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
书名:开元十六年 作者:方小相 本章字数:2836字 发布时间:2025-10-02

第一章 李隆基:梨园里的帝王与朝堂外的皇权(中)


九月的圣旨像一颗石子,在中书省的官员堆里砸出了涟漪,却没在长安的繁华里激起半点水花。王君㚟派来的使者捧着谢恩的表章进了城,表文里把“忠君报国”写得情真意切,还附了十匹从吐蕃“缴获”的良马,李隆基见了龙颜大悦,特意让使者在梨园候着,等自己教完乐工新曲,便亲自召见。


可没人知道,那十匹良马根本不是什么“战利品”,是王君㚟用三百石粮米从西域马商手里换的——陇右的粮草本就紧张,新募的两千兵卒还等着发粮,他却先挪了粮米买马讨好皇帝。这事被兵部的主事查了出来,写了奏疏想递上去,却被兵部尚书拦住了:“你这是想断了王节度使的路,还是想扫了陛下的兴?如今陛下只信‘边镇安稳’,你递上去,轻则贬官,重则丢命,何苦来哉?”主事捧着奏疏,手指攥得发白,最后还是把折子压在了案底——在这开元十六年的秋天,“说实话”,比“办错事”更危险。


这边朝堂上的人忙着“装糊涂”,那边李隆基正忙着给梨园添新东西。十月刚到,他就传了旨意,让少府监的玉匠赶制十支“流云玉笛”,笛管要选西域进贡的羊脂玉,管身上要刻上《霓裳羽衣》的乐谱,还得嵌上细小的珍珠,“要配得上朕的新曲,也配得上梨园的景致”。少府监的监正接了旨,犯了难——西域羊脂玉本就稀缺,去年宫里造器物已经用了大半,如今要凑十支笛管的料,得从各地府库调运,至少要三个月才能凑齐。


他硬着头皮去梨园奏报,想请皇帝宽限些时日,可刚踏进殿门,就看见李隆基正围着新造的“凤首箜篌”打转。那箜篌的琴首雕成凤凰模样,羽毛上涂了金粉,阳光透过殿窗洒在上面,亮得晃眼。李隆基伸手拨了拨琴弦,清越的声音飘了出来,他笑着对身边的乐工说:“你看这箜篌,比去年那把强多了,明日奏《霓裳羽衣》,就用它来伴舞。”


直到监正躬身行了三次礼,李隆基才转过头,语气里带着几分不耐烦:“何事?”监正连忙回话:“陛下,流云玉笛所需的羊脂玉稀缺,各地府库调运需三月,恐难尽快完工,望陛下宽限。”


李隆基皱了皱眉,没接话,反而走到琴案边,拿起一支旧玉笛:“去年造这支笛,不过用了一个月,怎么今年要三个月?是少府监不用心,还是玉匠偷懒?”监正吓得连忙跪下:“臣不敢!实是玉料不足,需从江南、西域调运,路途遥远,故而耗时久。”


“路途遥远?”李隆基放下玉笛,语气沉了下来,“漕运码头堆着那么多粮米,驿路也通畅,怎么调些玉料就难了?你回去告诉玉匠,朕限他们两个月内完工,若是误了上元节的宴饮,你这个监正,就不用当了。”


监正不敢反驳,只能磕头应下,退出殿时,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他心里清楚,皇帝根本不管玉料有多难凑,也不管少府监要为此调动多少人力物力,他只想要那十支嵌着珍珠的玉笛,只想要上元节宴饮时,大臣们惊叹的目光——如今的李隆基,早已把“帝王的体面”,放在了“政务的务实”之上。


这事传到高力士耳朵里时,他正在给李隆基整理案上的奏疏。那些奏疏堆了半尺高,有兵部关于边镇粮饷短缺的急报,有户部关于河南流民安置的请示,还有工部关于河工修缮的方案,可李隆基连翻都没翻,反而让高力士把王君㚟的谢恩表章找出来,再读一遍。


高力士捧着表章,声音平缓,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他知道少府监为了凑玉料,已经给江南的府尹发了文书,让他们暂停修缮堤坝,先把府库里的玉料运去长安——江南的堤坝去年就漏了,今年汛期刚过,本该趁秋冬修缮,可如今为了造玉笛,竟把这事搁了下来。若是明年汛期再来,堤坝垮了,江南的百姓又要遭灾,到时候流民只会更多。


等读完表章,李隆基靠在软榻上,闭着眼回味:“王君㚟倒是懂事,知道朕喜欢什么。”高力士犹豫了半天,还是轻声说:“陛下,少府监为了造玉笛,让江南暂停修缮堤坝,江南府尹已递了奏疏,说堤坝不修,明年恐有洪涝之患。”


李隆基睁开眼,摆了摆手:“洪涝是明年的事,明年再修也不迟。如今上元节的宴饮才是要紧的,要是笛管赶不出来,宴上没了新乐器,岂不让百官笑话?再说江南富庶,即便有洪涝,府库也能应对,不必担心。”


高力士没再说话,只是默默把江南的奏疏放在了最底下。他跟着李隆基三十多年,从李隆基还是临淄王的时候就跟着,见过他意气风发的模样,也见过他勤勉理政的日子,可如今,这位帝王眼里,只有梨园的丝竹、宴饮的体面,那些关乎百姓生计、王朝安稳的事,反倒成了“无关紧要”的琐事。


十一月的长安更冷了,梨园里却依旧热闹。李隆基让人在殿内架了十多个鎏金铜炉,炉里燃着上好的木炭,殿内暖得能穿单衣。他从民间选了五十个十岁以下的乐童,亲自教他们吹笛,若是哪个乐童学得快,他就赏些锦缎、点心,殿内满是乐童的笑声和丝竹声,连殿外飘落的雪花,都像是被这热闹烘得温柔了些。


可这份热闹,却没传到紫宸殿。按规制,十一月该召开“冬防议政”,商议各地的防寒措施和来年的春耕,可李隆基传了旨意,说“梨园乐童初练,需朕亲自教导”,把议政的日子又往后挪了。源乾曜实在坐不住了,带着户部、兵部的官员去梨园求见,想趁皇帝有空,把政务议了。


他们在殿外站了一个时辰,才等到高力士出来传话:“陛下说,今日要教乐童吹《霓裳羽衣》的片段,没时间见诸位大人,政务的事,等明年开春再议。”


源乾曜气得脸色发白,户部侍郎裴耀卿忍不住说:“如今河南的流民还没安置好,陇右的粮饷还没拨下去,江南的堤坝还没修缮,怎么能等到明年开春?陛下要是再不管这些事,恐生变故啊!”


高力士叹了口气,压低声音说:“裴大人,不是咱家拦着,是陛下实在不愿听这些。去年御史进谏,被贬去了岭南,今年谁还敢多说?诸位大人还是先回去吧,等陛下心情好了,再慢慢奏报。”


源乾曜看着殿内飘出的丝竹声,心里满是无力。他想起开元初年,李隆基为了商议春耕,能在紫宸殿和大臣们议到深夜,连饭都顾不上吃;可如今,为了教乐童吹笛,连关乎天下的政务都能搁置。这十六年,盛世是真的,可帝王的变化,也是真的。


他们只能转身离开,寒风裹着雪沫子打在脸上,像针扎一样疼。裴耀卿边走边说:“如今边镇权重,民生堪忧,陛下却只顾着梨园,再这样下去,这开元盛世,怕是要保不住了。”源乾曜没说话,只是攥紧了手里的笏板——他知道,裴耀卿说的是实话,可在这开元十六年的冬天,没人能叫醒一个沉迷于丝竹的帝王,也没人能挡住那些悄悄蔓延的隐患。


而殿内的李隆基,还在握着乐童的手腕,教他们吹笛。他看着乐童们认真的模样,听着婉转的笛音,心里满是满足。他觉得,自己不仅开创了盛世,还留下了传世的音律,将来史书上,一定会把他写成“既懂治国,又通音律”的贤君。


可他没看见,殿外廊下,宫人们扫雪的扫帚,扫不动堆积的隐患;他也没听见,千里之外的陇右,新募的兵卒正因为没拿到粮饷抱怨,河南的流民正蜷缩在洛阳的街头挨饿,江南的百姓正对着漏了的堤坝发愁。那些被他忽略的声音,那些被他搁置的问题,正像雪地里的野草,在无人察觉的地方,悄悄生根发芽,等着有一天,冲破这盛世的表象,露出底下早已腐朽的根基。


开元十六年的十一月,长安的雪下得越来越大,梨园里的丝竹声越来越响,可这繁华与热闹的背后,王朝的命运,正悄悄朝着不可逆转的方向,慢慢滑落。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开元十六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