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灵台清明,心秤已立
书名:势子论 作者:汐玥 本章字数:3005字 发布时间:2025-10-04

第六十八章 灵台清明,心秤已立~~秤心


棋秤在上,人心在下。而真正的较量,早已超越了经纬纵横,沉入那衡量万物的一念之间。但支撑这念头的,往往是灶头一碗温粥,肩头一件旧衣。


日子在磨刀石与刻刀的交响中,又悄然滑过数日。灶台上的粥碗每次都被老人默默盛满,咸菜碟子也总在不知不觉间被重新填上。自那日“水缸”与“劈柴”的点拨后,赵昭明的心境,仿佛被一场无声的春雨彻底涤荡过。他依旧劈柴、挑水、码放,重复着相同的劳作,但举手投足间,却多了一份难以言喻的沉凝与专注。他不再仅仅是为了完成而劳作,而是将每一次挥斧、每一次迈步,都视为对那杆无形“心秤”的校准。


劈柴时,他凝神感知木柴纹理的走向与抗力,手腕的发力不再是单纯的猛劈,而是带着一种细微的“掂量”——当他因专注而错过饭点时,总能发现锅里还温着一份简单的饭食——何时该轻触引导,何时该重击破局,何时又该迂回侧击。斧刃落点愈发精准,省力而高效。挑水时,他不再与扁担的颤动对抗,而是将心神沉浸其中,感受那上下起伏的韵律,调整呼吸与步伐,与之共鸣。某日细雨微凉,他挑水回来,发现一件半旧的蓑衣已无声地挂在了檐下他的老位置。他尝试在换肩的瞬间,寻找那力道转换间最流畅、最省力的“平衡点”。水桶晃动的幅度越来越小,肩上的负担似乎也轻了几分。他甚至开始用这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老人每日的刻木。他看到老人下刀前,指尖总会在那木料上反复摩挲、感受,那不是在犹豫,而是在“称量”——称量木料的软硬,称量纹理的疏密,称量何处是“实”需避让,何处是“虚”可下刀。刻刀的行进,也不再是简单的勾勒与剔除,而是一种基于“称量”后的精准引导——顺纹滑行时如清风拂柳(轻),逆纹挫磨时如钝刀刮骨(重),遇疖则绕,遇隙则入,一切皆是为了将那木料内蕴的形态,“称量”并“引导”出来。这一切,都与那日水缸倒影、劈柴破疖所揭示的“中正”与“因势利导”之理,暗暗相合。而这些沉默的照料,如同无声的磐石,为他汹涌的心潮提供着最安稳的岸堤。一种全新的、立体的、流动的棋感,在他心中逐渐萌芽、生长,不再是过去那种线性的、基于纯计算的推演。他感觉自己仿佛渐渐触摸到了那杆“秤”的雏形——一杆能量出轻重、曲直、缓急、虚实的“心秤”。


这天傍晚,老人没有像往常一样收拾工具,而是洗净了手,走到那张老旧棋盘旁,坐了下来。他先是拿起炉边温着的粗陶茶壶,缓缓倒了兩杯淡茶,一杯放在自己这边,一杯推向了棋盘对面。他没有摆子,只是用那双布满老茧却稳如磐石的手,轻轻拂过光滑的棋盘表面,目光沉静,仿佛在抚摸一件有生命的器物。赵昭明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几分。他默默走到对面,席地而坐,目光在那杯氤氲着热气的茶水上停留了一瞬,然后端起来,轻轻啜了一口。温热的茶汤带着淡淡的苦涩,却恰到好处地抚平了他心中的一丝躁动。老人抬起眼,目光平静地落在他脸上,没有任何开场白,只是伸出食指,在棋盘正中央“天元”之位,轻轻一点。然后,手指移开,悬于半空,似乎在等待什么。这不是开局,这是一个问询。一个关于“根基”与“原点”的问询。赵昭明屏住呼吸,心神瞬间沉入那片无形的棋境之中。他没有立刻回应,而是缓缓闭上眼。脑海中,那空荡的棋盘浮现。不再是红黑对峙的具体棋子,而是化为了无数流动的、具有不同“重量”与“特性”的能量节点与脉络。楚河汉界不再是简单的分疆划域,而是整个棋局“势场”的潜在中心与轴心,决定着攻守之“势”的流转与生发。他尝试着将自己这些时日所有的体悟——劈柴的顺逆、挑水的节奏、刻木的虚实、水缸的映照——全部融入对这“势场”的感知之中。他“掂量”着开局可能带来的各种“势”的流向与权重变化。是直接炮架中宫,以“重”压人?还是飞象上士,侧翼巡河,以“轻”诱敌?是快速出动车马,追求“直”接的控制?还是稳固阵型,以“曲”为直,蓄势待发?每一种选择,都在他心中的那杆“秤”上,被反复衡量、比较。不再是计算优劣,而是感受哪一种选择更“顺”,更“合”,更能与整个“势场”的未来演变产生和谐的共鸣。时间仿佛变得缓慢。终于,他睁开眼,目光清亮。他没有去动任何棋子,而是伸出自己的食指,在棋盘上“河界”己方一侧、象位原点之侧,轻轻一点。这是一个含蓄却充满张力的回应。不直接架炮中宫或挺兵直进,而是先稳固内势、畅通子路,既呼应了中局的“重”,又保留了左右策应的“轻”与“曲”,隐含无穷变化。老人浑浊的眼中,极快地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光芒。他没有评价,手指再次落下,这一次,点在了边路卒林之上的常见巡河点位。棋局,就在这无声的指尖起落间,缓缓展开。没有棋子碰撞的啪嗒声,只有两人手指偶尔点触棋盘的细微摩擦声,以及窗外渐起的虫鸣。赵昭明全身心沉浸其中。他不再去记忆具体的定式,也不再疯狂计算十几步后的杀招。他只是不断地“感受”,感受老人每一“点”所蕴含的“意”与“力”,感受整个棋盘“势场”因此而产生的微妙变化与倾斜。他用心中的那杆“秤”,去衡量对方落子的“轻重”,去揣摩其后的“曲直”,去判断最佳的“时机”。时而,他会跟随对方的节奏,落子轻快,如扁担颤动,借力打力。时而,他会突然发力,落子沉凝,如斧破木疖,直击要害。时而,他会迂回侧应,落子飘忽,如刻刀绕纹,另辟蹊径。时而,他会稳固自身,落子扎实,如静水映物,不为所动。他的应对,不再是机械的反应,而是基于整体“势感”的、充满弹性的引导与调整。他在尝试着…下出一盘“活”的棋,一盘有“呼吸”、有“节奏”、有“生命”的棋!老人依旧从容,他的每一“点”依旧老辣精准,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刻,点在他“势场”中最薄弱或最关键的环节,迫使他不断调整那杆“心秤”的刻度,不断重新权衡与抉择。暮色彻底笼罩小院,油灯被点亮。昏黄的光线下,两人相对而坐,指尖在棋盘上空无声起落,如同在进行一场古老而神秘的仪式。灯影将他们的身影拉长,投在墙壁上,仿佛两个对坐交谈的古人。一旁的茶杯早已凉透,却无人顾及。没有胜负,甚至没有一盘完整的棋。但这无声的“弈心”,却比赵昭明过去下过的任何一场实战对局,都更加消耗心神,也更加…受益匪浅。他感觉自己心中那杆模糊的“秤”,在这场无声的较量中,被反复捶打、磨砺、校准,变得愈发清晰、敏锐。当老人最终缓缓收回手,示意结束时,赵昭明才恍然惊觉,后背已被汗水浸透,头脑却有一种过度思考后的清明与疲惫。他下意识地伸手想去拿那杯凉茶,却发现不知何时,杯中的凉茶已被换成了温热的清水。老人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他,目光深邃,仿佛能看透他心中那杆正在逐渐成型的“秤”。良久,老人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平静:“秤…在心中。”“称的不是子,是势。”“量的不是路,是心。”说完,老人起身,佝偻着背,走向屋内。走了两步,又停下,回头看了一眼那空了的茶杯,低声道:“灶上温着水。” 这才转身进屋,留下赵昭明一人,对着一方空盘,怔怔出神。秤在心中。称势,量心。赵昭明缓缓抬起自己的手,就着昏黄的灯光,反复观看。指尖似乎还残留着触摸棋盘时的细微触感。他端起那杯温水,水温透过粗陶杯壁,正好暖手而不烫。他慢慢喝下,一股暖意从容地渗入四肢百骸。他仿佛感到,一杆无形却无比精准的秤,正缓缓在他心湖之中立起。秤杆,是他的脊梁。秤砣,是他的意志。而那份沉默的守护与照料,则是托起秤盘最沉稳的底座。而秤盘之上,将托起的,是整个棋道的…苍穹。他缓缓握紧手掌,眼中,再无迷茫。

灵台清明,心秤已立。人间烟火处,静水亦深流。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势子论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