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成长
书名:百鬼录 作者:黎魚 本章字数:3473字 发布时间:2025-10-07

城外三十里的清溪庄,是镇国公府名下最偏僻的一处产业。庄子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平日里只有十来户农户和打理庄子的下人居住,静谧得连飞鸟振翅的声音都格外清晰。阿捷便是在这里,跟着张嬷嬷长大的。

张嬷嬷原是国公夫人身边最得力的嬷嬷,因性子沉稳、嘴风严实,才被凌渊特意派来照料阿捷。自接走襁褓中的女婴那日起,张嬷嬷便严守国公爷的吩咐,从未对人提过阿捷的真实身份,只对外宣称是远房亲戚托付照看的孤女。连阿捷自己,也只知道自己叫“阿捷”,不知道那本应属于她的“凌”姓,更不知道京城那座朱红大门里,藏着她血脉相连的亲人。

清溪庄的日子简单而平淡。春日里,阿捷会跟着张嬷嬷去田埂上采野菜,看农户们插秧播种,听布谷鸟在枝头叫着“布谷布谷”;夏日的傍晚,她会搬着小板凳坐在院子里,听庄里的老人讲些山神鬼怪的故事,看萤火虫提着小灯笼在草丛间飞舞;秋日的清晨,她会踩着满院的落叶,去后山捡那些红得像火的枫叶,夹在自己装订的小册子里;冬日里,她便守在暖炉旁,看张嬷嬷缝补衣裳,偶尔也会跟着学几笔针线,只是她的手似乎更偏爱握着树枝在地上写字,而非拿着绣花针。

阿捷与庄里其他孩子最大的不同,便是她的聪明。这种聪明,并非孩童式的机灵,而是一种远超年龄的通透与敏锐。

庄里有个叫石头的男孩,比阿捷大两岁,性子莽撞,总爱带着一群孩子在庄子里疯跑。有一回,石头偷偷爬上庄子里最高的那棵老榆树,想掏树顶上的鸟窝,结果脚一滑,卡在了两根粗壮的树枝之间,上不去也下不来,急得哇哇大哭。庄里的大人都下地去了,剩下的孩子要么吓得不敢动弹,要么只会跟着哭,只有阿捷跑回院子里,搬来一张梯子,又找了几根结实的麻绳,一头系在梯子顶端,一头牢牢绑在自己腰上,踮着脚将梯子靠在榆树上,慢慢往上爬。

石头见阿捷爬上来,哭声顿时小了些,带着哭腔喊:“阿捷,你快下去,这树太高了,危险!”

阿捷却没慌,她爬到与石头平齐的高度,先将麻绳的另一头递到石头手里,让他紧紧抓住,然后又用小胳膊使劲推了推石头卡住的树枝,轻声说:“你别害怕,慢慢往我这边挪,我拉着你。”她的声音平静得不像个三岁的孩子,反而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石头竟真的止住了哭,按照阿捷说的,一点点往她身边挪。最后,在阿捷的帮助下,石头终于从树枝间钻了出来,顺着梯子慢慢爬下了树。

事后,石头的爹娘特意带着鸡蛋和糕点来感谢阿捷,连连夸赞她聪明勇敢。张嬷嬷笑着接过东西,嘴上说着“孩子间互相帮忙是应该的”,心里却暗暗心惊——阿捷才三岁,竟能如此沉着地应对危险,这份胆识与急智,寻常孩童再过三年也未必能有。

更让张嬷嬷惊讶的是阿捷的学习能力。庄里有个老秀才,因科举失利,便在庄子里开了个小小的蒙学,教庄里的孩子认些字、读些简单的诗文。阿捷四岁那年,看着其他孩子背着书包去蒙学,便拉着张嬷嬷的衣角,小声说:“嬷嬷,我也想去认字。”

张嬷嬷起初有些犹豫,她怕阿捷太过出众,引来不必要的关注。可架不住阿捷那双清澈的眼睛里满是渴望,最终还是松了口,叮嘱她“在学堂里要守规矩,不要太拔尖”。

阿捷点点头,记在了心里。可到了蒙学,她还是忍不住展露了自己的天赋。老秀才教的《三字经》,其他孩子要跟着读上好几遍才能记住几句,阿捷只听老秀才读一遍,便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老秀才在黑板上写的字,她看一眼便认得,还能拿着树枝在地上模仿着写出来,笔画虽稚嫩,却工工整整。

老秀才起初以为阿捷是在家中提前学过,可问了张嬷嬷才知道,阿捷此前从未接触过笔墨。老秀才又惊又喜,越发看重阿捷,时常在课后单独教她些更难的诗文,阿捷也总能很快领悟,甚至还能对老秀才提出的问题说出自己的见解,有时竟能让老秀才眼前一亮。

庄里的孩子们渐渐发现,阿捷总是和他们不一样。他们在田埂上追蝴蝶的时候,阿捷会蹲在河边,看着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他们在院子里玩捉迷藏的时候,阿捷会坐在树下,捧着老秀才借她的书,看得入神;他们因为一点小事吵得面红耳赤的时候,阿捷总能几句话就说出问题的关键,让双方都平静下来。

有一回,庄里的两个孩子因为一只捡到的野兔吵了起来,一个说野兔是自己先看到的,一个说野兔是自己先追上的,吵着吵着就扭打在了一起。其他孩子围在旁边看热闹,有的还跟着起哄。阿捷正好路过,见状便走了过去,拉着两个孩子的胳膊,轻声说:“你们别打了,先听听我说。”

两个孩子正打得凶,被阿捷一拉,竟真的停了手,气呼呼地看着她。阿捷指着地上的野兔,说:“这野兔是自己跑到庄子里来的,既不是你们养的,也不是你们特意去山里捉的,怎么能说是谁先看到或谁先追上的呢?”

她顿了顿,又说:“不如这样,你们把野兔交给张嬷嬷,让张嬷嬷把野兔养起来,每天你们都可以来看它,等它长大了,要是愿意留在庄子里,咱们就一起喂它;要是它想回山里,咱们就把它放了。这样一来,你们俩都能看到野兔,也不用吵架了,好不好?”

两个孩子听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的怒气渐渐消了。其中一个孩子挠了挠头,说:“阿捷,你说得有道理,那咱们就听你的,把野兔交给张嬷嬷。”另一个孩子也点了点头,不再反对。一场即将升级的冲突,就这样被阿捷轻描淡写地化解了。

张嬷嬷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里的担忧却越来越重。她知道阿捷是个好孩子,聪明、善良、懂事,可正是这份过于出众的聪明,让她想起了国公爷当年的吩咐,想起了那个关于“引祸端,累及满门”的预言。她怕阿捷的聪明会引来旁人的注意,怕这份平静的日子终究会被打破。

有一回,庄子里来了个行脚商人,说是要在庄子里歇脚,顺便卖点货物。那商人见多识广,说话风趣,庄里的人都愿意围着他听他讲外面的新鲜事。阿捷也好奇地凑在旁边听,听到商人说起京城的繁华,说起镇国公府的气派,眼睛里满是向往。

商人注意到了阿捷,见她长得粉雕玉琢,眼神灵动,便笑着问她:“小姑娘,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

阿捷刚想回答“我叫阿捷,今年五岁了”,张嬷嬷却突然走了过来,拉着阿捷的手,对商人笑了笑,说:“这孩子叫阿捷,年纪还小,不懂事,让先生见笑了。”说着,便拉着阿捷往回走。

回到院子里,张嬷嬷才松开阿捷的手,蹲下身,看着她的眼睛,严肃地说:“阿捷,记住,以后不管是谁问你,你都只能说自己叫阿捷,不能提其他的,也不能问关于京城、关于镇国公府的事,知道吗?”

阿捷看着张嬷嬷严肃的表情,虽然不明白为什么,但还是点了点头,说:“嬷嬷,我知道了,我以后不问了,也不跟别人说其他的。”

张嬷嬷摸了摸阿捷的头,心里却一阵酸涩。她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为了阿捷好,是为了守住国公爷的吩咐,可看着阿捷那双充满疑惑的眼睛,她又觉得对不起这个孩子,对不起她本该拥有的身份和生活。

日子一天天过去,阿捷渐渐长大了,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长成了一个七岁的小姑娘。她的容貌越发精致,眉眼间依稀能看出几分国公爷和她母亲的影子,而她的聪明也越发凸显。她不仅能熟读四书五经,还跟着庄里的老木匠学做木工,跟着农户学辨认庄稼,甚至还能看懂老秀才偶尔拿出来的医书,知道哪些草药能治感冒,哪些草药有毒性。

庄里的人都很喜欢阿捷,觉得她是个难得的好孩子,只是偶尔会觉得她太过安静,太过懂事,不像个七岁的孩子。只有张嬷嬷知道,阿捷的心里藏着很多疑惑和很多事情,藏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她常常看到阿捷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望着京城的方向,眼神里满是迷茫和好奇。

有一回,阿捷问张嬷嬷:“嬷嬷,京城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像商人说的那样,有很高很高的房子,有很多很多的人,还有卖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

张嬷嬷的心猛地一紧,她避开阿捷的目光,轻声说:“阿捷,咱们清溪庄多好啊,有山有水,有这么多疼你的人,京城离咱们太远了,跟咱们没关系,不用去想它。”

阿捷看着张嬷嬷躲闪的眼神,没有再追问,只是轻轻“哦”了一声,然后又转过头,继续望着京城的方向。那一刻,张嬷嬷从阿捷的眼神里看到了一丝她从未见过的落寞,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疼得厉害。

她知道,阿捷的聪明注定了她不会永远满足于清溪庄的平静,她迟早会知道自己的身世,迟早会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而那一天的到来,或许就是平静被打破的开始,就是预言应验的开始。

张嬷嬷不敢再想下去,她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祈祷阿捷能永远留在清溪庄,祈祷那份关于“祸端”的预言永远不会应验。可她也清楚,有些事情,终究是躲不过的,就像当年那道劈中老槐树的惊雷,就像阿捷出生时那声诡异的笑声,早已在命运的齿轮上刻下了痕迹,只等着合适的时机,悄然转动。

而此时的阿捷,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早已被注定,她只是静静地坐在老槐树下,望着远方,心里默默想着:京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那里会不会有她的亲人?总有一天,她要亲自去看看 去看看属于她的世界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百鬼录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