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迈克尔·哈内克主要电影作品概述
书名:裴三说电影:个人电影阐述集 作者:裴三 本章字数:3218字 发布时间:2025-10-05

U2519P28T3D2512039F329DT20090511191326.jpg

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奥地利)(1942.3.23-)

迈克尔·哈内克的电影作品,前段时间单独写过好几篇阐述的文字,具体包括《趣味游戏》、《白丝带》、《班尼的录像带》以及《隐藏摄像机》,这些我前面的公众号文章里都有,有兴趣的话可以翻看一下。

就如我在前面一篇关于拉斯·冯·提尔电影作品的阐述文字中所提到的,当今世界影坛的众多导演中,我个人认为有两位导演显得尤为特别。这两位导演不但都极富个性,而且还都极具争议性。他们两人的作品都有着深刻的洞察力,而且这种洞察力甚至完全可以用尖锐或是极端来形容,他们的作品往往触及的是一般人所不敢触及的禁忌,其所展现的内容也时常显露出惊世骇俗的锋芒。这两位导演一位是我前面提到过的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而另一位无疑就是我今天要说的这位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了。当然他们两人的作品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拉斯·冯·提尔的作品往往有着惊人的尺度,而且这种尺度常常同时体现在暴力和性等诸多方面。哈内克的作品虽然也同样可以用惊世骇俗来形容,但他主要还是以展现暴力为主。而且就表现手法而言,哈内克相对也显得较为隐晦和克制。另外就作品的主题内容而言,拉斯·冯·提尔的作品更多的是在展现一种既成的事实或者是深层的本性,而哈内克的作品则明显更注重于剖析事件的过程及背后的根源。

从影数十年以来哈内克作品不少,他的有些作品并不太好找到,这里我就大概介绍一下目前能找到并且已经看过的那几部作品,这些作品按照其创作时间排序主要包括以下这些:

1、哈内克早期的三部作品同样被人归结成了一套三部曲,这套三部曲就是所谓的冰川三部曲,当然我个人认为这不太可能会是哈内克本人最初的创作构想。这三部作品分别是《第七大陆》(1989)、《班尼的录像带》(1992)以及《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1994)。

2、另外我目前看过的哈内克作品主要包括以下这几部:《趣味游戏》(又叫《大快人心》)(1997)、《城堡》(1997)、《巴黎浮世绘》(2000)、《钢琴教师》(2001)、《狼族时代》(2003)、《隐藏摄像机》(2005)、《白丝带》(2009)、《爱》(2012)、《快乐结局》(2017)。

3、这里需要提一下的是,2007年哈内克与好莱坞合作又重新翻拍了一遍自己1997年的那部《趣味游戏》。这部作品我至今没看过,而且觉得也没有看的必要。因为按照哈内克本人的说法,这部作品他完全就是为了应付和嘲讽好莱坞的,除了演员和拍摄地不同外,这部作品对1997年的那部原作几乎没有作任何的改动。

在哈内克的这些作品中,先不论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毕竟就这一点而言,每个人的认知能力和鉴赏水平都不一样。单纯就可看性而言,我个人认为这些作品中可看性较强的主要有以下几部:《第七大陆》、《班尼的录像带》、《趣味游戏》、《钢琴教师》、《隐藏摄像机》以及那部《爱》。这几部作品几乎可以说每一部都让人既印象深刻又叹为观止,而且这几部作品其中有好几部都是当年各大电影节的获奖作品。这里我就根据个人的肤浅认知对这几部作品作一下粗略的介绍:

作为哈内克的处女作,《第七大陆》刚一问世便技惊四座,这部大受好评的作品充分体现出了哈内克非凡的个人能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即使是放到今天,足足三十六年后的今天,这部作品所展现出来的那种表面平静之下令人窒息的绝望恐怕都还是让很多人感同身受。面对机械枯燥甚至是让人看不到任何一点希望的生活现状,我们完全可以扪心自问一下那一家三口所表现出来的绝望甚至是最后的自毁真的只是极端的个例吗?显然不是。这明显就是所谓现代文明之下的一种常见的个人社会病,而且这种现象近些年来也明显呈现出愈加严重的态势。在这部电影中,哈内克用一种无以伦比的影像准确到位地展现出了当下社会很多人时常会感受到的那种找不到出口一般的生存困境。影片最后那一家三口花费如此长的时间砸了自己的房子然后集体自杀,相信对很多观众而言这一幕既是一种痛快的宣泄又是一种彻底的悲凉。

《钢琴教师》这部电影改编自奥地利著名女作家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同名小说,主演是与哈内克多次合作的著名女星伊莎贝尔·于佩尔。略显尴尬的是这部作品早些年我经常与1995年瑞典导演波·维德伯格的那部《教室别恋》搞混,后来发现这两部作品的视角其实完全不一样。《教室别恋》主要刻画的是一个少年的成长,而《钢琴教师》则向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处处受制的女人,这个被困在自己生活中的女人甚至不惜以各种自虐的方式来寻求解脱。这部作品就主题而言其实与《第七大陆》并没有多少本质上的区别。

《爱》是我看的第一部哈内克电影,也正是因为这部电影我才开始真正关注起了哈内克,而且这部电影我估计也是绝大多数影迷眼中哈内克目前为止的最佳作品。在这部电影中,哈内克用一种极致的影像向我们展现了一对老年夫妇的生存境况。是没有尊严的活着还是选择有尊严的死去?而依照世俗的传统去鼓励或强迫对方毫无尊严的活着有时会不会是一件残忍的事?当年老的丈夫最终用枕头闷死一心求死的妻子时,也许这就是哈内克给出的答案。2021年阿根廷导演加斯帕·诺有一部电影《漩涡》,与这部《爱》有着类似的主题表达,只不过《旋涡》在形式上较为特殊,它采用了一种分割的画面来同时呈现一对老人的生存境况,有兴趣的可以去找来看一下。

至于《趣味游戏》、《隐藏摄像机》和《班尼的录像带》这三部作品,我在前面几篇文章里已经有过相关的阐述,这里就不展开来说了。总体而言这三部作品都相当出色,要想了解哈内克的话这三部作品显然是不可错过的。

而至于哈内克另外几部个人认为可看性可能不算太强的作品,我这里再简单作一下概述:《城堡》改编自著名作家卡夫卡的同名小说,个人认为这部作品只能算是一次中规中距的改编,当然这种改编本身就众口难调;《狼族时代》这部作品个人认为隐喻性过强,而且主题本身也略显抽象空洞,或多或少会让人觉得有点言之无物;《巴黎浮世绘》和《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这两部电影其实表现手法上有相似之处,它们都类似于某种拼图式的电影,片中人物繁多,前面大半部分的内容难免会让人觉得过于散乱,找不到故事的重点。当然,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当结尾那个年轻人因为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挫折走入银行开枪打死打伤另外那些出现在影片前半部分的人然后回到车内自杀时,这一幕如纪录片一般的真实展现让我们仿佛就如亲临现场的目击者一样;2017年的《快乐结局》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2012年那部《爱》的续集或是扩写,但两部电影表现的主题并不相同,在这部电影中哈内克试图通过展现一个大家庭的群体相从而全面立体地呈现当下的社会现状,但因为内容和人物过于繁多,总体略显平淡;《白丝带》这部电影我前面的文章也已经有过相关阐述,这里同样不展开来说了,这部电影总体上相当出色,但伏笔埋得太深,对部分观众来说可能并不太好理解。

综观哈内克的这些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始终都以影像作为手术刀冷静地剖析着当下的社会和社会当中的个人。从中我们既能感受到他作为艺术家的良知和责任心,也能感受到他深深的忧患意识。总体上哈内克的作品展现的是一种悲观的世界观,他于不动声色中把当下社会病态和畸形的一面解剖给我们看,通过这种解剖他又向我们展现出社会中的个人是如何一步步的自毁或者是变成对他人施暴的凶手。他的这种解剖不但有着令人惊叹的艺术震撼力,更是有着发人深省的现实警示性。就这一点而言,当世的导演能够做到像他这样的显然极为少见。

另外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哈内克的作品往往对青少年的成长问题关注较多,这一点我在那篇《隐藏摄像机》的文字阐述里其实已经有所提及,他的《白丝带》、《趣味游戏》、《班尼的录像带》和《隐藏摄像机》这几部作品总体上都是在讲述青少年的暴力问题。就如我前面所说过的,也许哈内克青少年时代曾经受过什么严重的心理创伤,以致于他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对青少年抱有某种巨大的偏见和敌视。就这一点而言我个人认为他显然略显得过于阴暗和悲观了,局部显然并不能代表整体,我个人坚信青少年的成长问题无论是在当下还是在过去显然并没有如他所描述的如此严重。


上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