环视四周。无人注意到这一幕。系统日志显示无外部访问,权限追踪亦无异常。
他不动声色地退出界面,心底却已拉响警报。
——系统为何会自主记录这段信息?
与此同时,医疗站内,李薇正将微量血液样本注入培养皿。那是从陈浩体内提取的抗体因子,经过空间加速培育后,已形成初步稳定的神经屏蔽素原型。
显微镜下,药剂与膜状物接触的瞬间,后者边缘骤然收缩,在圆形培养基中央留下一个清晰的环状空白区。
她屏住呼吸,反复比对三次结果。
“它排斥这个成分……”她低声自语,“说明它的结构依赖某种特定频率维持活性。而我们的药剂,恰好能打断那种共振。”
她立即着手配置皮下注射贴片,每片含0.2毫升原型药剂,附带微型温控释放机制。首批二十套成品整齐排列在冷藏托盘中,表面印着唯一的编号:NS-B1。
“如果信号的本质是一种生物电磁场……”她喃喃,“那我们就给神经系统穿上一层隐形护甲。”
傍晚时分,干扰装置原型机完成初装。外壳采用多层复合吸波材料压制而成,散热孔伪装成锈蚀斑块,整体外形如同一段废弃管道接头。
张峰启动测试程序,低频发生器缓缓运转。示波器上,一条平稳的4.7Hz正弦波逐渐成型,精准锁定θ波区间。
“成功了。”他松了口气,擦去额角汗水。
就在此刻,仪器基座再次传来轻微震颤。
这一次,频率计明确显示:+0.3Hz。
张峰盯着读数,眉头紧锁。他调出昨日地下实验室冷却系统的震动记录,两组数据并列对比——波形形态、相位差、增幅曲线,完全吻合。
“这不是被动响应……”他猛然意识到,“是我们这边的启动,触发了那边的同步变化。”
他抓起通讯器,声音压得很低:“秦烈,我觉得问题不在‘干扰’能不能成功——而在于,一旦我们开始发射信号,就会变成它新一轮唤醒的开关。”
话音未落,主控台警报灯无声亮起。
神经元培养皿监控画面中,膜状物突然剧烈波动,所有突触同时放电,形成一圈向外扩散的环形电波。
而在遥远的地下旧址深处,观测哨顶部的天线阵列再次缓慢转动,角度精确调整至17.3度,正对基地主能源塔。
冷却系统的震动频率,第三次提升了0.3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