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上)
书名:开元十六年 作者:方小相 本章字数:4289字 发布时间:2025-10-03

第二章 张九龄:笔锋护中枢与边镇暗潮(上)

 

开元十六年十月,岭南的秋意还裹着湿热,曲江的桂花开得正盛,香风顺着驿路往长安飘。张九龄捧着刚从家乡送来的桂花糕,指尖还沾着糕点的甜粉,目光却落在案头那封陇右道的密信上——信是他派去的亲信所写,字里行间满是焦虑,说王君㚟不仅虚报“斩敌三百”的战绩,还挪用军粮买马讨好陛下,如今陇右军营里,士兵们连杂粮粥都快喝不上了,私下里怨声载道,已有十几个兵卒偷偷逃了营。

 

案几上的桂花糕还冒着淡淡的香气,张九龄却没了半分食欲。他拿起朱笔,在密信上“挪用军粮”四字旁重重画了道横线,笔尖几乎要戳破信纸。自开元十三年(725年)拜相以来,他始终记得初入中枢时对自己说的话:“中枢是天下之纲,纲不举则目不正,哪怕得罪权贵,也要守住政务的清明。”可如今,这“纲”却在边镇的野心与帝王的纵容下,悄悄松了劲。

 

张九龄与长安的官员们不同,他不是出身世家大族的子弟,而是从岭南曲江的寒门里走出来的。早年读书时,他住的茅草屋漏雨,每逢雨天,便要把书卷抱在怀里,坐在灶台边借着柴火的光苦读;为了凑学费,他曾跟着同乡去江边砍柴,挑着柴禾走几十里路去集市卖,换来的钱除了买米,全用来买了史书。那时候的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考中进士,能走进皇城,为像家乡父老一样的寒门百姓说句话,为大唐的安稳尽份力。

 

长安二年(702年),张九龄考中进士,被授为秘书省校书郎,第一次走进了皇城。可那时候的朝堂,正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搅得乌烟瘴气,官员们要么依附权贵,要么明哲保身,没人愿意为寒门子弟说话,更没人愿意关注岭南的民生。张九龄曾多次上书,建议“整顿科举,选拔寒门贤才”“减轻岭南赋税,安抚流民”,可奏疏递上去后,要么石沉大海,要么被权贵驳回,说他“出身低微,不懂朝堂规矩”。

 

那段日子,张九龄常常在深夜独坐书房,看着案头的《论语》,心里满是迷茫。他想起家乡父老送他入京时的期盼,想起自己苦读时的誓言,却不知道该如何在这浑浊的朝堂里立足。直到景龙四年(710年),李隆基发动兵变平定韦后之乱,他才重新看到了希望——他听说这位临淄王,不看重出身,只看重才干,曾在潞州与士兵同食同住,还为寒门将领提拔过官职。

 

于是,张九龄再次上书,这次他没有谈科举与赋税,而是针对边镇防务提出建议,说“边镇将领不可久任,恐生割据之心”“军粮需中枢直接管控,避免挪用”。没想到这封奏疏,竟被刚成为太子的李隆基看到了。李隆基很欣赏他的见解,特意召他入宫议事,两人从边镇防务聊到民生疾苦,聊了整整一个时辰。临走时,李隆基拍着他的肩膀说:“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将来定能辅佐朕,共创盛世。”

 

这句话,成了张九龄留在中枢的动力。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登基后,便提拔张九龄为左拾遗,让他负责监察百官、上书言事。张九龄也没辜负这份信任,凡是看到官员贪腐、政策不当,都会直言进谏。有一次,宰相张嘉贞的弟弟贪赃枉法,被御史弹劾,张嘉贞想包庇弟弟,张九龄却坚决反对,说“宰相乃百官之首,若徇私枉法,如何服众?”最终,张嘉贞的弟弟被依法惩处,张九龄也因此得罪了张嘉贞,却赢得了李隆基的信任。

 

开元十年(722年),张九龄因母亲去世,回乡丁忧。丁忧期间,他没有闲着,而是走遍了岭南的各州府,察访民情。他看到岭南的百姓因赋税过重,纷纷逃离家乡,有的甚至卖儿鬻女;看到地方官为了讨好中枢,虚报政绩,不顾百姓死活。于是,他写下《曲江集》,记录下岭南百姓的疾苦,还提出了“减轻岭南赋税”“兴修水利”“推广农桑”等十条建议,准备回京后呈给陛下。

 

开元十三年(725年),张九龄丁忧期满回京,李隆基立刻任命他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拜相那天,张九龄站在紫宸殿的台阶上,看着李隆基,郑重地说:“陛下信任臣,臣定当鞠躬尽瘁,辅佐陛下,守住这开元盛世,不让百姓失望。”

 

成为宰相后,张九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科举。他废除了“世家子弟优先录取”的旧规,主张“以才取士”,不管出身寒门还是世家,只要有真才实学,就能考中进士。他还亲自担任主考官,严格把关,杜绝舞弊。那一年,很多寒门子弟考中进士,其中就有后来成为名将的郭子仪。有人劝他:“先生这样做,会得罪世家大族,将来恐有麻烦。”张九龄却笑着说:“中枢需要的是贤才,不是世家子弟的虚名,只要能为大唐选拔人才,得罪再多权贵,我也不怕。”

 

除了整顿科举,张九龄还十分重视中枢与边镇的平衡。他知道,边镇将领手握兵权,若长期不换,恐生割据之心,于是提出“边镇将领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建议“中枢派御史前往边镇,监督军粮与防务”。刚开始,李隆基很支持他的建议,边镇的局势也比较稳定。可自从开元十五年(727年)王君㚟担任陇右节度使后,情况就变了。

 

王君㚟出身武将世家,靠着父辈的功绩进入军营,却没什么真才实学,只会阿谀奉承。他知道李隆基喜欢听“捷报”,便多次虚报战绩,说自己“大破吐蕃”“缴获良马无数”;他还知道李隆基喜欢玉笛、良马,便挪用军粮买马、搜刮玉料,送到长安讨好陛下。李隆基被他的花言巧语蒙蔽,不仅不核查他的战绩,还多次提拔他,甚至加授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让他成为边镇将领中最受宠的人。

 

张九龄早就看出王君㚟的野心,多次上书李隆基,说“王君㚟虚报战绩,挪用军粮,恐生祸乱,恳请陛下核查其功绩,收回其兵权”。可每次奏疏递上去,李隆基都以“边镇需要稳定,不可轻易换将”为由驳回,还劝张九龄:“先生不必过于多疑,王君㚟是忠臣,不会辜负朕的信任。”

 

这次看到亲信送来的密信,张九龄更是心急如焚。他知道,再放任王君㚟下去,陇右的士兵迟早会哗变,到时候吐蕃趁机进攻,陇右就会失守,大唐的边镇防线也会崩溃。于是,他决定再次上书,这次他不仅要弹劾王君㚟,还要拿出确凿的证据,让陛下看清王君㚟的真面目。

 

他坐在案前,铺开信纸,拿起朱笔,刚写了“臣张九龄谨奏”五个字,就听到门外传来脚步声。抬头一看,是中书令源乾曜。源乾曜走进书房,看到案头的密信和未写完的奏疏,叹了口气说:“先生,我知道你想弹劾王君㚟,可你这样做,不仅没用,还会得罪陛下。”

 

张九龄放下朱笔,看着源乾曜:“源大人,陇右的士兵快断粮了,王君㚟还在挪用军粮讨好陛下,再不管,就要出大乱子了!我是宰相,不能眼睁睁看着大唐的边镇毁在他手里。”

 

“我知道你是为了大唐好,可陛下现在只信任王君㚟,只喜欢听捷报。”源乾曜走到案前,拿起密信看了看,“去年御史台的刘御史,就是因为弹劾王君㚟,被陛下贬去了崖州,你要是再弹劾他,陛下说不定会治你的罪。”

 

张九龄沉默了。他知道源乾曜说的是实话,去年刘御史弹劾王君㚟时,证据确凿,可陛下还是护着王君㚟,说刘御史“造谣中伤边将”,把他贬到了偏远的崖州。可他转念一想,自己是宰相,若连直言进谏的勇气都没有,怎么对得起陛下的信任,怎么对得起大唐的百姓?

 

“源大人,我知道其中的利害,可我不能退缩。”张九龄拿起朱笔,眼神坚定,“就算陛下会治我的罪,就算会得罪权贵,我也要把真相说出来。若是因为怕得罪人,就放任隐患蔓延,将来大唐出了乱子,我们这些宰相,就是千古罪人。”

 

源乾曜看着张九龄坚定的眼神,没再劝说,只是叹了口气:“先生执意如此,我也不拦你。只是你要多加小心,陛下现在沉迷梨园,早已不是开元初年那个勤勉理政的陛下了。”

 

源乾曜走后,张九龄重新拿起朱笔,继续写奏疏。他把密信中提到的“挪用军粮买马”“士兵逃营”“战绩虚报”等细节,一一写在奏疏里,还附上了亲信从陇右带来的证据——士兵们的联名申诉信,信上满是士兵们的手印,还有被挪用军粮的账簿副本。

 

写完奏疏时,已是深夜。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案头的奏疏上,照亮了“臣愿以死担保,所言句句属实,恳请陛下核查王君㚟,安抚陇右士兵,以固边镇”这几行字。张九龄看着奏疏,心里满是期盼,他希望陛下能看到这封奏疏,能看清王君㚟的真面目,能及时挽回陇右的局势。

 

第二天一早,张九龄就拿着奏疏,去紫宸殿求见李隆基。可他在殿外等了整整一个时辰,都没等到陛下的召见。小太监告诉他,陛下正在梨园教乐童吹笛,说“政务的事,下午再议”。

 

张九龄站在紫宸殿外的廊下,看着远处梨园方向传来的丝竹声,心里满是悲凉。他手里的奏疏,仿佛有千斤重,上面的每一个字,都记录着陇右士兵的疾苦,记录着大唐边镇的隐患,可陛下却只顾着梨园的丝竹,连见他一面都不愿意。

 

他想起开元初年,陛下为了商议政务,能在紫宸殿等他到深夜;想起自己刚拜相时,陛下对他说“先生有话尽管说,朕一定听”。可如今,一切都变了。陛下的眼里,只有梨园的乐声,只有王君㚟的捷报,再也没有了政务的清明,没有了百姓的疾苦。

 

张九龄没有离开,他拿着奏疏,在廊下站着,他希望陛下能从梨园出来,能看到他,能接过这封奏疏。可直到中午,梨园的丝竹声还在继续,陛下依旧没有召见他的意思。

 

这时,高力士从梨园方向走来,看到张九龄站在廊下,手里还拿着奏疏,便知道他是来弹劾王君㚟的。高力士叹了口气,走到张九龄身边,轻声说:“张宰相,陛下现在正忙着教乐童吹笛,怕是没时间见你。你还是先回去吧,等陛下心情好了,再呈奏疏也不迟。”

 

“高公公,这奏疏关乎陇右的安危,关乎大唐的边镇防线,不能等!”张九龄看着高力士,语气急切,“恳请你帮我通报一声,就说臣有要事奏报,关乎天下安危,求陛下见臣一面。”

 

高力士摇了摇头:“张宰相,不是咱家不帮你,是陛下真的不愿听这些。去年刘御史的事,你也知道,陛下现在最忌有人弹劾王君㚟。你要是执意要呈奏疏,不仅会惹陛下生气,还会连累自己。”

 

张九龄沉默了。他知道高力士说的是实话,可他手里的奏疏,承载着陇右士兵的希望,承载着大唐的安危,他不能就这样回去。

 

“高公公,就算陛下会生气,就算会连累自己,我也要呈这封奏疏。”张九龄坚定地说,“我是大唐的宰相,守护大唐的安稳,是我的职责。若是因为怕惹陛下生气,就把这封奏疏压下去,将来陇右出了乱子,我就是千古罪人。”

 

高力士看着张九龄坚定的眼神,没再劝说,只是叹了口气:“张宰相,你这又是何苦呢?罢了,我再去给你通报一声,至于陛下愿不愿见你,就看你的运气了。”

 

高力士转身走进梨园,张九龄站在廊下,紧紧握着手里的奏疏,心里满是期盼。他希望陛下能回心转意,能听进他的话,能及时解决陇右的隐患。可他不知道,此时的李隆基,早已沉迷于梨园的丝竹,早已听不进任何“烦心事”,他的这封奏疏,注定会石沉大海,而他与王君㚟的博弈,也才刚刚开始。

 

廊外的秋风,带着一丝凉意,吹在张九龄的身上,让他忍不住打了个寒颤。他抬头看了看紫宸殿的屋顶,心里满是迷茫——这开元盛世,看似繁华,可这中枢的清明,这边镇的安稳,却在悄悄被侵蚀。他不知道,自己仅凭一支笔、一颗忠心,能不能守住这大唐的“纲”,能不能挡住那悄悄蔓延的隐患。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开元十六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