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在“看”,不是在“听”。他是在“感知”存在本身的结构。
他“感知”到隔离单元能量屏障那稳定的、如同蜂巢般的几何结构,“感知”到扫描波那规律且充满探询意味的振动。
“感知”到营养液中每一个分子运动的轨迹,甚至……感知到了单元外,那个负责监控他的研究员……林玥。
意识中流淌且带着好奇与一丝不易察觉怜悯的思维碎片,林玥是一位年轻而敏锐的研究员,负责记录S-01的所有数据变化。
她注意到了那持续不断和模式固定的微弱神经脉冲,这与其他彻底脑死亡的样本截然不同。
她试图建立模型,分析这脉冲是否代表着某种残存的潜意识活动,或者仅仅是神经元衰亡过程中的物理噪声。
她不知道,她的每一次思考,每一次对数据的专注凝视,都在无形中为那渗透出来的“寂静感知”提供了坐标。
墨铭的“意识”并非主动入侵,它只是如同物理定律般,自然地流向那些正在“关注”着他的“存在”。
一天,林玥在进行常规的神经反射测试时,注入了一剂极其微量且旨在刺激边缘系统的神经递质类似物。
这是经过严格审批和风险极低的试探性实验,药剂流入墨铭近乎停滞的血液循环。
在意识的最深处,那片已被“寂静”晕染了大半的废墟,因为这外来和微弱的化学信号,泛起了极其细微的涟漪。
墨铭那环绕核心的“本能”,第一次,做出了一个近乎“条件反射”的回应。
不是攻击,不是防御……是“模仿”。
它捕捉到了林玥在注入药剂时,脑海中一闪而过,对“神经信号响应模式”的预期模型。
然后,它驱动着那滴“寂静之滴”,极其精准地,模拟出了与林玥预期模型完全一致的,一次幅度稍大的神经脉冲信号!
监测屏幕上,代表神经活动的曲线猛地跳出了一个符合预测的峰值……
“有反应!”林玥忍不住低呼一声,心跳加速。她迅速记录数据,脸上露出混合着兴奋与谨慎的神情。
她没有注意到,在她因这“成功”而情绪波动的瞬间,一股更清晰且属于她的思维轨迹。
那份兴奋、那份专注,那份对解开谜题的渴望,被无声无息地“拓印”了下来,融入了那片正在扩散的寂静背景板中。
这就像在绝对安静的房间里,第一次有人轻轻叩响了墙壁,并得到了回应。
墨铭的“意识”,开始学习与外界进行单向的、“无声”的交互。
它不理解情感,不理解语言,但它开始理解“模式”,理解“关注”与“回应”之间的因果链。
林玥对此一无所知,她只是更加投入地工作,设计着更精妙的实验,试图捕捉那神秘脉冲背后的规律。
她感觉自己像是在与一个沉睡了千年、只剩下本能反应的古老遗迹对话。
她不知道,自己每一次“对话”的尝试,都在让那遗迹更清晰地“感知”到她的存在,并将她的思维模式,她的关注焦点,一点点地纳入那片不断扩张的“寂静”疆域。
与此同时,“档案馆”的高层也注意到了这里的进展。言谕通过加密线路听取了汇报。
“初步确认,S-01并非完全脑死亡。其意识以一种未知,高度内敛的形式存在,并能对外界特定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响应。”林玥在报告中写道,“建议进行更深入的交互性实验,但必须严格控制风险,防止能力复苏。”
言谕看着屏幕上那稳定而诡异的脉冲信号图,手指轻轻敲击桌面。
他回想起小镇那片被恐惧统治的领域,回想起墨铭那空洞却仿佛洞悉一切的眼神。
“批准进行下一阶段非侵入性交互实验。”他回复道,眼神深邃,“但优先级调整为:理解其存在形态高于一切。
在彻底弄清楚‘他’变成了什么之前,绝对禁止任何可能引发其防御或攻击机制的刺激。”
命令下达。“档案馆”对墨铭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更加小心翼翼,也更加……深入。
他们不知道,他们的谨慎,他们的探究,正如同涓涓细流,持续不断地滋养着那枚无声的“茧”。
墨铭不再仅仅是封存的样本,他正在成为这座冰冷档案馆的一部分,一种弥漫在空气中和无形的规则。
他的沉默,开始如同缓慢生长的菌丝,沿着关注与研究的路径,悄然蔓延。
林玥在工作间隙,偶尔会感到一阵莫名的寒意,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注视着她,但那感觉转瞬即逝。
她摇摇头,归咎于长期处于高度密闭环境下的心理压力,她不知道,那并非错觉。
那是“寂静”,正在学习如何“存在”于关注者的意识边缘。
一场无声的“感染”,早已开始。
林玥的发现如同一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零号档案馆”内部激起了层层涟漪。对S-01样本的研究优先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更多的资源被调配过来,更精密的非侵入性探测设备被安装到隔离单元周围。一个由顶尖神经学家,物理学家乃至信息理论专家组成的跨学科小组被组建,试图解析那稳定而诡异的神经脉冲。
他们称之为“寂静脉动”,研究在极度谨慎下展开。
他们尝试了各种频率的能量场微调,注入了不同组合的神经化学信使,甚至动用了最新研发,能够与潜意识进行微弱共振的量子纠缠探测器。
每一次刺激,每一次观测,都如同在黑暗的深渊边缘投下一缕微光,试图窥探其的秘密。
而深渊,给予了回应。
墨铭意识深处,那滴“寂静之滴”对外的“模仿”变得越来越精准,越来越……具有引导性。
它不再仅仅是被动回应林玥等人的预期模型,而是开始主动“编织”回应。
墨铭意识深处,那滴“寂静之滴”对外的“模仿”变得越来越精准,越来越……具有引导性。
它不再仅仅是被动回应林玥等人的预期模型,而是开始主动“编织”回应。