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日/内 皇极殿-大朝会
人物: 太子李业、慕辰(慕子轩)、江寒、赵启明等文武百官
△ 登基前最后一次大朝会,气氛庄重肃穆,却又暗流汹涌。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慕辰垂首站在文官班列前方,姿态恭顺。
△ 太子李业端坐龙椅之上,目光扫过群臣,最终落在慕辰身上,带着审视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冷厉。
李业(缓缓开口,声音沉稳却带着压力): 众卿,三日后便是登基大典,国朝即将迎来新篇。在此之际,尤需上下齐心,共维稳定。若有任何不安定之因素,朕,绝不姑息!
△ 话音刚落,刑部尚书赵启明立刻出列,心领神会地开始发难。
赵启明(手持玉笏,矛头直指慕辰): 殿下!臣近日查阅卷宗,发现首辅慕大人此前掌管京畿卫戍时,于城西校场调动兵马之记录,与兵部存档颇有出入!虽慕大人已卸任,然此事关乎军制,不可不察!不知慕大人作何解释?
△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一片寂静。众臣目光聚焦于慕辰。这是明目张胆的构陷,意在登基前最后打压慕辰的气焰,甚至坐实其“图谋不轨”的罪名。
慕辰(心中冷笑,OS): 来了!果然沉不住气了。这种低级伎俩,也敢拿出来现眼。
△ 慕辰不慌不忙,出列躬身,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愕然”与“委屈”。
慕辰(声音平和却清晰): 回殿下,赵尚书所言,实乃误会。城西校场兵马调动,皆因当时流民聚集,恐生变故,为维稳所需,且有先帝口头谕示为凭。所有文书往来,皆可于枢密院旧档中查证,流程完备,何来出入之说?(他转向赵启明,语气转淡)赵尚书若觉有异,不妨将枢密院存档与兵部存档当场核对,便知真假。
△ 慕辰应对得体,不仅解释了缘由,抬出了“先帝谕示”,更主动要求当场核对,显得光明磊落。赵启明一时语塞,他本就是凭空捏造,哪里敢当场核对。
李业(脸色微沉,心中不悦,OS): 没用的东西!他既然敢这么说,定然早已处理干净手尾!
△ 此时,江寒看准时机,出列发声。
江寒(朗声道): 殿下!慕大人为国操劳多年,即便有些许微末小事处理不同,亦当体察其维稳之苦心。如今新朝将至,正需凝聚人心,彰显陛下宽仁,若因些许陈年旧事苛责功臣,岂不令天下忠臣义士心寒?臣恳请殿下,明察秋毫,勿使小人谗言,离间君臣!
△ 江寒的话,引得了部分清流和中间派官员的暗暗点头。殿内响起一阵轻微的附和之声。
李业(看着台下情形,心中怒意更盛,却不得不强压下去): 够了!此事容后再议。赵爱卿,查证需确凿,不可妄加揣测。
△ 他轻描淡写地将赵启明的弹劾压了下去,但首次正面交锋的受挫,让他感觉颜面受损。
---
10-2 日/内 皇极殿-朝会(接上场)
△ 朝会继续进行,又处理了几件无关紧要的政务后,李业再次将目光投向慕辰,语气看似随意,却带着更深层的试探。
李业: 慕爱卿。
慕辰(躬身): 臣在。
李业: 登基大典,关乎国体,安保事宜尤为重要。爱卿曾执掌京畿防务,经验丰富,不知对于大典安保,可有未尽之言或补充建议?
△ 这个问题极其险恶。若慕辰提出建议,李业可以怀疑他意图插手登基日安保,包藏祸心;若说没有,又可指责其漠不关心,怀有怨望。
慕辰(心中警铃大作,OS): 好毒的陷阱!无论怎么答,都可能被抓住把柄。
慕辰(神色愈发恭顺,语气诚恳): 殿下明鉴。宫中禁卫皆乃百战精锐,王公公……(他顿了一下,意识到王瑾已被停职)及诸位统领更是尽忠职守,安排定然周详稳妥。臣如今乃待罪之身,岂敢妄议安保大事?唯有在府中焚香祷告,祈愿大典顺利,陛下龙体安康,国祚绵长。
△ 他以“待罪之身”自居,完全撇清关系,只表达忠诚和祝愿,将皮球完美地踢了回去。
李业(盯着慕辰,半晌,忽然笑了笑,只是笑意未达眼底): 爱卿有心了。望你……一直如此‘安分守己’才好。退朝!
---
10-3 夜/内 首辅府书房
人物: 慕辰(慕子轩)
△ 慕辰独自坐在书房内,卸下了朝堂上的面具,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明亮。
慕辰(OS,复盘今日朝会): 李业已经急了。登基前最后一次朝会,他本想给我个下马威,却被我和江寒联手挡了回去。他心中的疑虑和杀意,只会更重。不过……这也好,他越是这样步步紧逼,越是显得他底气不足。
△ 他走到窗边,望着夜空中那轮即将圆满的月亮。
慕辰(眼神锐利): 山雨欲来风满楼……李业,你的杀招应该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吧?我的‘盾牌’和‘后手’,也已就位。接下来,就看登基日那天,是你这‘正派’的刀快,还是我这‘反派’的命硬了!
△ 镜头拉近,定格在慕辰坚定而充满战意的眼眸中。大战前的最后宁静,即将被打破。
【第十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